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话题”设置艺术
2017-04-08薛达勤
薛达勤
【摘 要】新课标强调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强调学生要主动探究学习,在语文课上,要让学生更好地主动参与探究,往往需要教师精心设置“话题”激发学生的“问题”。为此,本文尝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1.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设置话题。2.就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3.于文本的“无字处”设置话题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话题”设置艺术。
【关键词】话题;探究;矛盾点;关键点;无字处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探究过程。
学生怎样才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探究呢?这就要由老师设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问题”。对于语文教师,如果能在课堂上提出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紧扣教学内容的话题,讓学生从中生成许多新的高质量的问题,体现出他们的自主探究精神,产生良性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也就表明你的课堂教学开始真正迈入新课程改革的门槛了。如果一个学生能够对教师提出的“话题”进行思考,进而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的话,这至少可以看作是他主动探究的开始了。如何使话题具有引爆性并能激发学生的对话欲呢?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个几方面着手:
1.抓住文本的矛盾点设置话题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们在阅读时常常不满足于肤浅刻板的结论,即使愿意结合自身知识和经历追求理解的个性化与深刻性,但又时常觉得难以下手。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思维的“生长点”,设计一个或多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活学生思维。
不管是文本的内容还是形式,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潜在的矛盾点。教师可利用这些矛盾点巧设话题,激活学生思维。方法有二:其一,教师通过钻研教材,从文本中挖掘出矛盾点,并围绕它展开对话;其二,充分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给学生提供一些根本对立的、矛盾的“成见”,由学生自己认识、判断、取舍,从而使他们由此生发新的“思想”。
一般说来,当文本内容涉及到人物的思想性格、情感品质、功过得失以及人物命运的评价时,因人性的复杂和环境的错综,我们常常很难轻易地给他们一个评判,这就给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很好地起到了推进对话的作用。如在教《项链》时,有很多前后矛盾或不合常理的地方,如“玛蒂尔德丢失项链为什么开始不想让佛来思节夫人知道丢项链的事,而最后又告诉真相呢?”“在借项链时佛来思节夫人不说是假的,还项链时也不说是假的,而在结尾时,为什么又说出了真相呢?”“做丈夫的,妻子在那里疯舞,自己怎么就安然睡着了呢?”等等。其实在此设计一个写作方法的话题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那就是“为表现人物形象或突出主旨,从内容和形式上谈谈本文的写作特点”。
2.就文本的关键点设置话题
文本的关键点常常体现为特定课文所独有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话题的设置应重视对文本内容轻与重、主与次的分辨。教师只有抓住那些能对理解文本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作用的关键点,并结合自己对课文的深入钻研设计出独到的话题,才能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最终很好地理解文本。
为了避免一问一答蜻蜒点水式的简单对话,使对话具备一种逐步深入的过程性,教师在以理解文本的关键点进行话题的设置时,还要尽可能地创设若干具有较强综合性的上位问题,以较高的起点和悬念激励学生思维,作为对话的切入点。上位问题必须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并能涵盖其他问题所组成的下位问题系统。学生要顺利解决上位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其属下的下位问题,而下位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钻研教学内容、与文本积极对话的过程——这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触发点,也是对话的触发点。如在教《祝福》时,我设计了一个话题“鲁镇人怎样自评、他评祥林嫂之死”,结果众说纷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于文本的“无字处”设置话题
国画艺术中有一种“计白当黑”的审美表现手法,它能使艺术品虚实相映、形神兼备,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成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样,重视空白也是众多文本的共同特征,文本所设的空白通常被称为“无字处”。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在文本“无字处”设置话题,这有利于阅读的进一步深化,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设置时教师可让学生在自圆其说的前提下,调动自身生活体验或文本积累,然后结合各种背景对文本“无字处”进行补充和丰富,对人物的命运进行大胆推断和猜测,以求通过文本表层把握作品的深层内蕴。如在教《项链》时,最后,当佛来思节夫人说出假项链的真相时,真是出人意料,故事在此戛然而止,在高潮中结束,给读者留下一片很大的想象空间,余味无穷,此时老师可设计这样一个话题:想象玛蒂尔德的神态,说出玛蒂尔德的想法。结果学生的兴趣又来了,有说“这么多年的努力与付出难道就这样一笔勾销,毫无价值了?”也有人说“她自鸣得意的笑影刚刚还凝聚在脸上,转眼间就被这晴空霹雳震得杳无踪迹,剧烈的冲击波打得她大脑几近麻木了,为什么命令如此捉弄我,让我白受这十年罪呀!要是早知真相,说不定我早就成了阔太太了。”设想合情合理!
面对好的话题,尽管学生都乐意各抒己见,课堂上生生互动,新见迭出。但要注意的是,话题必须紧扣教材,学生的讨论发言也应尽量扣住课本中的原句,虽可作适当的发挥,但切忌天马行空,否则,就会脱离初衷,也可能会偏离了正常的轨道。
总之,“话题”教学就好像一把“双刃剑”,“话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话题”教学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引出一个内涵丰富而又紧扣教学内容的话题,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提问的环境,然后筛选出合适的问题来开展新课标下的“话题”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