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赫拉克利特的logos与老子的道的异同
2017-04-08□张昕
□ 张 昕
浅议赫拉克利特的logos与老子的道的异同
□ 张 昕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生活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期,两位哲学家都对万物的起源和灭亡、产生和消失有着浓厚的兴趣,对宇宙本原及其运动提出了相近的看法。“道”和“逻各斯”分别是这两位哲学家最重要的哲学范畴,代表着两人对宇宙本原及其运动变化模式的哲学反思。
一、“道”和“logos”的相同之处
1.两者都是指客观世界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认为世界是不断变化的。赫拉克利特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一团永恒的活火,他说:
这个世界对于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古希腊罗马哲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三联书店,1957年,第21页。下引赫拉克利特言论皆出本书,只标注页码)
赫拉克利特强调火的运动变化性质,他认为火最能表达宇宙万物的变动性,具有能动性和变易性,没有固定形状,没有固定边界,瞬息万变。他认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第27页),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但同时,世界上的一切变化都是由规律所制约的,这个规律就是所谓的逻各斯(logos)。所有事物都是按照逻各斯而产生的;逻各斯是一切事物所共有的;逻各斯主宰着事物的运动,使它们“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第21页)。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也是万物的本体,无处不存在无时不存在。所以从万物运动变化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故老子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第25章)
道是“天下母”即是说“道”是万物的本原,道“周行而不殆”,就是说道是永恒的、变动的。道的永恒性表现在无始无终、无生无灭。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更明确地指明了道的永恒性。在庄子看来,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暂时的相对的,有始有终有生有灭,道则与此相反,“道无终始,物有死生”(《庄子·秋水》)。 庄子说道“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讲的都是道的永恒性。
在老子和赫拉克利特看来,运动和变化是宇宙最基本的特征,但是,宇宙的运动和变化并不是盲目的、混乱的,而是有规可循的,一切运动和变化都服从“道”或“logos”的支配。任何具体的事物都不是永恒的,只有支配事物运动和变化的规律(道和logos)才是永恒的。
2.“道”和“logos”都包含着对立和统一
老子认为万物里都有“阴”“阳”两种对立的因素,这两种对立的因素在看不见的“气”中得到统一。同时,“道”也是“有名”与“无名”、“有”与“无”的统一: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1章)
这也就是说,有和无谓之玄,玄之又玄就是道,“有”和“无”同出于“道”。阴阳、有无既是对立的,又是互为存在的前提,是统一的。《老子》虽仅有5000多字,但是在其中揭示了事物中大量的矛盾统一现象,如有无、刚柔、智愚、善恶、正反、强弱、损益、得失等等,可以说老子是把对立和矛盾当做思维的最基本的单元(参见张岂之主编《中国思想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版,第24页)。
赫拉克利特认为,支配事物运动变化的logos也是由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因素构成的。他说:“疾病使健康舒服,坏使好舒服,饿使饱舒服,疲劳使休息舒服”(第29页);“如果没有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第21页)。这和老子所说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认为矛盾是思维的基本单元,只有从对立统一的角度看待世界,才能真正理解世界。赫拉克利特还说: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一切都是斗争所产生的。(第19页)
自然也追求对立的东西,它是从对立的东西产生出和谐,而不是从相同的东西产生和谐。(第19页)
生与死、醒与梦、少与老,都始终是同一的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前者,前者再变化,又成为后者。(第27页)
在赫拉克利特看来,各种看似对立的事物其实本质上是相关的,都是同一个单一的、不变的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此外,他还列举了日与夜、热与冷、曲与直、始与终、战争与和平、善与恶、存在与不存在等来说明对立的普遍性。赫拉克利特认为“变化发展”的根本在于斗争和冲突,有这种对立和冲突才可能有世界,而这种斗争统一于“logos”之中。
3.“道”和“logos”所包含的对立双方又是互相转化的
老子的“道”不仅揭示了矛盾相互独立相互依存的关系,而且还揭示了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观点。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第2章)也就是说有无、难易、长短、高下、前后不仅只是相互依存的,也是相互转化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看到了万事万物都是向着它的对立面转化的基本事实,他在揭示这一基本规律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两种转化形式:一种是事物由弱小变强大,另一种则是由强大到灭亡。比如“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弱之胜强,柔之胜刚”。老子用“反者道之动”(《老子》第40章)来总结事物向对立面转化的普遍趋势和运动模式,甚至道本身的运动也遵循这样的模式,所以说“有物混成……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第25章)。老子还认为,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最终还会重归于本原,“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老子》第16章)
赫拉克利特也认识到矛盾双方不但是对立的,也是互相转化的。他说“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第30页);“一切事物都换成火,火也换成一切事物,正像货物换成黄金,黄金换成货物一样。”(第27页)“对于灵魂来说,死就是变成水;对于水来说,死就是变成土。然而水是从土而来,灵魂是从水而来的。”(第22页)
和老子一样,赫拉克利特也认为对立事物的相互转化根源于宇宙的统一性:“结合物既是整个的,又不是整个的,既是协调的,又不是协调的;既是和谐的,又不是和谐的,从一切产生一,从一产生一切。”(第19页)赫拉克利特又把宇宙的本原称为“神”,“神是日又是夜,是冬又是夏,是战又是和,是不多又是多余;他变换着形相,和火一样,火混和香料时,便按照各人的口味而得到各种名称”(第25页)。
二、道和“logos”的区别
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认为万事万物的变化、运动是有规律的,老子将这个规律称为“道”,赫拉克利特则称之为“logos”。两人都认为,道或“logos”是对立面的统一,它们支配着事物的运动发展,使它们向对立面转化,而且一切事物最终都会回归于世界本原。但是,道和“logos”之间也存在着区别。主要有几下几点:
首先,老子的“道”不仅是世界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还是万物的本原,而赫拉克利特的“logos”只是万物变化的普遍规律,火才是世界万物的本原。老子认为世界的本原是“道”。他把世界运行的规律和世界的本原合为了一个事物。和老子不同,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万物是“火”的转化过程,“logos”是火这个本原转化过程中的规律。他对世界的本原和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进行了区分。
其次,“道”在对立统一问题上更注重相互依存和统一,而“logos”更注重斗争。老子虽然认为事物的永恒运动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但同时认为“虚静”也是世界的根本特征,万物最终回归到道,他称之为“归根”,并说“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老子》第16章)。相反,赫拉克利特将斗争看成是万物生成、变化的力量和来源。他认为斗争、对立是和谐的前提,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和谐:
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第26页)
互相排斥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第19页)
虽然和老子一样认为万事万物的矛盾、运动、变化蕴含着根本和谐,但赫拉克利特区分了“看得见的和谐”和“看不见的和谐”,认为潜在于斗争背后的“看不见的和谐”要优于“看得见的和谐”。相比而言,老子的“道”的辩证法思想只强调对立面之间的相互统一和转换,忽略了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排斥,老子的“道”是无为的,是不争的,是看到了两个对立面,而避免斗争,这与赫拉克利特的斗争思想完全不同。
再次,老子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同时又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不同于自然之道的“人之道”,认为“人之道”与宇宙的普遍法则是截然相反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第77章),甚至还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老子》第57章),对“人之道”做出极为负面的评价。这当然是针对春秋时期混乱的社会状况而言的,老子并没有将“法”看做是“道”在人类社会的体现。明确从“道”引申出“法”的是战国时期的黄老学派。赫拉克利特则把人类社会的法律与作为宇宙的神圣法律的“logos”联系起来:“人类的一切法律都因那唯一的神的法律而存在。”(第29页)从对世界的本质、法律的性质的不同认识出发,老子和赫拉克利特引申出了截然不同的伦理观和人生观。老子强调柔弱、不争:“柔弱胜刚强”(《老子》第36章);“守柔曰强”(《老子》第52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老子》第73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第81章)。而赫拉克利特则强调斗争的价值,说:“人民应当为法律而战斗,就像为自己的城垣而战斗一样”(第23页)。
三、结语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的“道”和赫拉克利特的“logos”由于中西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造成了许多差异,但是所处的相似的时代背景又赋予了他们的思想许多相同之处。最后需要指出,老子和赫拉克利特都认为,关于“道”或“logos”的真理,是不容易为常人所把握的,正如赫拉克利特所言,“自然喜欢躲藏起来”(第30页),老子认为“正言若反”,就是说它看起来违背人们的日常认识,赫拉克利特也说:“这个logos,虽然永恒地存在着,但是人们在听见人说到它以前,以及在初次听见人说到它以后,都不能了解它。”(第18页)“对于‘逻各斯’,对于他们顷刻不能离的那个东西,对于那个指导一切的东西,他们格格不入;对于每天都要遇到的那些东西,他们显得很生疏。”(第26页)
(作者: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硕士研究生,邮编71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