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的后面

2017-04-07吴越春秋

珠海 2017年4期
关键词:建文帝功臣历史

历史的后面

都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知古而鉴今,垂教训见得失,警醒今人,昭示未来。但这面镜子,到底能让我们看到什么?后人又是否真的能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避免重蹈历史覆辙?

历史的悲剧不断地在重演,历史也因此惊人地相似。相似度最高的,莫过于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的诛杀功臣与分封子弟。在中国历史上,这两人都是以一介平民夺得天下的“布衣皇帝”,出身卑微低贱,刘家尚有薄田自耕为食,朱家却是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父母双亡竟无棺而葬,贫寒至极,令人唏嘘。因而骨子里的小农意识即个人占有意识极浓极强,好不容易打下江山做了皇帝,天下为朕一人,他人便不得染指和觊觎,否则便是忤逆,十恶不赦。建国之初,为酬谢一帮提着脑袋拼了性命千难万险九死一生跟着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心里虽极不情愿,表面上也得装作客气,论功行赏,封王分地,毕竟这些人多半都是武将,手上还握着重兵,心里也许还有些别的想法(当然,这多半属于君王自己的猜忌)。然而一旦坐稳了天下,大权在握一言九鼎,便开始逐个诛杀功臣以除心头之大患,手法略有不同,罪名却只有一个:“谋反”。其原因也很简单,如前所述,功臣们大多是武将,手握重兵且有指挥权、号召力和领兵经验,居功自傲,拥兵自重,无论是动机还是条件都十分具备并且充足,谋反的根据足以令人信服,而且此罪罪大恶极,必死无疑。于是乎,汉初,燕王卢绾、臧荼、韩王信、楚王韩信以及黥(英)布等等,皆以谋反之罪被构陷,或杀或叛逃,一时间,功臣们“万花纷谢”,凋零几尽。明初,胡惟庸案、蓝玉案动辄诛连数万人,一时间,人人自危,唯恐不保,开国功臣牵连殆尽,所剩无几。与诛杀功臣同时,刘、朱的分封子弟也如出一辙,他们近乎偏执地相信,只有封国都姓了刘、朱,这天下才能基业永固传至万世。然而让他们始料未及的是,就在他们死后不久,汉景帝时期就爆发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明建文帝时期也爆发了燕王朱棣的“靖难之役”,二者虽相差了一千五百多年,但打出的旗号竟是惊人的一致:“清君侧”。不同的只是结果,前者被平定,失败了,而后者却得逞了,成功了:朱棣篡位,是为成祖,建文帝从此不知所踪。高祖也好,太祖也好,人非圣贤,后事孰料?他们难道不知道,天下皇位只有一个,谁都想要。为了得到它,从古到今,有多少父子相斫,兄弟相残,何况叔侄、族兄乎?汉以后,唐有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宋有赵匡胤兄弟“斧声烛影”,史不绝书,皆如此耳!

于是,鲁迅先生借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之口,道出了自己对历史的真实看法——“吃人”。也有人说,一部二十四史,就是一部“相斫史”,换句话说,就是一部“杀人史”,与鲁迅的结论相去不远。的确,读历史,常常让人越读心情越沉重、越痛苦、越悲凉。战争、瘟疫、饥荒、天灾、人祸等等,生命如草芥,被屠戳、遭荼毒,尸横千里,白骨蔽野。仅秦伐赵长平一战,秦将白起便坑杀降卒四十万人!如此惨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旷世屠杀,在《史记》中只留下这么轻描淡写的一笔。而宫廷中、朝廷上君臣之间、君王父子兄弟之间、外戚与宦官与朝臣之间、皇后与嫔妃之间那些尔虞我诈、你死我活、明争暗斗、阴谋诡计、血雨腥风,让人看了之后更是不寒而栗,冷汗覆面。

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光明还是黑暗,正义还是邪恶,或许二者兼而有之。但我们依然抬起头来,面向未来,坚信邪不压正,光明终究将战胜黑暗。

吴越春秋

吴越春秋,文化学者。近年来一直潜心研究历史和文化,写下了近百万字的散文、随笔和诗歌作品。本文是他的系列随笔《历史九问》其中一篇。

猜你喜欢

建文帝功臣历史
朱棣“魂牵”建文帝
灭害功臣
“扶贫就要扶出个名堂” “扶贫功臣”史军辉的故事
泥土中的功臣
建文帝:猪队友不可信
逼近史实:建文帝贵州避难行踪推测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