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大学生就业与考研的心理特征

2017-04-08谭丹妮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心理特征考研就业

谭丹妮

摘要:就业与考研是大学生毕业时面临的重要选择,为帮助高校教师更具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指导工作,本文分类探讨了大学生群体对待就业与考研的心理特征,并就此给高校教师提出了工作思路。

关键词:就业 考研 心理特征

【中图分类号】B844.2

大学生的就业与考研,一直是所有大学生都面临的一个选择,也是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对于这样关键的抉择,应该如何科学地引导是作为高校教师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何一种决策,都是在一定环境下,按照一定流程,由单个人或多个人集体做出的。决策不仅仅只是一个客观过程,还涉及大量的个人情感以及价值判断等主观因素。因此,首先我们必须梳理一下影响大学生决策的所有因素,这便于我们更好地对其进行心理辅导.

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虽然他们吸收了大量社会信息,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但是他们大多缺乏实际社会经验和深刻的自身经历,因此很难做出恰当的决定。心理学家曾尝试用多个模型来解释人们做选择的动机。赫尔主张行为的能量是由驱力提供的,并进一步主张行为是由驱力和习惯的乘法效应形成的。斯金纳放弃了赫尔关于驱力的思想,但是保留并强化了行为的能量学说。根据他的理论,行为处于外部奖赏的控制:积极的奖赏增加行为的可能性,而消极的奖赏降低行为的可能性。因此,本文也会从驱动力的角度来阐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在择业与考研这个十字路口,根据大学生是否准备参与考研,我们把他们划分为两大类群体:准备参与考研和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并就此进行分类探讨。

第一类: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对于准备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他们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表象特征:一种是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群体,一种是考研前没有参与就业过程的群体。我们先来看后一种,即没有参与过就业过程的考研群体。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他们有一种期望:高学历能更大概率地带给未来人生更好的价值。正是这样的一种期望成为了他们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的根本驱动力。这种期望的形成多数来自于他们自身对社会的观察,来自于对学历和社会地位及自我实现关系的概括性总结。当然我们也看到,在当今中国的特殊环境下,还有一些因素不能忽视。比如考上更有影响力的学校,或者自己更感兴趣亦或更具备社会竞争力的专业,又或者希望按照体制规则进入教育和科研领域。这样的群体是孤注一掷在考研这条路上的,因此短期也没有做好备选准备。如果没有考上,通常是接着再考,或再考虑就业问题。正是因为这样优先级上的安排,使这部分考研群体心理上有了一定的压力,甚至有了那种回到高考时代“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竞争感。中国现在的就业体制,对于没有考研成功又仅凭自身能力进行就业的学生群体有一定劣势。因为机会的先入优势被那些直接选择就业的学生群体占据了。然而,对于依靠外部帮助就业的群体,他们在考研失败后的机会成本就很低,这会使得他们的心态更好。因此,高校教师要善于甄别这些考研人群的差异,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

另外一种情况是关于考研前参与过就业过程的学生群体。这类学生通常是希望谋求更多的选择可能性来获取心理上的安全感。他们面对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在双线上进行精力调整,毕竟就业与考研所做的准备工作相差甚远。在大学校园里流传“难就业不如再考研”,在校大学生在当今就业难的压力下,选择了继续读书,虽不情愿但别无选择。“大四不考研,天天像过年”,即便学习已不再是乐趣,但还是有人选择了继续学习。与单纯考研的群体相比较,这类学生在考研的驱动力上有本质的区别。满意的工作机会是他们做出这样多重准备的根本驱动力。当工作机会不满足其心理预期时,如果考研成功,他们选择读研的可能性更大。而由于中国研究生招生体制的现状,事实上存在相当大比例的考研失败群体。面对考研失败,这些学生拿到的工作机会将是他们未来发展道路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我们将在第二类人群中探讨与此相关的就业心理。

对于以上这大类考研群体,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帮助他们舒缓心理压力,尽可能地提供全方位的信息以引导他们做出考研学校或专业方面的决策。对于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教师不需要过多地灌输形而上的价值观,而更多需要的是对他们恰当的关心。

第二类:不参与考研的大学生群体

我们再把焦点集中到只参与择业的这类学生群体中。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绝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要求个人的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的承认和尊重。尊重的需要又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能胜任、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即人的自尊。而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此外,人类在生存需求层次有对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工作职位保障这些更底层次的需求。而以上这些需求层次正是大學生做就业抉择的根本出发点。与之相应的,从表向上我们会看到发展空间,物质回报,兴趣爱好等这些纬度。

资源、财产获取的效率和稳定性,是人类绝大多数都永恒渴求的。大学生在当前的社会价值洪流中更是容易受到主流价值观的影响。人类受到自身生物性的影响,并不会在物质生活不富足的情况下,产生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需求。而面对当今社会的物质水平差距,这更强化了人的基础层次需求。因此,稳定、报酬丰厚、工作环境舒适、工作强度低等,成为了大学生找工作最理想的纬度。大学生会在他们的需求得到最大化满足的情况下,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现有的优势资源。其中付出成本包括获取职位的知识积累难度和人际关系维护成本,而优势资源包括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核心圈的人脉积累等。现代大学生信息获取渠道更加多元化,他们已经会衡量自身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受父母等传统因素的影响也逐渐减小。这类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征相对复杂,其心理特征与社会上的择业群体特征很相似,都是面临生存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双重挤压。因此自身性格和心理素质的差异是分析此类大学生群体的关键突破口。

对于这第二大类大学生群体,他们职业生涯的模糊与准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市场配置的成功率。因此,高校教师的主要工作应该是对他们进行就业指导。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就业指导与实际就业脱节的现状,集中表现在绝大多数就业指导教师从来没有参与过就业,没有行业的认知度,甚至知识沉旧。而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不仅缺少社会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和择业的自身研讨。因此,作为高校教师如果自身缺乏丰富的社会行业经历,可以通过组织社会企业分享活动来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研讨活动,让同学们之间不断交流思想和沟通信息。大学生就业应该从上大学的第一天起就有思想基础,在大二形成相应的学业规划,大三阶段应具备职业规划能力,并在大四毕业时初步完成学生到职业者的角色转换。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更好地认识和衡量自己的付出成本和优势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择业判断和职业发展规划。

结语

大学生就业与考研不仅是大学生未来人生发展方向的关键选择,也是高校教师教育工作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像知心朋友一样去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高校教师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并发挥自身专长,通过高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需求的对接,取长补短,更好地为学生和教育工作以及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 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美〕B.F 纳金斯. 谭力海等,译.科学与人类行为〔M〕.华夏出版社,

猜你喜欢

心理特征考研就业
我的考研故事
高校给考研学生免费加鸡腿
考研,我是怎么坚持过来的
浅析高校图书馆学生读者借阅心理
浅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考研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