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康社会建设对农民画的影响
2017-04-09朱琴华
朱琴华
【摘要】小康社会建设必将对社会各个层面产生深刻影响,对农民画亦然。本文针对农民画作者身份的泛化、部分优秀民间美术的消失、农民画自身的创新变革、国际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对农民画产生的影响,从消极、积极两个角度予以论述,并结合实例举证小康社会建设必将对农民画带来无限生机。
【关键词】小康社会建设;农民画;影响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小康社会,对于农民画这种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视是毋庸置疑的,无需赘述。这里,笔者主要针对农民画在小康社会里与诸多相关因素的关系,谈点粗浅看法。
一、农民画作者身份的泛化对农民画的影响
最初对于“农民画”的定义是“农民画的画”,一直到80年代中期才科学地称之谓“现代民间绘画”,“民间”就不单局限于“农民”了。可是到90年代初,全国有关农民画的展览比赛,还要相关手续证明确是“农民”才能参与活动。依照这种思维定势,随着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推进,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中纯农户大量减少,真正耕田种地的纯农民所剩无几,到那时农民画的前途就必然不会乐观。
90年代中期以来,“农民画”必须是“农民”画的画的观念逐渐淡化,农民画作者的农民身份开始泛化,工人、干部、知识分子、城镇居民开始介入进来,作者成分的多元化,对于农民画的影响如何呢?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农民画乡的例子很具典型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末,辉煌时期的秀洲农民画,作者近二百人,其中绝大部分是纯农民,而到了90年代中期,秀洲农民画作者中有一大部分进了私营企业,繁重的劳动和严格的管理使他们忍痛告别农民画,有一部分作者经商了,天南海北地跑,有部分人办企业当起了小老板,有的人跑保险、弄营销无暇顾及农民画。仍在坚持创作农民画的只剩了10多人。由于区委、区政府的重视、主管部门的思想与时俱进,发展农民画作者队伍取消了“农”字界限,到目前为止,秀洲农民画作者又回升到了近二百人,其中中小学、幼儿园美术教师占57%、国家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占15%、私营业主占3%、退休干部、职工占5%、纯农民占8%、保险营销占6%、经商占6%。在新的农民画作者队伍的构成中,有2/3以上是中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大部分是美术相关专业。与原来的农民画作者相比较,现在的作者有相对固定的职业与生活经济来源,对待农民画创作的精神状态良好,创作热情相对持续。尽管这些作者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农民”,但他们有美术基础,完全不影响他们选择农民画,他们的作品虽然少了些“民间”“稚拙”,但更多了一些“理性”的东西。据不完全统计,这些作者近五年来,在省以上的有关展览比赛中获优秀奖50次、铜奖30次、银奖20次、金奖12次,应该说他们的介入对秀洲农民画的发展、创新、提高是有积极意义的。所以,只要我们弄清楚“农民画”实质就是“现代民间绘画”这个概念,只要弄清楚“农民画”实际上是一个画种或一个绘画流派,农民画作者身份的泛化对于农民画来说应该是一种积极因素。
二、部份优秀民间美术的消失对农民画的影响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到来,许多民间艺术载体正在自然消失,象绣花枕头、绣花鞋、描花灶头、雕花床等等,“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随着依附物的淘汰出局,许多优秀的民间艺术也随之消失了。有专家曾经研究推论凡是民间艺术都有自生自灭的自然规律。同属于民间美术的农民画将会怎样呢?我们认为农民画虽同属民间艺术,但与其它民间艺术有着质的区别,它不是依附于人们生活实用物上的艺术形式,而是与油画、国画、版画一样,是一种架上绘画形式,只不过是形式语言不同罢了,“民间”是相对于“专业”而言的。
部分民间艺术的消失,对所有艺术形式来说都有影响,对农民画就更为直接了,因为农民画是直接在民间艺术这个母体里孕育的。它的所有艺术因素都来自民间艺术,大量民间艺术的消失对农民画来说是面临“断奶”的考验。好在各级文化部门近几年来开展了许多有效的抢救性保护措施。如对一些濒临消亡的优秀民间美术采用了文字记载、实物收藏、可视的照片、录像等手段予以保护。有些民间美术通过挖掘、抢救、保护,又在民间流传生存下来,而且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出现了发展的势态。
民间美术自生自灭的自然规律也告诉我们,一些传统的人们日用物种的消失,也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替代物种,随之而来,一些新的民间美术也必然會跟着产生。只要我们的农民画守着民族、民间这个底线,有选择地不断在民间这块母土里吸吮,民间美术这泓丰富的乳汁、甘泉是不会枯竭的。换个角度思考,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许多民间艺术的消失,人们的怀旧情结、崇尚民间、回归自然的观念越来越强烈,农民画这块民间艺术瑰宝或许会加倍受到社会的青睐。
三、创新、变革对农民画的影响
进入小康社会,创新变革成为历史潮流,所有事物都应顺应这一潮流,才能与时俱进,不至落伍。农民画需不需要变革创新?当然需要,小康社会是个快节奏的社会,不进则退,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淘汰出局就是必然结果。
有种观点认为:农民画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就要遵循民间艺术的自然规律,不必予以人为的倡导与干预,创新与变革对农民画来讲是一种灾祸,农民画将会因变革、创新而变得面目全非、最终消亡。
事实上,任何一种艺术形式一旦问世,发展、创新、变革是必然规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农民画作者队伍由原来的年纪较大、对传统民间美术感受较深、文化程度较低、身份单一、成员较少,转变成年纪较轻、对传统民间美术感受相对较浅、文化程度较高、身份多样、参与者广泛、成员较多。由于这许多因素的转变,必然会导致作品风格的多样化。农民画不需要创新、变革,这反倒是一种人为的误导与干预。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一度使有些地方的农民画形式单一,千画一面,象不象农民画成了首要的评判标准。农民画有了标准模式,这是一种自筑围城、自我束缚的慢性自绝行为。许多传统民间美术的消亡,究其原因,保守、循规蹈矩就是罪魁祸首。如果当初有人把绣花鞋的工艺大胆地搬到时尚皮鞋上来,说不定中国的绣花皮鞋早就走遍了全世界。
我们大部分画乡都十分明确和遵循真正的艺术发展规律。嘉兴市秀洲区画乡一直主张农民画艺术要创新、要变革、要发展、要千人千面、多姿多彩、每个作者要有各自的风格。30多年来,秀洲农民画作者新人辈出,佳作不断涌现,象缪惠新已经转换过多种不同形态的个人风格,象厉坚芳、吴利英、冯云青等一大批年青作者的作品,有新意、有特色、个人风格十分明显。有专家誉秀洲农民画是一座宝塔,有坚实的塔基,有漂亮的塔身,也有高高的塔尖。纵观现今农民画创作中的艺术新取向,地域特色的迥异、作者个性的张扬、艺术语言的创新、绘画形式的探索、主题思想的拓展成了主流。就农民画本身而言,它是造型艺术中的一个新生事物,海纳百川、博采众长,这正是它的活力、生命力所在。
四、国际文化大交流对农民画的影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国农民画一问世,就很快受到全世界的关注,这正应了这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画在国际文化艺术大交流中十分活跃、赞誉日盛。单秀洲农民画乡一家就有千余幅次的作品赴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加拿大、瑞士等十多个国家或地区交流展出,受到广泛好评。秀洲农民画家缪惠新三次赴法国、三次赴美国成功举办个人画展,被人称为东方的毕加索,2001年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十位艺术家之一。这种因素积极地影响了农民画的生存与发展,使我们从政府部门到组织者、辅导者到作者都觉得农民画并不是一般的群文活动,并不是自娱自乐的稚拙艺术游戏或者雕虫小技。一种隐约的民族自尊、自傲、自信与责任感使这么多人在里面默默劳作。优秀农民画家高加明的一番话让人感触很深。他说:“我这一米多厚的证书(有国内获奖的、有去国外展出、收藏的)对我一个农民有什么实际好处?没有。但我的亲朋好友、子孙后代却知道,有10多个国家曾经有人知道中国秀洲有个高加明画画画得很好。”
到了小康社会,国际间的相互开放将更为广泛,文化艺术交流将更为频繁。农民画作为我国纯民间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势必会在其间唱上重头好戏,这是中国农民画面临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然而在传承和传播中华文明方面,我们做得还很不够,我们的经济实力在不断迅速攀升,而作为“软实力”的文明、文化却没有能够真正强大起来。随着“小康”的临近,我们已急迫地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只有建立起自己文明的根基,才能够自信地吸纳全球化的文明成果。今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经全面启动,一场对民族民间艺术(其中包括农民画)的地毯式普查和抢救也在全面实施。在这个良好的大背景之下,农民画乡们正在用自己的努力表明,在這个现代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的时代,农民画面临的不是自生自灭,而是在国际文明、文化大交流中吸取营养、精华、发展提高,为充分展示我国优秀民族民间文化和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作出重要贡献。农民画和所有的民族民间文化一样,作为人类的精神植被将永远茂盛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