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玉堂与自梳女文化的分析

2017-04-09裴若然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裴若然

【摘要】本文以广东珠三角地区的独特女性群体“自梳女”的居所“冰玉堂”为线索,从“自梳女”的住所着手,侧面剖析自梳女文化,从另一个角度探讨自梳女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关键词】文化分析;冰玉堂;自梳女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顺德地区有一座建筑名曰“冰玉堂”,字面含义为“冰清玉洁的房子”。冰玉堂里,住着一群被称为自梳女的终生不出嫁的女子。

19世纪后期广东南部丝织工业的兴起为单身女性外出劳作提供了经济来源。那些不想屈服于当时封建压迫父权制婚姻残酷现实的女性选择成为自梳女,并得以靠丝织业蓬勃发展而带来的就业机会养活自己。根据当地习俗,成为自梳女需要年轻女孩自己梳头盘发、绕成已婚妇女常见发髻并在家人面前发誓终生不得出嫁,至死保持单身。自梳女这个群体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渐形成。

从20世纪30年代起,丝织业开始衰落,很多自梳女移民至香港和新加坡去做女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自梳女回到祖国与亲人团聚。然而,根据传统家规,自梳女不能搬回家里与家人同吃住,于是她们自己集资修建了冰玉堂,作为自梳女居住及情感交流、寄托的居住场所。 《顺德县志》也有记载:“乡中处女每与里女结为姐妹,相为依恋,不肯适人。”

冰玉堂有两层楼,一楼有一个专供祈祷烧香作用的祠堂。自梳女们的房间在二楼。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保留了遗址,冰玉堂是唯一保留了珠江流域自梳女历史遗址的地方。今天,冰玉堂变成了一座民俗博物馆。

一、冰玉堂

冰玉堂是自梳女的家,同时也是同乡自梳女姐妹联络感情的地方。不少自梳及不落家妇女,因长期在外受雇而薄有积蓄。她们集资修建这栋楼,冰玉堂建成之后她们便搬入居。有时也有年轻的自梳女在这里居住。只有自梳女才能被允许居住在这里,男人是不被允许探访或进入冰玉堂的。

“冰”在中文里有纯洁无暇之意,“玉”意为洁白无瑕的玉石,组合起来有暗含“冰清玉洁”之感。“冰”和“玉”在中国女孩的名字里都非常常见,在以女性为主导的自梳女群体中,冰玉堂得此名便顺理成章。当一栋建筑取名为“冰玉堂”,通常人们会把此地与女人联系起来。

冰玉堂进大门,有一个主庭院,面向南方。整座冰玉堂由青瓦砌成,大门的门框是花岗岩材质,由推拉把手和两侧木板门组成。地板也是花岗岩做成。两条走廊都有拱形门。拱门顶有蝙蝠雕刻,寓意“福”之意。后庭大厅是一面坚硬的石墙,有石灰岩做成的屋顶,还有灰色的粘土砖。旁边的建筑有两层楼高,三间房宽。拱门正中有大写的“冰玉堂”三字。二楼阁楼便是自梳女的卧室。

在这座自梳女的居所内,有一个供奉观音(意为仁慈)的牌坊,供祈福与祭拜逝去的自梳女姐妹。在这间明亮的圣堂内,自梳女点燃柱香,燃烧着塔香。塔香不仅仅因为它的外形像一座小塔,当它悬挂起来之时像极了一座钟塔,燃烧的时长也比其他香料长久。每一柱单独悬挂在冰玉堂屋顶的塔香都会持续燃烧达一个月之久,更加深了冰玉堂的外观视觉效果。根据亚洲传统,烧香拜神是一种在安宁祥和的氛围中所进行的一种感恩生活的仪式。参与者往往会在仪式进行中找到内心的平衡,感受到禅意。烧香不仅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会重振人们的精神,让人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

冰玉堂同时也是举行自梳女仪式的地方。当那一天到来时,整座冰玉堂都会被一种神秘和神圣的氛围所笼罩。当一位自梳女逝去,刻着她名字的木头牌位会被放置在冰玉堂的祠堂大厅。每年的七夕、八月十五和春节等特别的日子,广东自梳女们都会自觉地聚集在冰玉堂里举行活动,拜祭死去的姐妹们,并展览自己的手工艺品,大家互相欣赏各自的杰作。

二、冰玉堂里的虚拟家庭生活

尽管自梳女永远不会结婚,但她们仍会像普通人一样拥有情感与肉体的欲望。她们通常会结成一种亲密的同性关系,即“金兰姐妹”契约。结契的时候总会举行一些仪式,那一天,其他自梳女姐妹的陪伴与见证显得尤为重要。她们会根据阴历为结契挑选一个吉日,纷纷从自己的积蓄里掏钱集资办一场盛大的庆典,其欢闹程度不亚于一场婚礼。并且她们还会邀请当地的其他自梳女们前来见证这金兰契的结缔。一旦在金兰契上签了名,签字的双方从此以后都会一同起居吃住,就如同夫妻一般。如果其中一方破了規矩,有任何不忠的表现,其他的自梳女姐妹便会把她当成敌人一般,孤立并批斗她的不忠行为。

当自梳女向往一个完整的家庭生活时,她们会组建一个同时拥有祖先、母亲、伴侣和孩子的虚拟家庭。自梳女通常会收养年轻女孩并把其当做是自己的孩子。收养的女孩一般有两个来源:新自愿加入自梳女团体的少女或者是家里亲戚的女儿(通常情况下,自梳女会选择兄弟的女儿来作为自己的学徒或继承人)。尽管这种家庭关系并未得到当地法律的承认,至少它的存在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安慰了那些居住在冰玉堂里的寂寞女人们。

在自梳女姐妹中,年纪最大的女人会承担起家长或族长的义务,为冰玉堂的每日大小事务操劳,事必躬亲。根据当地传统,自梳女们都有自己供奉的神灵及前辈们的牌位。除朝拜观音雕像外,她们也会定时祭奠逝去的自梳女姐妹,在她们的牌位前烧香。

一旦自梳女去世,她们的遗产会被领养的女孩或金兰姐妹继承。学徒(收养的女孩)必须对师傅孝顺忠诚:生病负责照顾,死后负责埋葬,祈祷与祭奠逝去的自梳女前辈……因此,一个长期的观察与不断的考察会在自梳女挑选徒弟的过程中进行。一旦这种师徒关系形成,就是终生制。

三、自梳女与当地社会

自梳女对娘家通常非常关心。只要她们有积蓄,她们就会源源不断地往家里寄钱。不管自梳女的积蓄有多少,有些人的娘家足够富裕并不需要其的财力支持。但是她们仍旧坚持这样做,把自己当成家里的唯一依靠。经济低迷时期(指20世纪60年代自然灾害)一位自梳女甚至给自己家邮寄了装满十八个木箱的生活日用品和衣服,这件事接着上了报纸头条。

由此看出,自梳女的一部分收入成为了娘家的一笔重要经济来源。这使得自梳女在娘家很有话语权,甚至有时超越了父母及兄长。有时在家族会议上,父母甚至会优先采取自梳女所提的意见。

有了稳定的经济支撑与强大的姐妹团,自梳女们不仅仅通过以大量财物支援娘家,而且还会对家乡建设做出卓越贡献。这些捐赠是当时主要的经济来源,那些在东南亚工作的自梳女们在20世纪30年代战争遍布与饥荒泛滥的南中国被当做是人们的救星。在抗日战争年代与新中国刚成立时,村里的人都依靠自梳女捐助的食物供给活了下来。除了捐资给基础教育比如像是设立幼稚园与建小学,自梳女们还向祖宗祠堂捐了一笔可观的数目。

意料之中,自梳女回国的动机就如同她们的出身一样多。有些是被20世纪中国的首次强大崛起而吸引,出于爱国心驱使和建设新中国的愿望想回国效力;又或者是因为一个强大的祖国使生活得到了海外漂泊生活无法获得的尊严与尊重;一些人回国和家人重聚是因为教育与经济投资的机会……

她们保持并发展着当地文化传统并美名远扬。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浪潮中,在当地如果家里有亲人是自梳女尤其还在国外生活过的,更是一件光荣并值得骄傲的事。从那时起,这些在冰玉堂居住的女人除了拥有“自梳女”的身份外,还得到了被认可的社会地位与形象,甚至在文艺作品中也打上了属于自己的深深烙印——1937、1954、1997年,同名电影《自梳女》(不同导演、不同故事)分别在香港发行、上映;1990年电视剧《自梳女》热映;,90年代末的广东舞蹈《缫丝女》首演到前几年的话剧《自梳女》再掀热潮;以及最近网络小说《自梳女》再次引发年轻读者对自梳女文化的关注……

当下,冰玉堂对于我们而言更像是一座博物馆而不是自梳女的居所。它仍然还作为在世自梳女社交与供奉宗祠的地方。現存的冰玉堂在最后一位自梳女去世后,将完全被当地政府接管。许多广东自梳女已经逝去,甚至在世的最年轻的自梳女们都已经超过八十岁了,留给我们去记录这段逝去的历史的时间或许不多了。

参考文献:

[1]郭汝诚.顺德县志(卷三)清咸丰刊本,269.

[2]黄爱东西.老广州:屐声帆影[M].苏州:江苏美术出版社,1999.

[3]何研.女书文化圈与自梳女的比较[J].神州民俗,2011(160):18-21.

[4]林维迪.月光光照地塘——广东风俗歌谣记趣[M].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