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2017-04-08朱学亮
摘要:红枣产业是山东省经济林优势产业,但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集约化经营程度低、产业化水平不高、销售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围绕促进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从加强良种壮苗繁育、标准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一体化销售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红枣产业;存在问题;建议;山东
文章编号:1005345X(2017)02003003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A
红枣是山东省经济林的主栽树种之一,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截至2015年底,全省红枣园面积6.4万hm2,产量60万t,产值50亿元,分别占枣面积、产量、产值的56.5%、55.0%和58.8%,红枣产业已成为山东省经济林优势产业和主产区农村的重要经济支柱。
1产业现状
1.1区域化布局基本形成
经过多年的规划、调整与发展,基本形成了鲁北金丝小枣、冬枣栽培区,鲁西北圆铃大枣栽培区和鲁中南长红枣栽培区三大优势产区。三大产区红枣面积5.47万hm2,占全省红枣栽培面积的85.4%,产量55万t,占全省红枣总产量的91.7%,红枣产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其中,乐陵市年产金丝小枣19.9万t,产值20亿元,庆云县年产金丝小枣6万t,产值6亿元,农民户均年增收7 000多元。
1.2标准化生产步伐加快
围绕促进红枣产业转型升级,山东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山东省果品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施方案(2016-2020年)》等一系列文件,要求适生区把红枣作为特色经济林的重要树种,大力推进红枣标准化生产。截至目前,省级红枣标准化示范园区10处,占全省经济林标准化示范园区的10.2%;红枣“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4个,占“山东省十佳观光果园”总数的8.3%;乐陵市、宁阳县、沾化县、无棣县、庆云县、茌平县、邹城市7个县(市)获得国家林业局和中国经济林协会评选的“中国经济林之乡”称号,占山东省“经济林之乡”总数的21.9%。
1.3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涌现出了山东鼎力、百枣纲目、德润食品等90多家红枣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企业,贮藏加工处理能力超过12.4万t。红枣专业合作社400余家,有效解决了“小农户-大市场”造成的资源、信息不对等的问题,避免了产业发展的盲目性。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产品种类更加丰富,如山东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开发了红枣多糖、环磷酸腺苷、枣红色素、枣肽化妆品等8个系列90多个精深加工产品,枣肉、枣皮、枣核等综合利用率由过去的60%提高到100%,使产品的附加值比传统产品高出100多倍。
2存在问题
2.1品种结构不合理
随着市场的发展,圆铃大枣、金丝小枣、长红枣等原有品种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而且这些品种裂果、浆烂特别严重,中高档果比例低,极大影响了枣果品质和枣农收益。亟需瞄准市场需求,加大对果个大、着色好、品质优的早熟
朱学亮:山东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鲜食品种和抗裂果品种的选育和推广。
2.2苗木繁育體系不健全
目前,山东省规模化标准化苗木繁育基地(公司)较少,全省果树育苗规模在13.3 hm2以上、母本园和采穗圃配套的规范化苗木繁育基地不足10家,有注册商标的仅1家,专门针对红枣苗木繁育的更是少之又少,造成苗木生产、经营管理无法可依,乱繁滥育、以假充真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加上基层推广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严重缺乏,制约了红枣良种良法的更新换代。
2.3集约化经营程度低
全省90%以上枣园仍采用传统栽培模式,其中,低产低效园占30%左右;配备管灌或滴灌、微喷等节水灌溉及肥水一体化设施的果园不足20%;经济实用型果园作业平台、弥雾机、耕翻机等生产装备类型少,机械化程度不足30%;枣园管理用工多,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65%以上,枣园通风透光条件差,病虫害发生严重,机械化管理水平低,不利于果品质量和生产效益的提升。
2.4产业化水平不高
主要表现在:一是加工率低。全省红枣加工率不足50%,其中环磷酸腺苷、枣红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的比重还不到10%。二是加工能力弱。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小、投入少,再加上设备和技术落后,加工能力有限,像山东鼎力枣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这样规模大、研发能力强的大公司少之又少。三是链条短。产品加工多以原料干制为主,蜜枣、枣汁、枣酱、枣罐头、阿胶枣等粗加工品的比重超过 80%,产品附加值低。
2.5销售渠道不畅通
多数枣农市场信息不畅,被动等待商贩上门收购,主动销售方式有限,如集市摆摊、批发零售等,再加上红枣成熟期集中,出现“卖枣难”现象。由于受到西部新疆大枣、河南新郑红枣的强烈冲击,我省红枣没有市场竞争优势,红枣价格低,最低时2 元/kg,出现“丰产不丰收”现象,严重挫伤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3建议
3.1加强良种壮苗繁育
一是加快选育一批良种。加强种苗基地与科研院所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常规育种技术与现代生物技术,开展多方向、多目标的红枣良种选育科技攻关,尽快培育一批早熟、高产、优质、高抗逆性的新品种。二是加快繁育一批壮苗。扶持建设一批良种采穗圃、良种繁育场,优化组合先进技术,集成配套实用技术,提高全省红枣产业良种水平。三是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加强种苗质量监管,建立种苗质量认证、标识、产品质量信誉认可和市场准入制度,依法打击生产经营假劣苗木、破坏种质资源、乱引乱繁等违法行为。
3.2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快制定完善红枣管理技术规程。按照“有标贯标、无标补标”的原则,加快红枣标准制定、修订速度,逐步完善红枣标准化管理技术规程。二是加快红枣标准的宣传与培训。建立定期培训机制,大力普及推广标准化技术,提高红枣从业人员执行有关标准的业务水平。三是加快红枣标准化示范园创建。充分利用国家和省级投资的红枣建设项目和各级红枣标准化示范园区,全面推广实施标准化管理,让枣农可以“看着办,比着学,照着做”,辐射带动更多枣农参与标准化生产的推广实施。
3.3加快推进集约化经营
一是改进传统种植模式。大力推广矮化密植等现代种植模式和生草覆草等有利于原生植被以及水土保持的整地措施,推行增施有机肥、测土均衡施肥等方法。二是大力推广先进技术。在主产区转化应用近几年全省取得的良种选育、低产低效园改造、密植丰产、保花保果、病虫害防治、鲜果贮藏保鲜和产品加工研发等一系列科技成果,提高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度。三是推进无公害枣果生产。推广绿色、有机栽培管理措施,推行生物、物理防治措施,强化病虫无公害防治,推广安全间隔期用药技术,不断提高红枣质量安全水平,加快“三品一标”产品认证步伐。四是加强科技推广队伍建设。联合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不断培育、壮大我省红枣
生产科技创新队伍和推广队伍,稳定县、乡级红枣生产科技队伍,抓好新品種、新技术、新装备推广,提高产业发展的科技含量。
3.4积极推进产业化发展
一是大力培植红枣加工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总体要求,培育一批机制活、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名牌企业,延伸产业化发展链条,开展精深加工,推进综合利用,提高附加值。二是大力发展红枣专业合作组织。推进红枣专业合作社建设,支持和鼓励专业合作社之间加强合作,推行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病虫害防治,不断提高红枣质量,增强合作社的实力和影响力。三是加强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合作。发展大宗红枣产品期货市场和“订单农业”,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长期稳定的产购销合作关系,逐步形成多渠道投资、多种经营方式、统一管理,集中经营、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现代产业化经营模式。
3.5积极推进一体化销售
一是加强红枣营销队伍建设。重点扶持金丝小枣国际贸易城等大型红枣果品批发市场,提升专业市场服务功能,同时加快培养经济人队伍,构建辐射国内外市场的产品营销网络。二是推进现代营销。创新红枣营销方式,大力发展“互联网+红枣供应”、电子商务、直销配送、农超对接等,实现线上线下结合,生产、经营、消费无缝链接。三是推动品牌建设,不断提高品牌效益。把培育红枣品牌作为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来抓,靠特色优势树立品牌,靠龙头企业打造品牌,靠文化内涵提升品牌,着力培育一批叫得响、潜力大、示范性强的名品名牌,提高我省红枣产品知名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