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山西人口数量演变
2017-04-09常毅华冯向星
常毅华+冯向星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人口的演变必定经历了一个漫长、复杂且又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山西人口也同样如此。清代,尤其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前夕,是我国人口发展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是人口大发展的时期,在打破明末清初我国人口再生产萎缩的状态后,全国人口数在鸦片战争爆发时期突破4亿大关。清代山西人口发展情况虽与全国大致相似,但依然有其自身的地区性特征。
关键词:清代;山西人口;人口数量
一、鸦片战争前的山西人口
鸦片战争前,同全国人口一样,山西人口增长较快,鸦片战争前山西人口处于不断增长的态势,且增长速度较快,乾隆二十七年(1792年)突破一千万,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突破一千二百万,四十八年(1783年)突破一千三百万,嘉庆十七年(1812年),人口数量达到一千年四百万以上。到1840年全省人口达到了14892000[1]。从1661年到1840年的179年间,山西人口数量增加了7253840人,年平均增加人口数为40524人,年均增长率为5.32‰。
那么,为什么山西人口在鸦片战争前增长的比较快?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清初的统治者为了巩固其封建统治地位,采取了一些列休养生息、发展生产、繁衍人口的政策,对赋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例如康熙五十一年(1711年)颁布谕旨实行“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雍正年间推行“摊丁入亩”的赋税制度,乾隆在位期间又进一步整顿了保甲制度,这些政策不仅使得人民安居乐业,人口得以增殖繁衍,更使得大量隐匿的人口逐渐出现,刺激了人口数量的增长;其次,乾隆年间,清政府把今内蒙古自治区的归化城、清水河、萨拉齐和林格尔和托克托划归山西所属[2],因此这些地区的12万多人口加入山西[3];另外,乐户入籍。明代,山西各地有大量乐户被统治者视为贱民而不编入户籍,雍正元年起,改业为良,“与编氓同列”[4],也使此时山西人口的总数量有所增加[5]。
二、1840-1911年的山西人口
鸦片战争前,同全国人口一样,山西人口增长较快,部分年份人口数量如表1:
从表1可以看出,1840-1911年70年间山西人口发展的历史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缓增时期:道光二十年(1840年)-光绪三年(1877年)
从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1489万余人到光绪三年(1877年)的1640万余人,山西全省人口在这37年间增加了1541000人,年平均增加41649人,呈县缓慢增长的态势,光绪三年达到近代山西人口的鼎盛时期。当时的山西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并存,人口的平均寿命仅为33岁,人口更替速度快,整体增长速度较为缓慢。该时期山西人口的增长与同期全国人口减少的趋势形成鲜明对比。1851-1864年为太平天国时期,受战争影响,全国人口总数锐减,死亡人数可能占总人数的“1/3”[6],约“一万万以上”[7]。首先,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尚未深入,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范围主要在我国的东南,对山西的影响较小,因此较其他地区而言,山西拥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环境。此外,雍正年间推行的“摊丁入亩”的政策,山西在光绪初年才全部完成[8]。受该政策的持续影响,山西的隐匿的户口依然大量涌现。
2.骤降时期:光绪三年(1877年)-宣统三年(1911年)
从光绪三年(1877年)起到宣统三年(1911年)清王朝覆灭,山西人口减少了6333865人,仅光绪三年(1877年)16433000人到九年(1883年)的10744000人,七年之间全省人口就骤减了将近600万,是山西人口史上的一个大转折。究其原因,是受灾于光绪三年开始在山西发生的二百多年来未有的自然灾害,波及84个县的两千余里,“平、蒲、解、绛、霍、隰赤地千里,太、汾、泽、潞、沁、辽次之,盂、寿以雹,省北以霜,其蒲有收者大同、宁武、平定、忻、代、保德数处而已”[8],三分之一的人口死在灾害中丧生或逃亡。尤其是光绪三四年间罕见的特大旱灾后,接连出现严重的瘟疫、鼠患、狼劫,导致大量人口死亡,《忻州志》记载“光绪三、四年晋省叠遭奇荒,为二百年来未有之事,斗米数千交人民相食,竟有地、亩、银钱二全家饿死者”[9]。又有凤台(今晋城):“有全家俱毙者,有周村同尽者”;猗氏“多者十損六七,少亦十之三四”[10]。光绪大灾后直到清王朝覆灭的1911年,山西的人口升降波动,始终徘徊在1000万-1100万人,却始终未突破1200万。
总之,清代山西人口是有所发展的,其变化对民国时期山西人口的变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科学出版社,1955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60地理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梁方仲,《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4]乾隆官修,《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
[5][6]乔志强,《山西通史》,中华书局,1997
[7]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上卷,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
[8]王锡纶,《怡青堂文集》卷6
[9]《忻州志》,学识斋,1868
[10]徐浩 王道正,光绪《续猗氏县志》卷上户口,1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