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语感培养策略探究

2017-04-08冯满春

成长·读写月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培养策略语文教学新课改

【摘 要】本研究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的具体策略,笔者认为可创设情境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在实践中去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关键词】新课改;语文教学;语言感悟力:培养策略

当前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各学科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小学语文也不例外。新课标强调:“小学语文教师应彻底抛却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最终达到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的目的。”可见新课改理念强调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而事实上学习语文最重要的也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现将对此展开相关探究。

一、创设情境 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构筑情境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具体而言可以图片或音乐为媒介构筑情境去培养学生的语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且图片与课文的内容都是配套的,一副图画往往表示课文的一节内容,甚至概括了整篇课文的内容,这些图片不但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还能有效培养他们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借助相关图片构筑生动的情境将课文的内容形象地展现出来。运用图片构筑课文情境时,教师须进行引导和启发,用极富艺术魅力的语言描绘图画,以此展现课文中的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文中描绘的形象,从而其提升其对语言的感悟能力。譬如在教学《海底世界》一文时,我就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软绵绵的海参,攻击性强且游动速度极快的梭子鱼以及各种能够发光的鱼,在学生欣赏图片时,我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解说,创设了温馨的情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其深刻理解了海底世界的神奇,有效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

此外在语文教学中还可利用音乐来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从客观角度而言,音乐主要是依靠蕴含其中的感情来打动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描绘的就是音乐的情感魅力。音乐中的情感往往能将听众带入一个美妙无穷的想象空间,让其思维处于极为活跃的状态。因此创设情境、培养语感,借助音乐这一媒介构筑感人情境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方法。在教学中,用感情丰富的歌曲为学生构建具有感染力的画面,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以饱满的情绪融入角色,找到与课文的感情契合点,从而对文中的语言有极为深刻的感悟,最终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优美的音乐还能消除学生在学习中的厌烦心理,为他们创设一个温馨典雅的学习情境。

音乐的语言是极具表现力的,沁人心脾,往往能给人一种极致的美感,它以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塑造出感人的音乐形象,将听众带入一个美妙至极的意境中。而音乐优美的旋律如果与语文教材的语言融为一体,能让学生深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对教材语言产生深层次的感悟。可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须注意选择的音乐基调须与课文保持一致,尤其是在感情的抒发上要协调一致。同时,用音乐构筑培养学生语感的情境,不一定要选取已有的名曲,必要時教师可自己演唱或借助相关乐器进行演奏,这些都是极为有效的方法。譬如在教学《春晓》时,我选取了一段优美的旋律,让一个学生和着旋律朗读“春晓”,而其他学生都闭上眼睛用心去感悟文字的内容,并引导他们在听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朗读的同学语调轻缓,感情投入,将诗歌的意境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其他同学在美妙的音乐中,在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仿佛看到了春天美丽的早晨。就这样在清新明快的音乐中,学生不但感受到诗歌的语言美,而且对诗歌的内容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二、重视实践、丰富语感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能形成。只有在教学中重视听、说、读、写的实践,让学生长期训练,才能形成良好的语言感悟力。具体可从以下四个环节入手:首先是“听”的环节,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构建一个民主和谐的语言环境(听课、讨论问题、听录音磁带、听报告),让学生身处其中,认真挖掘有用信息,把握内容,掌握中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力。其次是“说”的环节。这一环节教师须创设轻松愉悦的情境,让学生抛却一切思想包袱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一过程的本质就是口头语在实践生活中的大量运用。在说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将异常活跃,表达能力会得到提高,最终语言感悟力也会随之大幅提升。最后是读、写的环节。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能有效培养语感,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根据课文基调深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能深化其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指导学生写作更是培养其语感的良方。因为写作与语感是相辅相成的,语感是写作的基础,而写作又能进一步强化语感,此二者浑然一体,联系紧密。

三、结语

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说过:“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即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刘国正先生认为:“语文应以培养学生语感为导向,与生活充分联系起来。”实践证明:只要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感悟力,他就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始终把语感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唯有如此才能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

作者简介:冯满春(1976-),汉族,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衡阳市蒸湘区呆鹰岭镇中心校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 王梦婷.??中华少年.?2016(20)

[2]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 李先学.??新校园(中旬).?2016(04)

[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写作能力的培养[J]. 王萍.??中华少年.?2016(05)

[4]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 马玉杰.??新课程(上).?2015(12)

猜你喜欢

培养策略语文教学新课改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初探
高中体育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巧设任务,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