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地域文化对老工业基地振兴的作用机制研究

2017-04-08夏润国赵奕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东北思维文化

夏润国+赵奕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7)01—096—05

[内容提要]文化建设与制度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东北地区既沉淀了众多优秀文化基因,也存在着一些不符合时代的不利因素。东北地域文化呈现出积淀不厚重、杂糅松散、缺少理性精神追求等特点。这些文化特性及其派生出的一些现象,日益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大业中的阻力因素。要完善文化发展战略,优化各项文化要素及其功能发挥,引导人们打破保守思想桎梏,用开放、创新的思维和态度迎接变革。

[关 键 词]东北振兴;文化;机制

相对于制度的强制性特质,文化是一个宽泛的非正式制度现象。文化是正式制度安排选择的依据,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弥补正式制度安排的不足和缺陷。制度变迁必须与一定时期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化程度相结合,应建立在由文化演化所形成的自发秩序和人为设计的规则基础之上,如此架构的制度和社会关系才可持久并有效发挥作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进程中,一些从外引面来的制度在东北土地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水土不服现象,转化吸收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文化构建与制度构建之间的不匹配。从文化层面反思,或许可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演变

(一)土著文化。早期的东北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少数民族特色。东部的长白山地和松花江、鸭绿江、图们江、黑龙江中下游广大地区主要是以渔猎经济为主的民族,如肃慎、女真等。西部则是以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如乌桓、鲜卑、契丹、蒙古、达翰尔等。中部地区为草原与森林交错地带,也是农业、牧业、渔猎三大经济区的汇合地带。农业民族、游牧民族、渔猎民族交互融合,这些土著民族形成了最早的东北地域文化。

(二)流人文化。清朝顺治年间满人入关后,东北人口锐减、经济凋零、文化荒芜。康熙年间开始的封禁政策,关闭了东北与中原的文化交流大门。东北此后成了大批政治犯和思想犯的流放地。这些人都是不同于普通难民的知识分子,史称“流人”。很多流人携带大量汉文典籍,他们教书育人,极大地推动了东北的教育发展。此间创办的沈阳萃升书院、宁古塔龙城书院、铁岭银冈书院等,就是典型的流人文化载体。流人文化以一种特殊形式促进了中原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为东北地区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移民文化。有学者做过统计,从1753年到1911年,东北人口从22万增加到1 841万,增加了80多倍。民国时期,东北又出现了著名的“闯关东”移民潮。东北人口在1911-1949年增长了78%,而同期全国人口仅增长33%。此时,汉文化随着大规模的闯关东移民大举进入到东北地区,形成了齐鲁文化、中原文化与东北地域文化相互融合的态势。人们在意识形态、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等方面相互影响和渗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以开拓进取、勤劳勇敢、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闯关东”精神也成了东北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殖民文化。鸦片战争以后,以黑龙江为主的东北北部受俄国殖民文化影响较深。俄国殖民者在黑龙江多地修建东正教教堂、俄文学校等,在饮食、教育等方面也不同程度地实行殖民文化控制。后来的日本更加注重对东北的文化统治,其影响也更深远。日本对东北的殖民文化输入,涉及政治、思想意识、道德观念、教育等各个领域。向东北人灌输奴化思想,推行愚民政策,强行以日语为“国语”,试图同化东北人民。总体来看,沦陷时期东北地域文化受到了殖民主义者的破坏、冲击和奴役。

(五)拓垦文化。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把东北作为战略大后方进行重点建设,并派来了约1 500万的工人和科技人才屯垦戍边。逐渐形成了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大工业孕育的工业文化以及都市文化基础。东北较早地经受了社会化大生产的锻炼,并培育出了中国产业工人所具有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这一时期孕育的“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成为东北地区文化的典型代表,“工业学大庆”也成为广泛传播的创业口号。直到今天,东北的工业文化和都市文化的积淀,仍然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流文化动力。

二、东北地域文化存在的不利因素

(一)长期缺乏文化培育的内生动力。东北虽然与中原交往频繁,却一直无法彻底摆脱渔猎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呈弱势状态。早期低势能的东北文化在与高势能的中原文化交流过程中往往会产生“文化原生区衰落”现象。

中华民族文化自觉形成了以道德为中心的文化,有着系统的理论著作和理性思考。而东北地域文化则是以生存为中心的文化,更具原始朴素且倾向世俗化色彩,其思维方式多感性而非理性,其价值取向往往是世俗的、实用的,呈现出表层性、杂糅性的特点。

另外,频繁的历史动荡和改朝换代,使东北社会难以形成一个文化长期存续的社会氛围。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东北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也是外来移民创造的,导致了东北地域文化的根基浅、发育不完全、积淀不厚重。这种文化弱势对东北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一种制约。

(二)文化的普遍认同基础薄弱。因历史底蕴不足,东北人的乡土史感缺失,对事物进行认知、评价的知识传递和经验水平较低,在行为方式上往往表现出举止粗放,文化规范的教化体现不足,难以在普遍认同的基础上形成能够指引其文化前进方向的核心价值观念。

移民社会具有松散式的社群性质,缺乏宗族群体的约束力,家族的伦理规范和教化作用较弱,取而代之的是靠“义”连接的非正式组织。东北民众对模仿、流行、时髦等社会心理的表层文化吸收较快,而对观念变革等深层文化的吸收较慢,在经济社会振兴发展时期表现为一定程度的思想僵化,缺乏创新性。

(三)缺乏改革创新的文化基因。长期以来,以满足自我需求为目的自给自足的家庭式生产,是东北地区长期的农业生产方式。浓厚的小农意识和封闭的文化心态限制了人们继续发展的空间,导致民众大多安于现状、不求进取。同时,东北人相对地缺乏商品交换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商品经营行为较少。改革开放后,东北人的轻商意识有所改变,但是对经商仍心存畏惧,多数人宁愿从事报酬较低的“稳定”工作也不愿从商。多数人想“就業”而非“创业”,导致了东北地区民营经济发展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四)感性思维导致规则意识淡薄。相对关内地区,东北缺乏成熟的理性思考和文化自觉意识,缺少对理性精神的追求和成熟的文化心态。东北人容易感情用事,重感性而轻理性,普遍存在服从心理和依赖意识。在东北,以“关系”为主的社会交往规则盛行,压抑了人才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公平竞争的机会。东北人爱讲义气,正当的游戏规则常被感性所取代,缺乏契约精神,不利于讲究规则和法律的市场经济在东北的健康发展。

(五)“官本位”价值取向明显,阻碍经济社会秩序重构。在以行政为主导的经济运行体制下,本应起到资源配置作用的市场机制被行政意志所取代,对东北人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渐而形成了他律性权威主义人格和心理定势。在“官本位”价值取向下,善于听命和无创造性的人容易得到鼓励和奖励,创新精神与冒险精神被抑制,致使东北人常常陷入拜权主义的扭曲观念中。对权力和领导强烈的依赖心理表现在日常的经济社会活动中,就是人们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到寻找资源、积累社会关系、发展社会网络上,而不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

官本位的价值观还导致官职大小成为衡量人价值的重要指标。这种官本位思维方式与生活态度导致人们的经济社会行动不计成本、不计效益、不计后果、不重规则、不重能力,而注重人际关系,考虑掌握权力资源的阶层利益,进而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提高了整个社会的经营成本,不利于全民创业氛围的形成,成为体制、组织和文化创新的障碍和阻力。此外,“官本位”意识还容易助长官僚作风,破坏东北地区经济发展软环境,阻滞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对优化文化作用机制的几点思考

文化中的文明程度、价值取向、文化意识、思维观念、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要素,都会通过导向、渗透等机制,不同程度地作用于战略决策与行为。因此,要想东北老工业基地真正振兴,就必须优化这些要素及其功能。

(一)打破思想禁锢,以开放的思维和态度迎接变革。东北传统文化中较为缺乏冒险、创新、开放意识,因此在老工业基地振兴进程中,首先要从思想禁锢这一前提入手,增强推动区域文化创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主要动力。而解放思想的核心是打破传统思想中负面要素的桎梏和束缚,创新文化观念,为区域文化体系注入适应社会变革的思维和价值观念。

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型:一是变封闭性思维为开放性思维,摆脱农耕文明闭关自守思想,塑造开放的、可塑的多视角视野;二是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摒弃计划经济体制下“等、要、靠”的惯性思维,勇于实践、敢于失败,坦然接受市场竞争;三是变静态求稳思维为动态创新思维,克服惰性,学习并把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新阶段的规律性,以创新谋振兴;四是变感性思维为理性思维,尊重市场规律和商场规则,将重感情等文化特点化为信任体系建立中的优势,进而结合理性决策,遵从市场规则求心思变。

(二)完善文化发展战略,夯实振兴发展的制度环境。要从东北地域文化特色出发,在发扬优势文化的同时,扬长避短,以大格局观审视东北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领域,构筑全方位的东北传统文化识别系统,塑造全新的东北文化核心理念和地域文化形象,打造鲜明的个性精神。以文化辐射经济,发挥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促进作用。

要充分认识到文化发展对制度环境建设是具有深远影响的。当前需要明确构建兼收并蓄、开放公正的核心文化理念和价值观、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识别系统。同时,要加强文化精神的外在化形象传播系统建设。良好的区域文化宣传、公关和展示效果,可以强化对外界的认识度和认同性,发挥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力。以文化理念为导向,自上而下地将区域文化发展战略与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紧密结合,通过规范和传递机制充分发挥文化对振兴发展的作用。

(三)博采外来文化之长,把握开放融合的发展机遇。文化的发展从来不是静态的。历史经验表明,固守传统文化,一味拒绝舶来文化,就会陷入因循守旧的死局;而盲目崇外、全盘西化非但不能让一个地区、民族或社会脱胎换骨,反而会失去根基,将经济和社会发展置于风雨飘摇的境地。科学合理地博采外来文化之长,前提是对自身优秀文化部分合理地继承和发扬,之后才是注重吸收外来文化中适应本区域发展的精华部分,借此推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趣味等地域文化内容的创新与发展。

东北要开放眼界,以全球化视野和包容开放的态度,寻找、借鉴、共享、吸收其他民族、地区、国家的优秀文化成分,整合提炼外来文化资源,使之与东北文化发生创造性的交融、渗透,构建同时具备显著地域特色和融合精神的文化发展模式。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地域文化,如齐鲁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东北应该加强与其他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跳出狭隘的传统文化中固执、保守的价值观念,重视对不同地域先进文化的学习和吸收,并将其与自身文化相融合,形成有利于地区社会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体系。

(四)打造创业文化,助力振兴发展软环境。创业文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构成部分,也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东北长期困于计划经济体制,创业精神匮乏,已跟不上创业文化的发展。因此,积极倡导创业精神、大力发展创业文化,以创业文化带动整个经济的全面振兴是东北地区地域文化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以创业精神提升和改造东北地域文化,重塑新时期东北人的创业精神和文化内涵,营造积极的社会文化氛围,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

创业文化的建设需要体制和政策支撑,最重要的就是加大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从根本上解决动力机制问题。财产权的多元化和明晰化是所有制结构改革中的关键点,对于每一个生产者和经营者,财产权是其追求财富最直接的原动力。要想鼓励创业,就需要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个体创业的热情和创业文化精神方能得以弘扬和建设。另外,要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改革进程。目前,创业机会不均等、创业信息不对称、创业和服务保障措施不公平等方面问题仍然普遍存在,城乡二元结构成为农民创业的严重阻碍。虽然这种二元制结构需要通过城镇化、工业化的长期进程逐渐改变,但有必要制定出台鼓励城乡流动的可行性政策措施。还要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为具有创业意愿的农民提供信息,創造相对公平的条件和机会。通过信息平台和渠道建设,将理念宣传、政策解读、问题督办等工作落到实处,同时改革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各项软环境。

(五)培育文化创新能力,提振转型发展活力。要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中不适合经济发展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文化资源是文化重建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和根基。目前,东北的优秀地域文化相对稀缺,先进文化需求旺盛与供给能力薄弱的矛盾较为突出。因此,建立多元、灵活的资源整合机制,是推进文化重建的首要前提。

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社会性和民间性。政府配置资源的方式和渠道相对稳定可控,但效果却极其有限。因此,在文化资源整合机制需要增加开放性特质。政府要善于借助社会力量,畅通渠道和平台,形成政府和社会共建共享、民众广泛参与、互动活跃的格局,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化配置。要发挥好文化类社团的优势和积极性,不断完善项目化工作运行机制。要善于通过设计符合时代特征、本地特色的创新项目,从项目创意策划、目标制定、过程管理、成效评估等各个环节强化控制,精心打造文化活动品牌项目。此外,还要加强与其他区域的文化交流,并利用科技、互联网等手段,吸收和融合其他地区、其他科学的有益成果,不断为东北地域文化注入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进而使经济社会的转型发展产生内源活力。

责任编辑/金彦海

猜你喜欢

东北思维文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思维跳跳糖
年味里的“虎文化”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