关于凉山彝族村寨建筑模式建立村落调研
2017-04-09刘樾
刘樾
【摘要】彝族建筑艺术实际是非物质文化和工艺艺术文化的综合体,它可以为文化的体验提供一个综合的场所,它依托于凉山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是综合文化呈现的载体。彝族民居的研究最早是集中于对传统民居的研究,其后从现代建筑科学的角度对彝族建筑发展、彝族传统民居形式传承和彝族现代居住环境观点有诸多探讨;近年来对彝族建筑的发展不再局限于建筑设计本身,更注重建筑与文化的多方牵引作用,如陆铭宁的《彝家新寨建设与民族文化产业化途径探讨》就是从建筑与自然环境、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探讨。但是目前还鲜有从文化体验角度出发,对彝族建筑生态环境和人文旅游环境进行专题研究。
【关键词】彝族村寨;建筑模式;村落调研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本文的生态建筑模式探索以凉山彝族自治州区域内地区进行研究,因为2011年开始,凉山州启动“彝家新寨”建设项目,州内各县多个项目已经在实施,本文即是从彝寨建设方面开始探索。
一、发展建设彝家村寨生态建筑基础
(一)理解彝家新寨生态建筑
“建筑的生态学”中提出建筑是为“人与自然”“人与我”“人与人”三个方面的交流所服务的,对此文化的生态体验即是对彝族文化的体验,是建立于彝族传统建筑、原始村落、民族风貌的保护的基础之上,也相当于是对当地生活与民族文化多方面融合的体验。
(二)彝家新寨建设现状
早期凉山彝族多居住在崇山峻岭、交通不便的山区,低矮潮湿的木板房、茅草房、石板房构成“彝族三房”之称居民人畜一屋的情况也不少见。从2010年凉山州启动的彝家新寨到目前建成新村新寨2000余个,接近40%的彝族农村人口实现新居居住,实现了人畜不同屋的状况。砖瓦房、绘制彝族传统图腾的建筑墙面、檐吊牛头的建筑群落构成了彝寨新村的面貌,政府为居民免费发放了必要家具,如钢炉、碗柜、橱柜等厨房家具,还额外补贴发放太阳能热水器等现代家具。2016年,政府出台《凉山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彝家新寨建设工程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在大凉山彝区10县176个乡镇222个村实施彝家新寨住房建设18870户。
(三)发展彝家新寨生态建筑的可行性
凉山州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培育生态设施、光伏农业、乡村旅游,“十三五”提出创建特色旅游村镇,打造乡村旅游品牌,建设一个新村就产生一个旅游村寨。
所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凉山州彝家新寨建设的已经初步建立起现代新村的框架,新的发展和方向是建立有文化特色的旅游村落,所以发展建设彝家新寨生态建筑具有良好的硬件基础和政策基础,具有良好發展前景。
二、彝家村寨生态环境调查——以凉山州越西县中所镇和平村为例
(一)环境生态调查
四川省越西县位于凉山州北部,和平村和平村位于越西县中所镇西部象鼻山,是该镇唯一一所彝族聚居村,距文昌故里4A级景区1公里,生态环境得天独厚。
和平村海拨多在1500米左右,气候受地形影响,天气晴朗、雨量充沛,有冬春干燥寒冷、夏秋湿润的特点,年日照数1612.9-1860小时,年降雨1113毫米。2016年9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增越西县为国家重点功能生态区,和平村也开始了生态化进程。
(二)和平村规划现状
根据笔者实地调研,和平村是原村落基础之上建设的“彝家新寨”,整个村落依山而建,由山底、山腰、山顶三个建筑群落构。山底部分保留老村落原貌,拆除部分危房,保持程度较好,可参考村落规划图(如图1);山腰部分保留农耕生活环境,建立自来水净化系统,养殖场规划也多保留于此,是村落劳动场所的集合区域;山顶部分为主要新建部分,主要帮助原村落的山顶生活困难户便利生活,要由政府出资建设新的村落道路,基本做到了户户门口通路,现今越西县政府针对和平村的彝家新寨建设改造项目基础完成。
(三)当地新村建筑调查
彝家新寨改造项目,在整个凉山州内斥资庞大,涉及村落数量众多,以和平村调研为例,现新村建筑调查如下。
当地政府在越西县境内70个彝家新寨建设中,每村均设立10个公益性岗位用于督建新村,可见当地政府保证新村顺利建设的决心。
和平村调研分山腰以上的新村和山腰以上的老村两部分。
新村建筑:多以四合院户型为主,堂屋、厨房、卫生间、牲畜间围绕院落构成整个户型(如图2),卧室位于堂屋二楼空间,当地政府引进了不耗电能具有新风系统的养殖间(如图4)可以利用自然风能去除异味。这样的户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结构是有优势的,首先,它可以解决彝族长久生活中遗留的人畜同屋引起的不卫生问题,其次,这是汉族的文化熏陶下成型的户型,轻钢结构和砖混结构(如图3)都有很强的复制性,建设周期短。据实地调查现在村里已有25户村民房屋部分结构采用轻钢结构,35户房屋部分结构采用砖混结构,可见新型简便材料在村户建设中推广比较顺利。
新村建筑设计在顶面屋脊处设计,转化了传统彝族图腾、檐吊牛头类似的装饰(如图5),有一定的文化意味,建筑院落内部基本无文化特点体现。
保留的原有建筑:观察山中底部的保持原貌的老屋,建筑包括了很多彝族文化特色的细节,村落间的道路两旁保留原有的石头垒砌矮墙(如图6),具备防雨性能,避免土质墙面受雨垮塌,细观使墙面令观者感受到村落建筑历史感;建筑保留瓦盖坡屋顶和原有村落大植物(核桃树居多)站在村中腰处观远方,可带来传统村落自然观感(如图7)。
建筑本身为夯土墙体刷白,屋顶坡面与土墙中间榫卯结构衔接,可悬挂玉米、辣椒等农作物,传统生活感强烈(如图8)。
(四)对现有和平村新村建筑
和平村总村户346户,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村民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的村落,村里留守老人和儿童数量居多,在随机询问的五位村民中有四位均为年龄55岁以上,所以从老年人的使用视角评估,现有的新村建筑是基本满足生活空间需求,可以将农耕与养殖方面的空间问题解决,具备良好的生活空间;但对于本身民族生活习惯保留不多如彝族特有的聚会文化(围坐喝酒、唱歌)体验感不强,生活中得到的民族文化感不强。
三、结语
调研后发现,现有新村模式是政府明显改善村落的基础设施水平的体现,新村建设对比老村(山上为新村,山下为老村),新村建造了足量的生活空间,但建筑缺少民族精神内核,需要重新审视内部空间划分方式,需要提高整体民族文化构件刻画。老村大量地保留了原有生活模式,但是但是在民生基础的供水、养殖等方面,呈现卫生欠缺的状态,所以对于彝家新寨的建设应该参考新村与老村的优点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