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秀州钟》
2017-04-09
1980年,在京原秀州中学同学与数学家陈省身及其夫人合影(前排左起:红学家吴世昌、中科院院士顾功叙、物理学家何汝楫、数学家陈省身、桥梁专家徐以枋、电机工程专家范崇武、电子学家杨龙生、英语教学大师许国璋;后排左起第三人为陈省身夫人郑士宁女士、第五人为中科院院士钦俊德、第六人为全国政协委员、北京校友会副会长沈嘉元)
黄炎培所题《秀州钟》封面
在嘉兴市环城路大运河之旁,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西洋古建筑赫然矗立,这就是百年名校——嘉兴秀州中学。秀州中学人才辈出,世界级数学大师陈省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程开甲、英语教学大师许国璋等都曾在这里就读。百年风雨历程孕育了生生不息的秀中精神,而秀中精神又为《秀州钟》的创刊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障。《秀州钟》是为配合秀州中学开展新式教育,提倡新文化、新思维,进行反帝反封建宣传而刊行的校刊,对研究当时嘉兴的思想、文化、教育等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现珍藏于嘉兴市档案馆的《秀州钟》共18期,纵跨70多年的历史,于2002年被评为首批浙江档案文献遗产。
一
嘉兴秀州中学于1900年由美国基督教会创办,时名秀州书院,设有图书馆和教学仪器室,并开设英文课。1907年1月31日首届学生毕业。1910年1月迁入现址。1912年4月至1920年12月,学校学生先后成立学生自治会(又称自治团)、“爱国会”、“学校市”、“青年会”、“校友会”,后合并为学生会。1928年11月13日,学校改为私立秀州中学,聘黄式金先生为首任中国校长,学校为当时嘉兴的最高学府。1949年5月嘉兴解放后,学校多次改名。1982年11月17日,学校定名为嘉兴秀州中学;1995年11月,学校成为省级综合重点高中;2005年,学校升格为浙江省一级重点中学;2015年,学校被评为浙江省一级特色示范学校。
《秀州钟》杂志是秀州中学早期校刊,每年出刊一期,内容深受“五四运动”影响。1922年3月15日,学校“爱国会”“学校市”“青年会”“校友会”联合创办《秀州钟》,黄式金等师长为顾问,该年4月1日出版第一期。《秀州钟》辟有论说、记载、文苑、活动、校友信息等栏目,还登载嘉兴各界广告。到1937年共出刊十六期,其中第三期刊名由著名教育家黄炎培题写。
记载栏目中的学校大事记
秀州精神
抗日战争期间,秀州中学在流亡中坚持办学,以达到教育救国之目的。1940年,《秀州钟》第十七期在上海华东联合中学出刊;1946年春,秀州中学返回嘉兴复校,10月31日《秀州钟》最后一期——第十八期出刊。《秀州钟》之所以以“钟”命名,正如发刊辞所说,第一层意义是“纪念”,“纪念这只经历20余年变迁仍高悬于尖楼上有功于吾校的大钟”;第二层意义是“普及”,“高处的钟声,可以普遍地传达到远的四周;我们希望本刊像钟般,也能遍传到各地方。”“我们要秀州钟声悠久辽阔。”“我们都是打钟的人哟!”
二
《秀州钟》由学校的“爱国会”“学校市”“青年会”“校友会”联合创办,这四个团体被称为“五四运动”时期秀州中学“四大团体”。从“五四运动”到1927年期间,“四大团体”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中,其事迹在《秀州钟》里都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秀州钟》设有论述、研究、文苑、小说、杂俎、记载及附录等栏目,各栏目所载内容,有校长、主任、老师的作品,也有高中生和初中生的文章,大家既是“打钟者”,又是发言者。刊文主题包括以下方面:全校师生继承发扬“五四”精神的思想和实际行动,要革命、要民主、要科学,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特别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联系实际学习实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坚持学校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打好各项基础;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以来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育人经验、科学施教的方式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还组织开展多学科的教学交流;发表包括本校校友在内的国内外知名人士的来校讲演稿;报道师生捐建校舍、献物支前、募款赈灾、开展德智体美劳竞赛等活动;刊载嘉兴有关革命、社会、教育、人文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如,著名翻译家朱生豪在学校读书期间,即在《秀州钟》上发表了《古诗与古赋》《雨丝》《城墙晚眺》等论文、剧本和诗歌。
《秀州钟》每一期的“记载”栏目有《本校一年来大事记》和相关照片,该栏目详实记录了不同时期学校开展活动的第一手资料,非常珍贵。由于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有特色也卓有成效,《秀州钟》每一期的最后章节都刊登一、二十篇英语文章供大家学习。
据《秀州钟》记载,秀州中学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有一项非常成功的教育制度,即工读自助制度(就是现在的“勤工俭学”),这是为帮助清寒学生而专门建立的。第8期《秀州钟》记载道:学校设“自助部”,订有简章,清寒学生预先填写志愿书,向事务室报名,经选定后正式通告。
根据《秀州钟》的记载可知,知名校友和社会各界名人来校讲演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达到鼎盛。从1930年到1937年,知名学者、专家、教授、校友来校讲学有18次。如,光华大学文学院长张东荪讲《求学与做人》,暨南大学历史系主任张风博士讲《民族文学》,著名作家李达讲《国际关系的趋势与世界文化的推测》,燕京大学校长吴雷川讲《教育与革命》,著名戏剧家、校友顾仲彝讲《革命与戏剧》,等等。
三
1984年,嘉兴撤地建市,恢复了市档案馆。市档案馆在整理市公安局移交的民国历史档案时发现了15期《秀州钟》,缺少第3期、第16期、第17期。为保持《秀州钟》的完整性,市档案馆与秀州中学校友会、民间收藏人员建立联系,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征集缺失的三期刊物。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至本世纪初,市档案馆在秀州中学校友会的藏书中发现了《秀州钟》第16期和第17期,之后就着手复制并将复制品征集进馆;2010年,市档案馆从民间收藏者手中征购到第3期《秀州钟》原刊,至此全套18期《秀州钟》被收集齐全。近年来,市档案馆对《秀州钟》进行系统整理并建立了专题数据库,这为研究地方文史、特别是民国时期的嘉兴教育情况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档案文献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