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
2017-04-08姚菁华
姚菁华,肖 雷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
姚菁华,肖 雷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创新能力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本文在论述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当前高等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和创新项目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从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思考。
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培养
培养和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核心任务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因此,如何全面贯彻我国的教育方针,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高校大学生人才,是摆在每个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高校为什么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何谓创新?既要“创”,也要有“新:。要敢于打破旧思维的束缚,勇于提出有别于他人的新观点。1998年高等教育法中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把大学生创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将专业教育与创新素质教育一起抓,同时要探索两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校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以深厚的文化和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涉及到智力、心理、经历、思想等多个方面,并且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创新能力的提高可以巩固人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进一步深化的表现。其次,创新思维和能力是大学生汲取知识的推动力。在知识泛滥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加快,大学生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需要掌握的是“核心的”知识。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主动地围绕这个目标有选择的阅读及筛选知识,不断提高主观能动性,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不断的提高。第三,大学生创新能力是他们终身学习的保证。人类的学习正由阶段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化,学习将成为个人竞争、发展的第一需要。大学生从学校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各种变化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创新能力的指引下,大学生有能力根据所从事工作的性质和要求,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更好地达到完善自我和适应社会的目的,从而为终身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1]。
2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分析
2.1 思想认识与客观现实的断层、错位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的高等教育对于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先天弱势。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育的观点就是只把受教育者获得书本知识的多少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这显然是片面的。这种教育质量观,必然会导致教学大纲、培养计划、教学环节和考核制度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近年来,在社会渴求创新人才的现实倒逼下,高等教育工作者在思想上渐渐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从理论上提出了丰富的构想和设计。但现实层面,由于现存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制经过长期发展,已经相当成熟,要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同样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当前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正处于一个"尴尬期",即思想上高度重视、现实中仍然弱化,认识已经到位、现实中无法操作,理论层面与客观现实之间存在着严重断层和错位。
2.2 教师队伍缺乏充分准备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目前,高校教师队伍创新能力参差不齐,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能力还是较弱、力不从心。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高校的教育体制陈旧,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依然是"灌输"模式,同时教师对于科学研究前沿的知识了解也不够。试想一下,创新能力的学生如何能培养出来呢?此外,高校对教师的评估以“科研”为主,过分强调以科研成果。并以此作为评估教师的主要依据,这势必会造成教师为了评职加薪,投入研究精力过多,而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训练显得“力不从心”[2]。
2.3 教育教学体制存在缺陷
首先,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上指标的缺失(单项评估或专业评估都是围绕这唯一指标来制定指标体系),指标的唯一性导致人才主管部门对高校的各种评估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挥。近年来,高等学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评估,有国家级的,有省市一级的,有全面的评估,也有专业的评估。正如中学教育,高考是一个潜在的指挥棒,大部分中学师生都以高考为中心,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高等教育如果总是以评估的各项指标为高校育人的参照,势必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会受到很大影响。高校最后趋于同一化,教育没有各自的特色,也不利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另外,高校对于学生的评测也存在一些弊端,真正的学分制尚未全面推行,这就会造成学生学习很好,可创新能力却很差的被动局面。
2.4 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意识
目前,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学生生活的大环境时时刻刻在影响着他们,使他们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没认识到创新的意义;二是部分学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但只是盲目的参与,目标不明确,接触到新知识、新方法后,惧难情绪产生,积极主动性受到打击,导致创新实践能力停滞不前。
3 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思考
3.1 教师树立“以学生为主”的理念,加强创新教育体系的建立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全面更新教学观念,将培养学生的核心放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树立"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在教学手段上选择有针对性的、实施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不孤立、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鼓励他们多积累知识、不要迷信书本和教师的权威,敢于怀疑并善于提出各种相关的问题,积极锻炼思维和方法的创新。在传授知识上,改变一股脑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将"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鼓励启迪学生不但要积累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将掌握的知识去解决实际研究中碰到的问题,学会运用和总结,这样创新能力才能得到锻炼和提升。
同时,对目前应用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学生培养模式等要大胆进行改革,探索建立适应素质创新教育要求的教育体系。有效地帮助大学生从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两大方面构建能力结构框架体系。在传授知识建立合理知识结构的同时, 要注意知识与学习方法并重,灵活运用启发式、研讨式等多种教学方式, 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学生以思考、联想、创新的启迪,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3]。
3.2 提升教师的综合能力,打造一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大学教育要想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首先就要求高校教师具有较好的科研能力。"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明确提出"教师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高校教师既要传授给学生知识,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引路人。因此,要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思维的大学教师队伍,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设,实现教师由传统的"经验型"向 "创造型"角色转变。教师单纯依赖课本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要掌握本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善于将所研究的科研成果引入到教学当中,阐述科研创新的思路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大学生也要由单纯的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课前带着问题预习,课上带着质疑听讲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高等学校需要不断引进人才,加强人才的交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不断改善师资的知识结构;同时也要鼓励、支持教师国内外学习和进修,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熟悉科研和教学的最新理念,提高学术和教育水平。
3.3 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改革,营造更好的学术创新氛围
大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已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他们不应再被看作是单纯的接收者,而应把他们看作是主体,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创新意识。应该加强引导,不断转变服务观念。着重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开展大学生学科创新竞赛,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好的学术创新氛围[4]。
一是按“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修订培养方案,按照创新教学理念制定教学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强调“大学科”的理念,淡化专业,强调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不能泛泛而谈,它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作为基础,离开了基础知识,那么创新只能是无水之舟,所以要求学生要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5]。二是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工作。加强兄弟院校的交流,不断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包括加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精选专业基础课程,拓宽专业学院修课程;同时强化专业实践课程,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来锻炼创新能力。三是加强过程考核。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单纯是由一次期末考试来决定,而是由期中、课堂测试、课堂表现、专题报告、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来评定,引导学生加强创新能力的锻炼与提高,有利于促进创新能力的培养。四是不断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合理的评估体系有助于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师的教学改革;对学生来讲,老师对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有利于学生潜能的挖掘、积极性的提高。
[1] 叶国灿.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23(6):75-78.
[2] 罗圣淮.论大学生创造能力培养[D].南昌:南昌大学,2006.
[3] 安茂香.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30(3):387-390.
[4] 李 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创新实践教育平台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3(9):83-85.
[5] 许景波,刘 泊,王丽杰.基于创新项目训练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J].2016(1):75-76.
2017-09-23
2015年中国矿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 2015YB20
姚菁华(1974—),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副教授;通讯作者:肖雷(1975—),江苏徐州人,副教授。
G642.0
A
1008-021X(2017)22-0132-02
(本文文献格式:姚菁华,肖雷.普通工科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思考[J].山东化工,2017,46(22):13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