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中职语文生命化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7-04-08曹频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生命力语文教学学生

曹频

摘 要:新课改下的职教语文的教育理念,应当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为前提。而生命化教育是提高中职生的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是职教新课改教育理念转化的重要一步,是培养未来社会具有健全人格职业人的迫切需要。作为语文教师应根据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和语文资源,开展生命化教育,从而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丰富他们的生命内涵,提升他们的生命质量。

关键词: 语文教学;生命力;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语文教学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而“丰富的人文内涵”无疑包含着对生命意识的重视,对一切生存状态、生存环境的思考,对人生价值的守护等等。同时,它在强调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更重视学生价值观教育与道德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成为完整健全的人。当前,中职生大多数为90年代的独生子女,他们思想上充溢着独立意识.甚至少数人开始怀疑人活着的意义。尤其是在独立意识受阻,自立性被忽视,个性伸展受阻碍等时,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示反抗,或态度强硬、或漠不关心,很少关心他人与社会。中职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教师要帮助中职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觀、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师,本人觉得更重要的就是要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提升对中职生的生命化教育。生命化教育是以尊重生命的尊严和价值为前提,对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生成性和开放性高度关注,从而促使完整的人充分发展为目的的教育。目前中职所有基础学科中,只有语文学习会贯穿中职生的一生,所以,语文学科更多的还是承担着人文精神的培育功能。而人文精神的底色当是一种生命的悲悯情怀的熏陶与养成提升语文学科中的生命化教育是语文教师的基本要求。因此,语文教师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的重任,关注学生的发展,引领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一、目前学生生命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忽视对青少年的情感、心灵和个性的生命化教育,使他们很难体验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中职学校至今仍缺乏对中职生生命关怀的教育氛围,缺乏明晰的教会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教育。当他们的情感、心灵和个性被忽略时,一些学生表现出冷漠、孤僻的情感特征,生命情感发育不足,在精神上无所寄托,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产生怀疑,甚至陷入深刻的精神迷惘和意义危机。因此,学生自杀轻生、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 同时,受中国传统文化“未知生,焉知死”的影响和束缚,人们往往只注重对“生”的研究,而很少愿意甚至是忽视对“死”的谈论。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教科书里几乎没有死亡的概念,这方面的科普知识也很少,死亡教育的内容几乎是空白的,而对死亡教育的理论探讨更为薄弱。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生命化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起点就是“人”,“生命化教育”是教育的基点,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历程。从生命的角度透视,教育应该关注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完善。著名的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说过:“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化教育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换而言之,生命化教育即是全人教育。它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授给人以知识、技能、谋生的本领,在其深层意义上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是依据生命的特征,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引导生命走向更完整和谐与无限的境界。

三、中职语文教学中提升生命化教育的对策

(一)关爱之心,加强生命化教育的氛围

美国学者巴特尔说过:“教师要用爱心去感染每一个学生,爱是可以修复一切伤痕的良药。”课堂是学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中职学校的语文学科作为职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标是面向全体中职生。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并为学生营造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反馈,能保证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在这样的课堂里,师生不只是在教与学,还在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享受创造的喜悦与满足,品味人性的灿烂与魅力,这样的课堂才是关注着“生命”的活的课堂。

一篇文章,学生能粗略地看懂,但是深奥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学生未必全部都能领会。教师就要给学生指点一下,使他们容易理解,久而久之,学生看书的思维能力自然能提高,这恐怕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当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时,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在合理评价的同时呵护学生自尊、自信的个性品质。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教师是引导学生读书的。”为生命化教育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温馨的教学气氛,而这种氛围的培育,就需语文教师要有关爱之心。

(二)挖掘素材,丰富生命化教育的内涵

语文就是生命的载体,纵观新课程下的人教版中职语文教材更为生命化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均从不同角度折射出生命的光辉,对生命意识的情感体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认识,比如第一册第六单元中的时尚之苑中《本人对网络游戏的态度》让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显示了关爱呵护之心;第二册第四单元的苦难之旅中《命若琴弦》告诉学生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第三册第一单元生命之义中《石缝间的生命》引导学生从细小的自然现象中引发出对生命的思考……,语文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明确“活着”、“为何活”,还要让学生知道“怎样活”,学会以大气的心胸面对现实人生。

语文教师在面对教材时必须是一个“情种”,要用激情之火去点燃学生的情感之“灯”。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将个体体验、思考与文本连接起来,让他们的心走进文本。在教学《社会没有义务等待你成长和成熟》一课时,本人先以毛毛虫的事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懂得要学会等待的意义。再通过阅读课文,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联系社会上脑体倒挂的现象展开讨论,并结合名人成名的事例加以分析,以此来引导学生以社会化的人的眼光来观照和审视自身,从而在情、智、理、趣等方面平衡与协调他们的个性心理和智能结构,促进良好心智建立,追求个性精神和人格的完善。

(三)引导体验,领悟生命化教育的意蕴

伴随学习的深入和审美经验的积累,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命存在的意趣,带领学生欣赏生命的美好,塑造学生感悟美的心灵,建立感受生命之美的心理机制。语文教师应通过文本中对作者生命历程的介绍、生命感悟的解读和人物命运的关照,引导学生领悟生命之艰辛,正确认识和面对生命中的各种困境。比如通过解读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领悟人的生命价值,存在不同的层次;通过解读林希《石缝间的生命》里丛生于石缝中的野草、山花和扎根于岩石间的苍松、翠柏,让学生体验生命的顽强、尊严和伟大;通过《兰亭集序》,透过王羲之书法,让学生走进艺术殿堂,欣赏艺术之美;通过《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体味苏轼洞悉“庐山真面目”后的“超然”。

语文教师要把对生命的敬爱渗透在教学中,并把这种情感升华为学生对生命中精神之美的认知领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涌起对生命的所有美好的向往与憧憬。可以从古典诗歌的语言中,让学生体会自然的美感。本人们可以从欣赏王维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收获一份恬静宁和的心态;从欣赏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会出少年的雄心壮志和阔大胸襟;从欣赏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体会到时不本人待,从而珍惜生命的点滴。

(四)拓展延伸,提升生命化教育的意义

中职语文教学应致力于语文和生活这两个世界的交往与开放,把“破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让“有字书”与“无字书”相参照,使“阅读生活”与“人性完善”一体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激活学生的生活积淀。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目光从课内引向了广阔的课外,从不同生命活动来构建学生生命的意识,开拓语文教学的人文视野,加深学生对生命的体验。

1. 在写作教学中进行生命化教育

在作文教学中引入生命问题的题材,可以促使学生思考生命问题,从中体会生命的意义。本人常在平时的作文教学和评讲中将生命化教育的内容渗透进去,以期得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比如:在教学课文《假如还有三天光明》之后,本人让学生以此为题写作,以假设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生命的珍贵。又如作文“我美丽,因我 ”,让学生挖掘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体会自己生命中的亮色。写作中的生命化教育,还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顺着学生的思路来做文章。面对班内较多学生不能正确学习及生活中的挫折,本人就让学生以《咀嚼生活中的挫折》为题作文,让学生细细品味生活中的失败和挫折,并能有所感悟。在讲评中本人给予学生肯定,并且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桑兰、霍金、贝多芬等,鼓励学生面对失败和挫折不能气馁,要展现生命的韧劲。同时,善于运用现实中生命化教育的丰富资源,就拿2016年台湾大地震来说,地震中那些坚强的生命,那些感人的事迹和精神,都充满了生命的气息和情怀。这样既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的,又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的意识。

2. 利用课外阅读对学生进行生命化教育

语文教学有着极大的拓展空间,许多文学家都具有同样的生命意识与珍视生命价值的体验。例如,中国古代有屈原、司马迁、杜甫、范仲淹……,现代有的鲁迅、闻一多、冰心、巴金……,國外有安徒生、高尔基、海明威等。这些人物的作品都是课外阅读中生命化教育的典型题材。语文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时,适当地进行生命化教育的渗透。让学生去感悟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感受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感慨;感受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体会这些名垂千古的人物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用他们的人格精神来影响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课文进行适当的拓展,指导学生选择与课文有关的课外文本进行阅读,有意识地进行生命化教育的课外延伸。比如:在教学《人生的境界》一文时,让学生去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文,通过对保尔的一生的了解更好地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教学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让学生去阅读张云成的《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从海伦·凯勒的身上体会生命的坚强和韧性,从而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五)追求创造,参与生命化教育的活动

生命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生存感受,培养生命情感。生存感受是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及其价值的体验和感性认识,可见,真正的生命化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来实施。因此,语文教师要利用各种途径来培育学生的生存感受能力和生命情感。

比如,组织学生利用寒暑假参与对弱势群体生命态度的社会调查,如残疾人、孤寡老人、特困家庭等,从而更加懂得怜惜今天的生活。组织野外活动,如探险、露营等,增进学生个体对苦难的体验,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他人的生命乃至全人类的生命。组织学生走向社会进行一些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宣传活动,明白活着是多么美好等。生命化教育如果仅仅把自己限制在精致的课堂里,那么这种生命化教育本身就是没有生命力的;课堂之外的波澜壮阔的人生实践,随时随地向我们提供着生命化教育的丰富资源。

生命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生命”,不仅是教学的内容,也是教育的形式。只有把“教生命”与“有生命力地教”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生命化的语文教育体式,才能实现生命化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实现师生生命质量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肖川、徐涛.论语文教育中的生命化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6期.

[2] 杨雄.生命化教育与青少年发展[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第1期.

[3] 王北生.论教育的生命意识及生命化教育的四重构建[J].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

猜你喜欢

生命力语文教学学生
直到世界尽头
绿野仙踪
如梦似幻
赶不走的学生
顽强的生命力——蟑螂
学生写话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