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2017-04-07曾艳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曾艳

摘要: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培养的是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因此,其课程体系构建应遵循“厚基础、重实用、高素质”“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原则”以及“以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中心”原则,基于这些原则,从基础教育、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和实践教育几个模块搭建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框架。

关键词:一般本科院校 国际贸易专业 课程体系

一、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不同层次的高校,办学定位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也不同,因此,研究国际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开始。

综合型的重点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主要培养高级涉外人才,该类人才大多向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大型外贸企业输送,或者鼓励学生继续深造以培养成为高层次的理论型研究人才。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应定位于复合型、应用型人才,要求了解国际市场,熟悉国际惯例,至少掌握一门外语,具有综合知识结构和一定的涉外经济管理能力,通晓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以适应中小型外贸企业的需求。

因此,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应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素质教育的基础上,更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和技术性。

二、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厚基础、重实用、高素质原则

一般本科院校不同于综合型的重点本科院校,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它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重实用。一般本科院校也不同于高职高专,高职高专虽然培养的也是应用型人才,但它的应用型人才更趋于单一性,比较适合某种具体的操作岗位,综合知识结构有所欠缺。因此,一般本科院校在课程体系构建上相比高职高专而言要厚基础。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因此,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应体现素质教育的培养。

2.市场需求、就业导向原则

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显得供过于求,前景堪忧。究其原因,是因为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于对国际贸易发展前景的良好预期,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上马国际贸易专业,招生规模逐年增加,高校招生工作中国际贸易专业出现火爆场面,大规模的扩招引发的是大规模的就业大军,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而由于赶鸭子上架,不少高校培养出来的国际贸易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不多,用人单位往往难以招到合适的外贸人才,部分外贸企业在与外商交往、谈判时,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部分外贸企业的产品出口靠代理商。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过剩实际上只是相对过剩,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招聘难的“两难”现象,拷问的是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构建是否贴近市场需求。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时应以市场需求、就业导向为原则,也就是说人才培养首先要考虑就业市场的需求,以此为动力,课程构建应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把现代国际贸易的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到课程中去,从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来培养满足就业单位需要的人才。

3.以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中心原则

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在课程体系构建时要对岗位和职业进行系统分析,把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融入到课程中去,让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与职业岗位和工作情景相融合。

首先,国际贸易专业学生首先应具备语言(外语)能力。不懂外语就无法走出国门与外国人沟通,更谈不上从事外贸工作。所以,许多高等院校采用专业学习和外语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课程体系中设置更多的专业外语课程,如国际贸易英语、国际贸易听力、国际贸易口语等。其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还应具备沟通交流能力。外贸行业常常涉及谈判、协调,需要相当程度的沟通谈判能力和技巧,这也是一些高等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开设商务谈判、商务礼仪课程的原因。再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还应具备实际动手能力,能在外贸企业处理往来函电,制作、审核单证,这也是应用型人才的一个突出特点。

三、一般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框架

1.基础教育模块

作为应用型外贸人才,英语沟通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分析统计能力、公共交流能力、独立处理突發事件的能力等是其基础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英语、数学、计算机、公共关系学等公共基础课程来实现。应用型外贸人才还要求熟悉国际贸易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国际商法、国际市场行情等学科基础课可以满足这方面需求。由于一般本科院校的毕业生大多去向中小企业,而中小外贸企业更多要求员工是一个多面手,对企业的生产、市场、物流、金融等方面有一定的了解,能够适应各个岗位的要求。而且部分学生未必从事外贸行业,而是从事与经济相关的工作,因此国际贸易专业学生还应具备基本的经济学素养,能分析解决经济贸易领域的新形势、新问题,善于开拓新市场,具备经济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财务分析管理能力和金融分析运作能力等。

2.专业教育模块

专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并强调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拓展,体现“重实用”的原则,为准备从事外贸行业的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基础。应用型外贸人才的专业能力包括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外贸谈判订约能力、外贸函电拟办能力、运输与保险办理能力、外贸单证操作能力、通关实务操作能力、报检实务操作能力、国际结算能力等,因此,专业课程体系应设置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函电、国际贸易运输与保险、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货代、国际结算等课程,以着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

3.素质教育模块

作为复合型人才,国际贸易包括其他专业学生都应具备综合素质,这也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来培养。如通过思想品德修养、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课程培养思想政治素质,通过大学生心理学、哲学等课程培养心理素质,通过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艺术魅力,通过文学、历史学、社会学等课程培养人文科学素质,通过科学知识概论、材料科学、生物科学等课程培养自然科学素质,通过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

4.实践教育模块

实践教育与其他模块的区别在于其他模块是理论课,而该模块是实验、实习课,着重实操能力的培训,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校内实践主要利用外贸软件模拟国际贸易的情境,通过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单证实务、报关实务、报检实务、国际结算、商务函电、外贸跟单等实践课程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这种实践课最好能持续一学期,在计算机室授课,因为现在的外贸实操软件已经比较成熟,集教学与实习于一体,借助软件老师可以一边授课,学生一边实操,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校外实践可以采取派遣学生去外贸企业实习,或者邀请外贸企业、银行、海关等实务届的优秀人士来校举办讲座等形式,学校应多走出去与外贸企业合作,为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创造良好条件。

参考文献:

[1]胡鹏,项桂娥.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以池州学院为例.中国科技视界,2016,(04):70-71.

[2]魏兴民.地方院校培养国际贸易应用型本科人才课程体系的思考.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12):26-29.

猜你喜欢

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技校国际贸易专业SWOT分析
谈跨境电商背景下中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改革
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独立学院国际贸易专业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实训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英国大学课程体系特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