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条件下玉米氮肥基追施比例试验
2017-04-09张志亮
张志亮
(宁夏彭阳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彭阳 756500)
玉米对氮的动态吸收表现为前期慢,中期快,后期又变慢的规律。多年生产实践表明,玉米对氮的吸收从3叶期逐渐上升至乳熟期最高。近年来随着地膜技术的应用,水、热条件改善,玉米产量增加,但也出现了后期早衰脱肥的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特进行玉米氮肥基追肥的比例试验,以指导大田生产。
1 试验基本情况
试验设在彭阳县城阳乡长城村叶寨组。海拔高度1 620 m,全年日照时数2 311.6 h,≥10℃年积温2 482.8℃,当年降雨量518.5 mm,作物生育期降雨量326.5 mm,日平均气温8.3℃,无霜期154 d。土壤类型为耕种轻壤质浅黑垆土,前茬为小麦,上年11月上旬旋耕覆膜,基施农家肥4.5万kg/hm2、普磷600 kg/hm2,尿素在总量不变前提下按试验设计要求分期进行基、追施。播前晒种拣种,人工开穴、点种与垄侧,每穴2粒,株距28 cm,播种密度6.45万穴/hm2,4月22日播种,出苗后及时进行间苗、定苗,每穴留1株,及时除草。
试验共设5个处理:A、基施30%,追施70%;B、基施40%,追施60%;C、基施50%,追施50%;D、基施60%,追施40%;E、基施70%,追施30%。小区面积10 m×8.8 m,区距50 cm,排距70 cm,采用随机排列,重复3次,玉米品种为大丰30。采用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垄宽1.1 m,大垄底宽70 cm,小垄底宽40 cm,高15~20 cm,选用幅宽1.2 m,厚0.01 mm地膜覆盖,每小区种植8带16行,氮肥总量以尿素600 kg/hm2计算,整地覆膜期施入基肥,玉米大喇叭口期追肥。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土壤水分测定
由表1可以看出,不同处理作物耗水量、降水利用率、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明显,主要原因是前茬为小麦茬,且配合施用农家肥,不同处理的氮肥基追肥用量对水分影响不大,且当地属半干旱农业区,生育期降水量340 mm,作物对水分的需求整个全生育期均处于饥渴状态。作物耗水量、降水利用率总体上随追肥比例增加呈梯度上升,处理间的极差分别为29.8 mm、5.73%,梯度差异较小,水分利用效率处理间极差仅为0.66 kg/(mm.hm2),梯度差异微小。
2.2 观测生育进程
表1 不同处理土壤水分变化情况
在总体上各处理的生育时期基本一致,只有基施30%、追施70%的处理拔节期比其它处理推迟1~2 d,但后期由于追肥量较大,总生育期比其它处理延长1~2 d,且各处理在不同生育时期个体长势存在微小差异,大致规律是随着基肥比例增大,各处理前期长势增大,后期长势放缓。
表2 不同处理不同生育时期株高、茎粗、叶面积测定
表3 各品种农艺性状比较
表4 玉米各品种产量结果及分析
2.3 株高、茎粗、叶面积的测定
从观测结果来看,各处理叶面积系数、茎周长差异不明显,株高随基肥量增加呈上升趋势,详见表2。
2.4 产量及经济性状测定
每小区在中间两行随机选取10株,以考察相关经济性状,进行小区测产,折算实际产量。从考种结果来看,在试验开展的5个处理中,基施30%、追施70%和基施40%、追施60%的2个处理,667 m2穗数、穗粒数、百粒重等综合性状较好,产量较高,分别为1.290 00万kg/hm2和1.270 05万kg/hm2,基施70%、追施30%处理单产量最低,仅为1.199 40万kg/hm2。
3 结论及讨论
根据玉米需肥特性,生产中应将氮肥分段按比例施入,从开展的试验结果表明,在茬口较好和农家肥适量的前提下,追肥用量在氮肥施用总量的30%~70%范围内,产量随追肥比例的增加而增加,但对农家肥较少、重茬及其它秋作物茬的田块,则要增加基施氮肥用量,应提高到总量的40%左右,以保证玉米生长前期对氮素的吸收,提高抗逆性,形成壮苗健株,为以后的高产打下基础,从而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