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师生学习共同体: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的重构

2017-04-09严挺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5期

严挺

摘 要: 通过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相互式学习组织,开展教学活动,打破当前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管理层级结构,激发学生动机,提高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提高高职公共英语教师相关专业知识与技能,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双赢。

关键词: 师生学习共同体; 高职英语课堂教学; 师生岗位胜任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1-2153(2017)05-0024-04

高职公共英语课程历经几轮改革,逐渐形成教学内容引入相关行业英语、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教学、教学评价更加多元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但由于教学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单向性没有改变,使得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发挥。同时,公共英语课程教师缺乏专业知识储备,影响了教学效果。本文以“师生学习共同体”为视角,以一高职院校某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探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一、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必要性

(一)内因: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与师生角色定位的偏差

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教学中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的研究是分裂的,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始终未发生改变,教师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仍贯穿教学始终。这种分裂使学生失去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发自内心地去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客观上又助推教师占据课堂绝对话语权,使得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处在支配和主体地位,造成教师在认知、心理、情感等众多方面远远优越于学生的假象,从而忽视了自身的职业能力发展,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外因:课程教材与师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需要

目前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材主要以行业通识英语为主,比起普通英语课程来,这类教材与专业相关度明显提升。但随着专业细分不断深化,行业发展日新月异,高职公共英语课程教材内容只涉及某一类行业或专业群共性特征的缺陷日益凸显,教材内容未能展现各专业的个性特点,且无法跟上各行业迅速发展的节奏。

另外,高职院校缺乏提高教师岗位胜任力既经济又省事且行之有效的方法。公共英语课程教师大多面向多专业开课,要求一名教师同时具备众多学科的知识储备难度很大,學校培养教师具备一定专业学科知识的成本很高;当前上级教育部门及行业、专业指导委员会提供的中短期培训多是教学理念转变或教学方法创新的培训,不能提供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其他专业知识的培训。

在这种教学困境下,探索一种师生平等、相互学习、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一)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概念

学习共同体是当代教育学和管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德国人滕尼斯在1887年提出。共同体思想引入教育领域的结果就是“学习共同体”[1]。博耶(Ernest L. Boyer)1995年在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of Learning报告中首次使用“学习的共同体”概念。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和助学者为完成共同的学习和工作任务,根据一定的交互联结方式而结成的学习团体[1]58。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即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有机整体,学习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建设者也是享有者。每个成员都是“知识工作者”,拥有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体系。由于个体之间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的不同,不同个体之间的协作有利于扩大学习共同体总和的知识经验[1]58。同时,在学共同体中,知识又是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是平等的,每个成员通过相互学习、相互协作,促进共同成长[2]。

本文“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助学者—教师身份”与“学习者—学生身份”组成一个学习组织,共同设计“教学目标”,并根据目标任务的要求,进行有效的任务分解与组织设计,通过选择教学材料、分析教材、共同探讨、实施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与反思五个步骤,实现教师与学生岗位胜任力的共同提升。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与传统教学模式——将文化成果有计划地传递给后人的过程不同,教师(助学者)和学生(学习者)的关系时时发生着交互式变化,谁“拥有”知识,谁就是老师,从而形成人人平等、共同探究、共同发展的学习环境[3]。

(二)师生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和助学者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为完成共同的任务而存在的,同时它又强调成员的“相关差异性”,适度差异、相关多样,不同个体之间的协作有利于扩大学习共同体的知识经验[3]4。在共同体中,不同成员具有相同地位,承担不同角色,发挥不同作用,彼此之间通过实践、交互、協商、合作等活动,在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伙伴关系[2]2。因此,组建学习共同体需具备4个要素。(1)成员:学习者和助学者。(2)目标:共同任务。(3)基础:适度差异。(4)成员关系:伙伴关系。

以一高职院校言语听觉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为例,将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教学话题,志愿分组。每一位学生根据自身兴趣,选择不同专业岗位方向,如“言语康复”、“听力康复”、“自闭症儿童康复”等,分为几类教学话题,形成学习共同体的共同任务,并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大组。第二步,确定学习者成员,平行分组。在属于同类教学话题组的学生中,根据每一位学生英语语言基础不同,平行分组,形成6~7人为单位的小组,成为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成员。这些成员既有共同的专业兴趣又相互差异,形成有机的团体。第三步,确定助学者,完成组建。根据每一组确定的教学话题,聘请相关专业教师加入学习共同体,如选择听力康复话题的小组聘请临床听力康复技术课程的授课教师加入他们的队伍。同时,大学英语课程授课教师自动加入到每一个小组中,最终组建成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师生学习共同体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基于当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一般设置为2个学期,第一学期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因此,“师生学习共同体”于公共英语课程开设的第二学期实施,具体如下:

1. 自选教学材料。指依靠学生的专业知识,在专业教师与英语课程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合的师生共同学习材料。这些自选材料将作为课程教学材料。第一步,助学者对教学材料提出基本要求,如内容、难度、长度、实时性和针对性等,确保自选教材符合教学目标和师生学习规律。第二步,学习者根据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教学话题,通过网络或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教材的采集和选取。第三步,“师生学习共同体”全体成员通过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从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贴合度、文章难度、学习者对教学内容的熟悉程度、文章的完整性等四个维度对教材做初步分析,最终确定自选教学材料。

2. 分析教材。指学习共同体全体成员通过线下面对面交流与线上社交软件交流相结合的方式,对选定的教学材料进行篇章深度分析,使每位成员能把握篇章脉络、理解篇章诠释的专业话题,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掌握专业岗位语言技能,锻炼职业语言思维。面对面交流主要采用助学者提问、学习者进行篇章自我分析,或集体备课的形式,学习者在助学者的指导下,以实施预教学为目的,将篇章进行问题式分解,即“提出问题、步步追问,一问接一问,使篇章分解为人人都能学习的材料”。同时,助学者在学习者的指导下,了解教学材料语言载体背后的专业知识及其外延,以获取言语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知识储备。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相互学习与讨论,共同回答问题,以达到深入解析篇章内容、把握篇章结构、理解篇章意义的目的。

3. 共同探讨。指学习者与英语课程教师一起就教学内容中的专业难点与专业教师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例如:对于“苍蝇的听力构造为何能帮助苍蝇提高听到声源的几率?”这一教学内容,学习者与英语课程教师根据篇章分析,经过深入探讨与学习,仍不理解其原理时,可借助专业教师的知识与专业思维,一同探讨此问题,师生间通过沟通往往达成新的视界融合,既超越了自身原有的视界,同时又给新的经验和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4. 实施课堂教学。分2个部分组成,先由学习者面向全体成员,采用提问式的课堂教学方法,通过自制的教学PPT,独立完成45分钟的口头报告,后由助学者对口头报告进行15分钟的补充教学,对讲解不精的教学难点进行再次分析并对口头报告及时评价与反馈。

5. 教学评价与反思。主要由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学习者完成,是通过“授课组评价”、“听课组评价”、“成员间评价”和“个人自我反思”四个维度展开;师生共同体全体成员一起反思学习,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三、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成效

师生学习共同体在高职公共英语课堂教学中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在提升学生职业英语综合素质、提高教师职业水平、培育和谐学习氛围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学生职业英语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这里的职业英语综合素质既包含学生认知、思维能力,还包含职业素质、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学生不但获得未来职业岗位所需的英语语言知识与技能,并学会运用已有的英語语言知识思考与分析行业问题,提高了独立思考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实验期间,该专业学生参加METS(全国医学英语水平考试)合格率明显上升,平均值分别达68.16%,比实施前提升了11.16%,且超越了同校其他专业学生5.3%。该专业学生参加大学生英语竞赛、写作大赛、实用英语口语大赛的积极性与获奖率也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同时,师生学习共同体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也增强了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新能力与自我发展能力。

(二)教师职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英语教师通过师生学习共同体获取与学生一起学习的机会,并通过相互协作,储备了一定的行业知识和思维能力,从只掌握英语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单一型教师”向具有多专业知识背景、能将公共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发展有效融合的“复合型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革后,英语教师所执教的大学英语课堂获省级教学技能一等奖;专业课教师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获得专业英语学习的机会,学术英语水平得到了提升。

(三)形成有意义的学习文化

由于师生学习共同体宽松的心理环境、平等的角色地位、交互式的发展,有效改变师生间等级森严的管理结构,为师生提供了相互学习、深入了解、提高能力的机会,课堂教学从“知识的传递”变成“知识的对话”,每位成员对共同体产生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课堂教学变成知识流动的载体,焕发了生命的活动,最终形成和谐、快乐且有意义的学习文化[4]。

四、完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策略

(一)明确师生共同愿景,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巩固

共同愿景是师生学习共同体构建的基础,是共同體成员在相同的价值观、共同的兴趣基础上,在合作学习环境氛围中形成的能反映学习共同体本质特征的目标集合[5]。高职公共英语课堂师生共同愿景就是围绕岗位胜任力提升这一核心,以学生专业兴趣为立足点,通过搭建英语课程教师、专业课教师和学生的团队合作平台,形成团队认同。师生间的共同目标是推进相互信任、共同学习、共享智慧资源的达成,从而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二)构建合作机制,形成高效和谐的学习共同体

合作是学习共同体的本质体现,也是学习共同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5]153。师生学习共同体中的合作既强调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上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更强调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生成的一种相互信赖和相互支持的同伴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既需要强化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意识,也需要积极创造合作的机会,从而构建高效、和谐运作的师生学习共同体。

(三)建立知识共享文化,提升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在价值

知识共享是拓宽教师与学生知识面和实现知识增殖的重要途径,是岗位胜任力提升和再学习的推动力。师生在学习共同体中始终遵循“学习—交流—共享—反思—再学习”循环过程,因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架构不同,学生之间又具有个体差异性,差异奠定师生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有了追求新知识的动力。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是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形成相互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相互交流的共享文化。

(四)构建对话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学习共同体内部的良性发展

在传统等级森严的师生结构中,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的体现,不利于师生、生生间的互助与发展。对话型的师生关系就是要营造角色平等、视野开阔、思想碰撞、智慧共享的人际关系。在师生学习共同体中,师生间处于平等的地位,以助学者和学习者的关系,发展者、引导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相互合作,从而实现师生间思想共鸣、经验共享、情感互信和知识增殖。

参考文献:

[1] 黄水香. 学习共同体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探析[J].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3):58-60.

[2] 吴建一. 从”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谈大学课堂教学改革[J]. 嘉兴学院学报,2014(11):1-4.

[3] 薛焕玉. 对学习共同体理论与实践的初探[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10.

[4] 李艳. 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身份的建构[J]. 教育理论研究,2014(35):5-7.

[5] 赵阳. 英语教师置换培训课程的重构——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的课程设置[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14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