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工业能耗特征研究
2017-04-09刘银田李坤道宋述坤
刘银田 李坤道 宋述坤
工业能耗特征是工业发展质量、发展方式的重要反映,也是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有了较大发展,节能减排成效显著,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工业能耗特征明显改善。但由于工业结构失衡偏重,发展方式传统粗放,转型升级长期进展缓慢,与国内外先进水平相比,我省工业能耗特征的传统色彩依然较为浓厚。当前,为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分工调整机遇,全面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建设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我省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狠抓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为工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优化工业能耗特征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对“十一五”以来我省工业能耗特征,以及新时期工业能耗特征的优化趋势作了深入研究,为准确把握当前工业新旧动能转换成效和绿色低碳发展成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一、工业能耗基本情况
能耗总量较快增长。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总量接近3.0亿吨标准煤,比2005年增长84.0%,年均增长5.7%,支撑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13.4%的增速。分主要能源品种看,煤炭消费量增长68.8%,年均增长4.9%;用电量增长1.8倍,年均增长9.7%;原油加工量增长2.2倍,年均增长11.2%。
能耗占比进一步升高。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占全省能耗的比重为79.0%,比2005年上升3.9个百分点;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11.0%,列全国首位,上升0.4个百分点。同一时期,江苏、浙江、广东三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分别占全国的8.7%、4.0%和5.3%,依次上升0.6、-0.4、-0.9个百分点。
能耗重心继续向重工业倾斜。2016年,我省重工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的比重为89.2%,比2005年上升2.9个百分点。这期间重工业能耗年均增长5.8%,年均增速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0.1个百分点,快于轻工业能耗1.3个百分点。
制造业能耗比重显著上升。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结构中,制造业占75.7%,比2005年上升8.0个百分点,其中装备制造业能耗占4.0%,上升0.4个百分点;采矿业占4.1%,降低4.3个百分点,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2.9%,降低2.5个百分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占20.2%,降低3.7个百分点。
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出现分化。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结构中,六大高耗能行业占80.0%,比2005年上升6.7个百分点。从行业看,比重三升三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16.6%,上升13.3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占15.0%,上升2.0个百分点;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占7.6%,上升1.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占20.1%,降低3.5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占14.8%,降低0.1个百分点;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占5.8%,降低6.5个百分点。
能耗区域结构深度调整。“十一五”以来,我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大传统产业的技改力度,同时以节能减排为抓手,着力促进工业转型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工业能耗区域布局出现深度重构。一是部分工业能耗大市比重明显降低。2016年,淄博、济南、青岛、济宁、枣庄等市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比重分别为9.0%、4.3%、4.9%、6.2%和3.8%,比2005年依次降低5.3、3.2、3.0、2.7和2.1个百分点。从比重由高到低排序看,淄博由第1降至第2,济南由第5降至第12,青岛由第3降至第9,济宁由第2降至第5,枣庄由第6降至第14。二是部分市持续发力做大做强传统高耗能产业,工业能耗比重迅速攀升。如滨州的电解铝产业、日照的钢铁产业、聊城的电解铝产业,近十年来迅猛扩张,带动本地工业能耗高速增长,年均增速分别为19.6%、9.1%和12.2%;滨州、日照和聊城的工业能耗比重分别为16.3%、4.8%和6.5%,依次上升12.5、2.5和2.3个百分点,排序分别由原来的第14、17和第12升至第1、11和第4。
能源加工转换效率大幅提高。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加工转换效率为78.7%,比2005年提高11.3个百分点,其中热电联产效率为50.6%,提高13.7个百分点。工业节能成效得以扩大,能源加工转换节能6207.1万吨标准煤,其中热电联产节能占42.6%。
二、工业能耗主要特征
从工业能源利用水平看,纵向发展取得显著进步,但横向对比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依旧偏高,煤炭、电力消费依赖性较强,突出反映了当前我省工业生产存在的低能效、高碳化特点。“十一五”以来,我省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加之工业整体发展水平的巨大进步,工业单耗显著下降。2015年,我省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16吨标准煤,比2005年累计下降53.9%。得益于工业能效的深度改善,整体经济能效水平大幅提升,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37.4%,达到0.6吨标准煤。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我省万元GDP能耗由当初高出全国4.9%转为低于全国4.0%。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2013年,我省万元GDP能耗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3倍,分别为美国、日本和德国的1.19倍、1.61倍和1.75倍,差距较“十一五”初期大幅减小。
从全国看,我省工业单耗依然偏高。2015年,我省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由2005年低于全国17.0%转为低6.1%,优势明显缩小。按从低到高排序,我省列全国第18位,退后10位,与江苏、浙江、广东相比存在不小差距,分别是这三省工业单耗的1.41倍、1.84倍和2.51倍。工业单耗高直接导致我省万元GDP能耗偏高,分别为三省的1.40倍、1.32倍和1.45倍,从低到高列全国第16位,退后4位。
我省工业单耗高的主要表现,在于单位增加值煤耗、电耗均处于较高区间。2015年,我省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煤耗为1.51吨,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低到高列全国第18位,分别是江苏、浙江和广东的1.56倍、1.91倍和2.80倍;全部工业万元增加值电耗为1590千瓦时,列全国第20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76.7千瓦时,但比三省分别高266.5千瓦时、168.3千瓦时和532.0千瓦时。
从工业能耗增长趋势看,与工业生产运行趋势高度契合,且增速差距基本保持在7至8个百分点左右,这种“速差”基本稳定的伴随增长格局,突出反映了我省工业生产的“数量扩张型”特点。“十一五”以来,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加值基本上同向运行,均先呈“V”型、继而呈“L”型波动。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6年至2008年,生产和能耗出现大幅回落。受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外市场需求疲软等因素严重影响,我省工业生产急剧放缓,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3.6%、20.8%回落至13.8%,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由16.6%、12.3%回落至3.1%。第二阶段是2009年至2010年,生产出现短暂上扬。受国家“四万亿计划”强刺激推动,我省工业生产迅速止跌回升,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9%和15.0%,同时带动工业能耗迅速反弹,增速分别为5.0%和8.1%。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2016年,工业生产进入持续下行通道。这期间,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以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工业革命蓬勃兴起,但我省由于工业结构失衡,传统产业占比过高,传统产能普遍过剩,先进制造、高端制造领域竞争力弱,工业生产和能耗均出现大幅下滑。我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4.0%、11.4%、11.3%、9.6%、7.5%和6.8%,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分别增长7.1%、4.1%、3.9%、1.9%、-1.0%和2.7%。2016年,工业能耗因上年基数偏低出现明显回升。
从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看,总体逐年减小,但尚未稳定进入较低负数区间,还存在反弹可能,说明工业增长对能耗的潜在依赖性仍旧较高,突出反映了我省工业转型发展尚处于浅层次的现状。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工业能耗增速与工业增加值增速两个指标之间的比值,体现了工业生产对能源消费的带动和依赖,是判断工业节能难度的标志性指标之一,也是判断工业转型成效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从我省情况看,在工业能耗、增加值“速差”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越小,表明工业对能耗的依赖性就越低,节能降耗就越显著。在同样的前提下,如果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稳定进入较低负数区间,表明工业能耗越过峰值下行,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进展。如果工业能耗、增加值“速差”逐渐扩大,而能耗弹性系数稳定在较低负数区间,则表明我省工业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取得广泛突破,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成效。
“十一五”以来,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变化趋势,与工业生产、能耗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也分三个阶段。一是2006年至2008年,随着工业生产减速,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迅速由高趋低,分别为0.70、0.59和0.23。二是2009年至2010年,随着工业生产短暂上扬,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随即向上拉升,分别为 0.33、0.54。三是 2011年至2016年,经济新常态下,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持续走低,分别为 0.51、0.36、0.35、0.20、-0.13和0.40。2016年,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受工业能耗增速上扬而反弹。
2006年至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工业能源平均消费弹性系数为0.42,煤炭、电力平均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36和0.73,均处于较高区间。其中,六大高耗能行业能源、煤炭、电力三大平均消费弹性系数总体上处于更高区间,分别为0.40、0.43和0.84。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三大平均消费弹性系数分别为0.52、0.71、0.9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为0.57、0.81、0.76;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分别为0.70、1.09、1.3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分别为0.49、0.64、1.15。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平均消费弹性系数相对较低,分别为0.42、0.14和0.44。相比之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更低,分别为-0.01、-0.25和0.23。这是由于建材行业长期坚持技术改造,持续加大对水泥、玻璃、陶瓷等过剩产能的化解淘汰力度,新旧动能转换效果明显,对能耗的依赖性大幅降低,转型发展成效显著。
从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因素看,高耗能行业仍是主力,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随着工业生产下行,高耗能行业的拉动作用不减反增,突出反映了我省工业结构失衡偏重特点。“十一五”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我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总体呈现增强趋势。2006年至2008年,随着工业生产下行,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拉动作用分别为64.3%、73.9%和25.3%;2009年至2010年,工业生产回升,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拉动作用骤然增加,分别为66.6%和74.2%。2011年至2016年,工业生产尽管一路下行,但六大高耗能行业的拉动作用继续增加,分别为84.4%、87.7%、92.1%、111.2%、51.7%和129.0%。
2006年至2016年,我省六大高耗能行业对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的平均拉动作用为77.6%。分行业看,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对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长的平均拉动作用为22.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为18.6%,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为14.8%,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为13.6%,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为8.4%,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0.1%。
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的拉动作用之所以居高不下,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能耗比重高。2006年至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占规模以上工业的平均比重为75.4%,其中,2011年至2016年的平均比重为77.3%。二是能耗增速快。“十一五”以来,除个别年份外,六大高耗能行业能耗增速一直快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增速。
三、工业能耗特征的优化趋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据此判断,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抢抓机遇,与全国同步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的重要时期,是我省加快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工业能耗特征持续优化的黄金时期。但工业转型发展并非一蹴而就,需要经历积累期、突破期和完成期三个不同阶段。在不同阶段,工业能耗特征的优化趋势不尽相同。
工业转型升级积累期。这一阶段,创新意识落地生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施,优质新动能不断培育壮大,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力度增强,“四新”对“四化”的促进作用逐步深化。节能环保约束力度增强,落后、过剩产能逐步化解。能源生产和供应结构逐步优化,工业能耗结构持续改善,煤耗比重持续降低。但新旧动能转换处于量的积累阶段,新动能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偏弱,工业生产继续保持中低速增长,工业能耗升降交替出现,两者同向运行趋势总体稳定。
由此判断,这一时期我省工业能耗特征的优化趋势是,基本以稳定为主,不断出现积极量变。一是工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降幅与之前相比呈扩大趋势;二是工业生产、能耗运行趋势基本同向,两者之间的“速差”与之前相比略有放大;三是在“速差”基本稳定情况下,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继续保持较低区间,在正、负区间摇摆;四是高耗能行业对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
工业转型升级突破期。这一阶段,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增强,新旧动能转换取得重大突破,新兴产业规模效应突出,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明显,“四新”对“四化”的促进作用深度发酵、全面开花,工业发展充满活力。节能环保约束持续加压,落后、过剩产能有序加速化解。新能源、清洁能源的生产供应比重大幅提升,工业能耗结构显著改善,煤耗比重大幅降低。新动能对工业增长发挥重要拉动作用,工业生产提速、质量效益提升,工业能耗持续下降,工业生产、能耗运行趋势逆反成常态。
由此判断,这一时期我省工业能耗特征的优化趋势是,原有特征出现质变,新能耗特征加速重塑。一是工业能耗强度持续大幅下降,“去碳化”进入加速期;二是工业生产、能耗运行趋势出现“逆行”新常态,工业生产逐步提速,工业能耗增速出现动荡,“速差”明显扩大;三是在“速差”扩大的情况下,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保持在较低负数区间;四是高耗能行业能耗对工业能耗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减弱。
工业转型升级完成期。这一阶段,我省工业两个“实现”目标进入收官阶段。一是实现制造业“由大到强”转变;二是实现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的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目标基本实现,工业发展方式、产业结构、能耗结构实现全面优化,工业保持中高速增长,工业能耗稳定低速增长,两者恢复同向运行趋势。现代化工业经济体系得以建立,工业转型升级初步完成。
由此判断,这一时期我省工业能耗特征的优化趋势是,新能耗特征逐渐清晰,各项指标趋于稳定。一是工业能耗强度保持在较低区间,“高能效、低碳化”特征得以确立;二是工业生产、能耗运行趋势一致,“速差”趋于稳定;三是在“速差”稳定的情况下,工业能源消费弹性系数逐渐走出负数区间,保持在较低水平;四是高耗能行业能耗的拉动作用稳定在较低区间。
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重塑工业能耗特征
从根本上看,工业能耗特征是工业生产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水平的综合反映。因此,自觉提高发展站位,主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和能源体系的改善,提高工业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有利于我省工业能耗特征的深度重塑。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打造制造业强省。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系列工作部署,突出抓好创新驱动,以“四新”促“四化”,实现传统产业提质效,新兴产业提规模,从根本上改善工业产业结构、能耗结构,提高工业发展水平和能效水平。
加快完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打造优质能源省。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推进绿色发展的角度提出,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我省长期作为能耗、煤耗大省,固然与工业生产总体水平较低有关,但也与能源生产供应质量不高有很大关系。因此,在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过程中,不仅要把打造制造业强省作为奋斗目标,也要把打造优质能源省作为重要目标。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加快改善我省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是提高工业能效、推动“去碳化”、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是改善能源生产结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好创新这个关键环节,尽快解决制约因素,充分发掘潜力,积极促进核电、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等新能源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快电力体制改革,引入市场主导机制,倒逼淘汰落后、过剩煤电产能。二是改善能源供应结构。加大合理利用省外电源、天然气力度,解决气源不足导致的工业、居民“争气”问题。三是改善能源利用方式。积极扶持分布式能源利用,引导、鼓励工业企业更加注重能源回收、循环利用。
强化节能环保约束,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十一五”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节能环保政策得到较好贯彻落实,对促进我省工业经济转型升级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直接提高了工业能源利用水平。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可以预见,今后节能环保政策措施会越来越严格,对我省经济粗放式增长的约束力度会越来越大。因此,我省应变压力为动力、视挑战为机遇,严格要求,强化约束,主动将落实国家和省的各项节能环保政策,作为促进工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完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提高绿色低碳发展水平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