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四平调的保护与创新

2017-04-09徐唱

中国民族博览 2017年10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摘要】四平调在中国的戏曲艺术中有着特殊的地位,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日俱增的重视,2006年经批准四平调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文主要研究河南四平调的保护与创新发展并对未来进行展望,希望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四平调,进而关注中国的传统音乐,重新审视中国音乐传统的传承、变异与创新。

【关键词】四平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四平调的艺术特色

四平调是深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一个剧种,流行于河南、江苏、安徽、山东交界处,由江苏丰、沛一带的花鼓戏演变而成。1938年前后登上舞台,后来逐渐吸收评剧、曲剧和豫剧的部分唱腔,故又名“四拼调”。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关于四平调的起源,据资料记载,1933年以邹玉振为首的花鼓戏班到山东济南演出,在观众及院主的建议和帮助下,女角脱去高跷,男角摘下花鼓,各自穿上戏剧服装,模仿戏曲化妆,并由艺人王汉臣(花鼓演员)向京剧界访师学艺,由此向戏曲化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花鼓中男女演员均用本嗓演唱,曲调四平八稳,且花鼓中又有“平调”的名称,因而便提出借四平八稳之意,用花鼓“平调”之称,各有所取定格为“四平调”。

四平调旋律流畅,便于传唱,并逐渐形成了一些专业的剧团,这些剧团的发展承载了四平调的发展脉络。河南目前还有商丘市四平调剧团和濮阳范县四平调剧团两个专业剧团,笔者以范县四平调剧团为例探究河南四平调近十年来的保护与发展。

二、2006年-2017年对四平调的保护与发展

近些年来,特别是2006年至今,四平调专业剧团为了抢救民间稀有剧种,将这一传统音乐发扬光大,使出了浑身解数,进行了积极的尝试。

(一)培养听众、宣传部门组织演出并通过电视宣传

在采访濮阳范县四平调团长国家二级演员崔太先老师时,他一再强调培养听众是发展四平调的一项重要因素,四平调只要可以再次拥有听众,那么它的发展道路一定是光明的。

在县政府相关部门和四平调剧团演员的共同努力下,组织演员排练群众耳熟能详的优秀经典传统剧目或样板戏,如《陈三两爬坡》《小包公》《智取威虎山》《三告李彦明》等,由于四平调有比较深厚的群众基础,所以重新演出传统剧目可以引起大部分人的共鸣,在排练传统剧目的时候并不是按原来的套路,而是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比如戏里的道具在做工上面尽量贴近日常生活,人物的服装华丽而又不俗气、舞台的布置也更加用心,还在戏里加入了喜剧因素,这样可以更吸引群众。

电视台也给四平调提供了一个平台,不但经常做一些四平调专场访谈而且邀请名人名家教唱四平调唱段,还专门新增了一个戏曲栏目和点播台等,让群众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去欣赏四平调。

(二)加强、组织创新班底,加强新剧目的创作

四平调衰落的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它没有跟时代、与时俱进,剧团的骨干人员意识到了这一点,要求加强创新班底,加强新剧目的创作。只有创作出新的、符合群众文化生活的剧目才能得到观众的认可,而观众的认可毋庸置疑地对四平调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挖掘有潜力的剧本师、增加采风就显得格外重要。

剧团在原有剧本师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些科班出身的编剧,并且组织他们去进修学习各种剧种,让他们熟悉四平调的唱腔及伴奏特点,这样就解决了写出来的东西唱不出这种两层皮的状态。戏本的文学性也是剧本师们在自己的创作中着重考虑的一个因素,以前为了吸引观众,戏本里面往往会加入一些荤段子,现在看来这些段子无意降低了戏本的文学修养,所以在剧本师在创作时,就会尽可能地修饰自己的辞藻。提到剧目的创新,不得不提在2011年整个河南都在学习“三李”精神的时候,新剧目《李连成》如火如荼地登上了舞台,这是一部宣传李连成同志光荣事迹和优良精神的新剧,定腔定调都不同于以往的样板戏。李连成所做的都是事关农村发展、百姓生活的事,忠诚地诠释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新剧《李连成》在积极配合了时事时政的同时也推动了四平调的发展,不仅仅使四平调剧团重新翻开新的一页也让四平调走出了阴霾。

三、四平调的继承与创新

四平调的唱腔属于板腔体,隶属北方语言系统,使用中州韵,其唱词规律,除了【垛子】【砍牛撅】板式除外,一般要求七字句,十字句的规整句式为主,也有由此变格而出现的多于或少于七字、十字的唱词的混合句。唱词通俗易懂,演唱时可加虚词和衬词,易达到流畅的效果。

(一)四平调唱腔的发展与创新

近十年来范县四平调剧团的优秀演唱家对四平调的唱腔做了一些发展和创新,在采访担任范县四平调剧团团长20余年的聂景玉团长和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太先老师时,他们将四平调近些年来唱腔上的发展总结成:增加腔弯,为四平八稳的特点增色。如:《智取威虎山》中“只盼着深山出太阳”唱段,以前腔弯以前倚音和颤音为主,现在在这些装饰音的基础上加上了下滑或上滑音,在音与字的处理上采用一字多音或者增加附点节奏等。

这一段使用的是散板节奏,几乎每个音上都使用了装饰音,这样一来,在唱时就会发现这段唱腔将常宝的苦衷、心里的怨恨以及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前字后面最后一拍时加入了一些近似尾腔的伴奏,美化了唱腔,也使整个音乐更好地结合在一起。

(二)四平调演唱方法的继承与发展

四平调的调门较高,一般都是降B或A调,用真声演唱声音结实明亮,用假声演唱声音高亢,但是不够宽广,用中低声区演唱声音比较空虚,没有感染力,所以四平调艺人大都选择用真声演唱,大多使用吊嗓子、溜嗓子等一些發声方法,但是这些都是极易毁嗓子的方法。现今随着美声民族唱法的普及,四平调的发声方法也有了改进。采访到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崔太先老师时,他说:“我发现美声民族唱法都充分的运用了头腔,胸腔,腹腔共鸣,而四平调一直都是真嗓和假嗓的互换练习,所以,我们几个老师就不断地琢磨,后来我们将关注点放在了真假混合的练习上面,用当地方言作为发声的母音,合理运用鼻腔,这样一来四平调的发声方法也变得科学起来。”

近十年来四平调艺人将真声吐字这一演唱方法进行了完善,在使用真声时要把丹田的气打到上颚上并且要控制隔膜,在咬字时要注意字的音调,合理运用口腔共鸣,在咬字清晰的同时还要注意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假声拖腔是在真声吐字之后,也就是用头腔共鸣和鼻腔共鸣美化真声,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戏剧的依依呀呀声调,四平调所运用的假声拖腔一方面是为了美化真声,另一方面是为了让声音变得高亢激昂。

明代王骥德的《曲律》上说: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近十年来四平调艺人对润腔的技巧也进行了总结、完善,我们通常所说的有劲儿、有味儿以及抑扬顿挫等都是润腔的技巧的体现。常见的润腔技巧有装饰音,比如:倚音,能够突出主音;滑音,即能使声腔圆滑又能作为过渡音;甩音,用于尾腔的收音等等。

(三)近十年来四平调的伴奏的发展

四平调的伴奏有文场和武场之分,文场以二胡、笛子、唢呐、琵琶、笙、扬琴等为主,武场就是板鼓、堂鼓、大锣、手镲、小锣和梆子等。近十年来四平调的伴奏乐器场面以及乐器演奏方面都有改进,在乐队场面里加入了铜管和弦乐器,乐队由中拓展成中西结合的场面。

四平调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个剧种,发展传统音乐就以四平调为例应在继承前辈的基础上改弦易辙、另辟蹊径求出路,如果墨守成规必将陷入困境止步不前。传统连接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它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对传统音乐的传承、变异和创新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通过总结近十年来四平调的发展现状让我对传承中国传统音乐有了新的感悟:1.要立足于发展史,博采众长才能求得生存。2.要想中国传统音乐走出困境不断发展需要全民的努力。3.继承传统,创作中国音乐的新传统才能使它成为21世纪中国音乐的新主流。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音乐集成河南省编辑办公室编.中国戏曲音乐集成 河南卷 四平调音乐(上)[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7):162-167.

作者简介:徐唱(1991-),女,汉族,河南濮阳人,助教,硕士,西安思源学院,公共艺术中心,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传承戏曲艺术的重大举措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