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营商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7-04-08金彦海

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政商营商辽宁

金彦海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96(2017)01—065—03

[内容提要]全面振兴辽宁面临新情况和新挑战。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民营企业发展软环境不完善。要注重把优化环境问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从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入手,努力用良好的从政环境来助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

[关 键 词]营商环境;问题;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两会期间看望参加全国政协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公有制和非公有制,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新型政商关系等重要问题。讲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观点鲜明,习近平总书记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战略高度,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共产党长期坚持的大政方针,充分肯定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地位,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和“三个没有变”,极大鼓舞了广大民营企业家发展信心,对于实现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辽宁营商环境的焦点是软环境问题

当前全面振兴辽宁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和新挑战。从全国的大环境背景看,“三期叠加”将持续深化,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概率上升。具体到我省,问题表现更为突出一些,有效投资增长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下降,房地产投资锐减,在建大项目、新开工大项目完成投资额均呈下降态势,经济增长速度全国垫底,财政收入放缓,民生支出刚性不减,媒体上唱衰东北、唱衰辽宁的声音起伏不断。究其原因,固然有经济周期性问题、结构性问题以及人才流失和观念落后等等,但我们更要看到,问题的实质还是体制机制问题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完善体制机制才是东北振兴的治本之策。如果说抓住了体制机制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那么我们也必须对照下当前我省非公有制经济领域这个“牛鼻子”是什么?

寻找问题的答案,有时候往往需要从反面去找,目前我省非公经济领域的“体制机制”问题恐怕就是营商环境的不尽如人意,“投资不过山海关”,“天使不爱东北”,招商引资“JQK”,“管理、管理,只有我管你,你才理我”,这些诙谐比喻从反面给出了答案。总结起来就是:民营经济发展活力不足,民营企业发展软环境不完善,民营企业发挥市场主体作用不充分,进而影响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培育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此省委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注重把优化环境问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从构建良好的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入手,努力用良好的从政环境来助推构建良好的市场环境,使“两个环境”的轮子一起转。因此,抓环境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贯彻落实“五位一体”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举措,是完成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软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部分官员的不作为问题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离不开官员队伍,过去是“跑部进京”,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现在是上头有钱不要,不敢为、不想为、不愿为;过去勾肩搭背,现在是背靠背,官员队伍心态上出现了很大问题,懈怠懒政、消极应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不作为现象有普遍蔓延化趋势,导致的后果就是项目投资减少,经济增速下滑。其主要原因:一是在于“亲”“清”关系上,“清”的要求容易做到,不来往、不接触就行,而“亲”的要求上不好把握,对于什么是“亲”,没有标准,说不清,不好开展工作;二是过去很多项目投资,其中裹挟着官员个人利益,现在反腐高压线,让权钱交易的风险随时有暴露可能,没有利益就不积极推进项目落地。

(二)政府缺乏信用问题

招商引资承诺的条件不兑现,关门打狗现象依然存在;新官不理旧账,政府朝令夕改,政策没有连续性。例如对于政府和企业因为引资条件没有兑现的撤资案件,虽然案件事实本身很清楚,但是也必须经过二审终审程序后,政府才会退资,无端增加了事情处理周期,给企业资金周转带来很多问题。主要原因:一是官员不愿意承担责任,尤其不愿为上任主官留下的摊子承担责任;二是政府法制意识淡薄,全面依法治国没有落实到实处。

(三)大企业生长土壤缺乏,留不住大企业和人才

我省总体上市场化程度偏低,市场化程度不够,国有企业比重偏大,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方面受到诸多限制,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缓慢,潜规则盛行,企业在用手投票无法满足自身发展情况下,便会选择用脚投票出走,甚至有的地方官商勾结,用拳头投票。主要原因:一是经济结构历史性累积的结果,我省主要是重工业、能源型产业比重偏大,国有企业很多,导致民营市场主体发育不充分;二是计划经济的惯性思维,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和国企掌握资源分配,市场配置资源让位于权力配置资源,体制机制僵化。

(四)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成本增大

目前关于企业成本,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点,一是税费的征收问题,中央很多减免税费征收政策落实的还不彻底;二是企业用工成本方面,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是企业社保缴费问题。在经济下行压力条件下,企业效益不好,但是因为社保缴费比例固定且过高,平均约为职工工资30%左右,在经济下行压力条件下,企业这部分支出成为主要成本。主要原因:一是简政放权都放下去,基層办事机构受制于人员素质和政策水平,还接不住,不敢为、不想为、不会为,部分权力机关执法随意,用权任性;二是社保缴费和国企下岗人员养老问题,应该充分考虑辽宁特殊性,辽宁国企比重大,过去企业办社会,90年代末期建立社保制度,把工人推向社会,这部分养老钱原来是没有的,考虑辽宁老工业基地和产业工人的贡献,应向中央争取资金。

(五)政府和市场定位问题。主要问题有两点:一是资源配置更多决定在政府手中,尤其是在几个主要领导手中,一旦个别领导对自身要求不严格,政府就会成为“山大王”;二是政府理念只讲管理不讲服务。座谈中有同志反映,“管理”这个词政府人员是这么理解:只有我管你了,你才搭理我。其中包含着很多权力寻租的意味。

三、对策建议

解决环境问题,总书记的讲话提供了办法,是我们必须工作的抓手,另外也结合辽宁环境问题实际,提出更多解决思路。

第一,落实政策,解决最后“最后一公里”问题。总书记的讲话指出,虽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取得长足进步,鼓励、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已经形成,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已经明显改善,但政策含金量和可操作性还不够,落的还不实,效果还不够好,为此总书记特别提出“五个着力”从解决融资难、放开市场准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产权兼并重组、降低税費负担5个方面布置任务要求,这也是我们工作抓手和努力方向。

第二,构建“亲”和“清”新型政商关系。有企业家讲,过去是“勾肩搭背”,现在是“背靠背”甚至“言商色变,避之不及”,这都是两个极端,不符合总书记的要求。抓环境问题,必须按照总书记概括的“亲”“清”二字,让政商关系清清楚楚、清清白白、合法合规。对待民营企业家,要立足使命同企业家真诚交往,多讲服务,少讲管理,必须有重商、亲商、富商、安商的理念,努力营造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企业家都是社会成功人士,公众人物,也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守法廉洁,诚实经营,凭勤奋劳动和聪明才智发财致富,努力践行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国民表率,社会栋梁。

第三、从文化上进行改造。我省政商关系和营商环境存在问题,根子上还在于东北文化中有许多糟粕的东西。历史上先后经历游牧文化、土著文化、闯关东文化(逃荒)、土匪文化、殖民文化,导致我们的文化基因中有许多糟粕,坑、蒙、躲、逃、忽悠,南方是坑蒙拐骗,东北则是强取豪夺,营商环境问题不单单是个政府问题,也包含着整个社会环境的治理问题,文化上是很大短板。

第四、要重视党员干部队伍。党员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者,干部队伍总体是好的,还是积极向上的,但在当下环境下,干部队伍的心态上还是出现了不少微妙的变化,因此,必须重视干部队伍的心声,让他们轻装前进,放下包袱。

第五、营商环境的好转,根本上还需要党委牵头来抓,还必须注重短期、中期、长期的问题。短期是改造我们传统产业,推进供给侧改革,而中长期还是要破除市场垄断,将资源配置交给市场、切实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这些问题不是三年五年能根本解决的,也不是一届领导任期能根本解决的,不可能毕功于一役。

责任编辑/韩 涛

猜你喜欢

政商营商辽宁
营商环境“优”,一域发展“暖”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优化营商环境的法治保障
营商环境软转型
治理理论对构建新型政商关系难题的破解
打造营商环境邀您共同参与
政商良性互动关系应遵循的原则及路径探析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症结与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