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促进大众化就业
2017-04-08王建国孙启航王芹芹黄丽娟
王建国++孙启航++王芹芹++黄丽娟++徐尚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相对滞后,为从根本上真正促进高校的大众化就业,转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显得尤为重要。高等学校可以通过价值观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宣传就业形势、利用好就业政策等方式,促进大学生的就业。
大学生大众化就业观念“十五”期间,我国的高等教育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跨越式发展。1998年,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规模为643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9%,2005年普通高校在校生已达2300万人,毛入学率达21%。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阶段划分理论:当一个国家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者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50%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
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的数量与高校庞大的毕业生数量相比,明显地呈现出稀缺状态,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发展也相对滞后。为从根本上促进高校的大众化就业,各高校采取了诸如开设课程、举行活动等多种方式以提高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求职技巧,但如果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就很难从根本上真正促进高校的大众化就业。
一、当前大学生需转变的就业观念
教师和家长往往以未来的薪水丰厚、安逸稳定的工作,作为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考好大学的动力,加之大众媒体对于高学历意味高收入的渲染,使得在校大学生持有一些与当前大众化高等教育不适应的就业观念。大学生常见的需要转变的就业观念主要有以下几种。
1.依赖学校、家庭的观念
家长和教师在中学教育阶段往往仅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重,而忽视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对自己学习和职业的思考和规划,缺乏主动性。另外,当今社会依旧存在着依靠家長找关系、走后门安排工作的情况,这也是一部分大学生缺乏择业自主性的原因之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毕业生就业制度不断改革与完善,毕业生个人的主动性及能力、人格等个人特质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这就意味着毕业生必须转变就业依赖学校、依赖家庭的观念,要对自己准确定位,大胆推销自己,依靠自身的实力,积极主动地自主选择。
2.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
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部分毕业生就业观念仍较陈腐,固执地认为到国家政府机关、国有和集体企业工作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就业。而到小集体、私营企业工作或是自主创业就不算就业。这就导致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大学生无法就业,另一方面是小型企业招不到人才。
其实,随着国家人事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社会保障体制的建立和健全,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将是一种普遍现象和必然趋势;另外,在经济运行过程中,企业兼并、联合、破产、分流等现象会时有发生,因而大多数人企求一次就业定终身将变得不切实际。因此,大学毕业生必须转变一次就业定终身的观念,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的观念,在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不断学习发展,要有随时准备重新择业上岗的思想准备。
3.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
许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只把眼光局限在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范围内,而忽视那些与所学专业相关程度较低的职业。以为从事与专业无关的职业便是白上了大学,或者干脆认为自己没有从事其他职业的能力。
但事实上,大众化高等教育只是一种基础教育的延伸,毕业生所掌握的只是专业所涉及的最基本的内容,而与这一基本内容相关的职业绝不仅仅是与该专业直接相关的那几种典型职业。另外,大学生活的目标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还应包括个人综合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的提高,大学生应转变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在大学期间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注重培养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不断拓宽自己的择业领域。
4.择业盲目攀高的观念
现今大学生虽然一定程度上开始认识到就业形式的严峻,但不顾现实情况,盲目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好”工作的情况依旧很普遍,宁可待业也不肯放低要求,到条件艰苦一些、名声低一些的地方工作,尽管有时到这些地方工作从长期来看发展前景不错。
这种观念之所以存在,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依旧估计不足,另一方面是把职业看成是静态的,没有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思考自己的职业生涯。这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对于那些找到工作的大学生而言,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也有可能有消极影响。因为当人们把“好工作”定义为待遇好、地位高的时候,往往会扎堆追逐热门专业和职业,而忽视了个人的兴趣、能力,有可能导致将来较低的工作满意度。
二、高校学生工作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全方位合作。其中,高校作为大学生踏入职场之前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对此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而言,应通过各种方式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以促进大众化就业。
1.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在思想教育工作的始终
大学生所持有的价值观是其就业观念的深层影响因素之一。要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应从最基本的价值观教育入手。高校学生工作应充分发挥思想教育的职能,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阵地,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充分发挥辅导员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在此基础上,帮助大学生树立与社会主义发展相适应的职业理念,使他们意识到,祖国的需要和民族振兴的责任仍然是当代青年知识分子人生职业选择的第一主题。
2.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强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
针对当前大学生择业时存在的被动性和盲目攀高的现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当代职业发展理论认为,职业生涯是贯穿一个人生命全程的动态过程,大学毕业择业只是其中一个步骤,而非终点。大学生择业时之所以会只关注当前利益,忽视长远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没有从发展的角度看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应尝试开设全校性的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并结合各院系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课,辅之以各种职业生涯规划类活动,帮助大学生从发展的眼光看待求职的每一步,并积极主动地探求自身特点、做出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自身需要的选择。
3.把到西部及基层就业的宣传落到实处
当前,国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西部就业,各高校也都分别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大学生进村进社区计划等项目进行了宣传。但很多时候,这种宣传工作往往浮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层面,使得很多大学生对到基层、到西部就业的理解依旧很片面,以为去这些地方除了吃苦没有任何前景可言。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清华大学就业指导中心曾经组织学生到西部企业实地考察,回校之后很多同学表示,西部实际上还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自己愿意去西部就业。
4.帮助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客观评价自我
邀请职场人士做讲座、毕业生与在校生经验交流会、鼓励学生对社会各单位做访谈等多种活动方式,介绍本专业的就业形势、社会需求及目前就业制度,使学生对当前的就业状况有客观清晰的认识,避免求职时期望值过高。同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大学生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劣势,塑造自身形象、培养自身素质,为未来的职业做好自身能力的准备,以避免大学毕业生对自己素质、能力等就业实力的评价过高,求职时盲目攀高。
参考文献:
\[1\]田红.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8):61-62.
\[2\]张振宇,龙跃君.马丁-特罗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的解读与拓展\[J\].煤炭高等教育,2007,(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