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

2017-04-07王明慧

东方教育 2016年23期
关键词:品格逻辑传承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在马克思主义的起源、发展中逐步形成的,这种理论品格演变、传承、发展至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由基础层面的品格、传承层面的品格、实践层面的品格三个部分组成。其传承路径主要有两个,一是在理论层面,二是在实践层面,前者是内在逻辑,后者是外在逻辑。

关键词:品格;实践;传承;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党的指导思想,是指导我党在民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实行改革开放的不同发展阶段,实施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源泉,同时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指南,在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升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过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有多方面的因素,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其自身的理论品格,即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神品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是在其萌芽、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这种品格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结构分析

从整体上分析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能够发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可以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价值性和科学性相结合;二是原则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三是普遍性和具体性相结合。

(一)价值性与科学性相结合——根基层面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观,也就是它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为人民服务。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初,就是为人民服务,而不是为资产阶级服务,这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看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这种与生俱来的局限性是不可克服的、致命的,这将导致资产阶级的灭亡,“资本的垄断成了与这种垄断一起并在这种垄断之下繁盛起来的生产方式的桎梏。生产资料的集中和劳动的社会化,达到了同它们的资本主义外壳不能相容的地步。这个外壳就要炸毁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1]同时他们认为,“相反,无产阶级一下子就决不含糊地、尖锐地、毫不留情地、威风凛凛地大声宣布,它反对私有制社会”。[2]这样无产阶级就成为打破旧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力军。正是在这种认知下,他们要为无产阶级这个代表了未来的阶级提供一种科学理论,“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3]纵观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整体,这种价值观贯穿了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渗透于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科学,邓小平说,“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4]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哲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发展的完善形态;从经济学层面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的运行规律,马克思成功预言了1825的英国经济危机,这种准确的预判,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最好的现实体现。

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性和科学性相结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品格,这是马克思主义根基层面的理论品格。只有以这种品格为基础,马克思主义才可能实现自身的萌芽、发展和不断壮大,并在十九世纪的各种思潮中脱颖而出,成为指导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理论武器和行动指南,并在其指导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其它理论品格。

(二)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结合——传播发展层面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不是各种理论堆积的混沌之物,按照列宁的理解,为了有助于全面、科学的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論体系,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划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如此,马克思主义就具有了某些必须遵循的科学原则,例如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一理论原则要求把资本主义社会看成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阶段,而不能看作是人类社会的永恒状态。正是由于这样的科学原则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理论组成部分,才使得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了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继承者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也不断根据变化了的历史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和发展,例如列宁把马克思的“多国胜利论”发展到“一国胜利论”,并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的创新性理论;毛泽东、邓小平等马克思主义者更是立足于中国国情,着眼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需要,探索出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在马克思主义自身理论体系的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后来者,都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当作必须坚持的理论原则,同时不断考察发展变化了的社会历史条件,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到新的高度,在此过程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理论品格。

(三)普遍性与具体性相结合——实践层面的品格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对世界和人类社会认知和改造的理论,它具有适用于整个世界和全人类社会的科学性,正是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具有普遍性,即它不仅仅适用于某一个地方、民族、国家,或者某一个历史阶段,而是适用于不同的地方、民族、国家或者其它的历史阶段。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这种普遍性,并不是指必须要在所有历史条件下都无条件地遵循同一种模式去改造世界,而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做为世界观和方法论贯彻到解决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去,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和每个历史阶段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取得实践的成功,否则就成了无可救药的“本本主义”。

众多马克思主义理论者,尤其是其中的各国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领袖,都能够很好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和本国历史的具体性结合起来,取得一个又一个实践层面的成就。也正是在这种长期的历史实践过程中,赋予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普遍性和具体性相结合的优秀品格。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虽然是不可用感官去触觉的精神性存在,但其也不是凭空产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来源,可以从精神和实践两个维度去考察。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者为人民服务和追求真理——精神来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候,秉持着为无产阶级追求真理的精神。这种精神追求在付诸实践探索的时候,呈现出来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和追求真理相结合的精神品格。无论是马克思还是恩格斯,他们本身都不是穷苦家庭出身,马克思出身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恩格斯出身于一个工厂主家庭。按照当时德国普通人的思想,他们完全可以继承上一辈的财富和职业,然后获得轻松、富足的人生。但是他们却没有选择个人的幸福,而是要从事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在之后的人生中,他确实做到了为全人类而奋斗。他和恩格斯深入工厂了解工人的实际生活状态,同时他们在理论上深入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不足,发现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并且开展了对哲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的研究,最终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他们还积极参与到工人运动的组织建设中去,为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马克思恩格斯这种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可贵精神来源。

(二)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实践来源

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另外一个重要来源,就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当十九、二十世纪各国成立工人阶级政治组织——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时候,马克思主义获得了自己的“物质外壳”。工人阶级政党开始把马克思主义应用于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当中,在实践中检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这个历史实践过程中,有的马克思主义者能够灵活的、正确的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革命和建设活动,有的马克思主义者则机械的、错误的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和建设活动。这两种不同的对待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和方法产生了不同的效果,能够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和原则性同本国具体实际有机结合起来的,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只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为“神圣”的教义进行机械执行的,往往都以失败而告终。

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和马克思主义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内涵和精神主旨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民族特色和历史特点相结合,不但践行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统一,同时也创新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品格传承的双重逻辑支撑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既存在和体现于其理论体系之中,又存在和体现于其发展的过程当中。当这种品格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整体的时候,就为其自身的传承创造了内在的支撑力——理论的逻辑,而当这种品格付诸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当中的时候,就为其自身的传承创造了外在的支撑力——实践的逻辑,二者共同维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传承。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传承的内在逻辑支撑——理论体系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整体,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就是这个整体所具备的属性,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属性,是这个整体所呈现出来的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是维持其品格存在的维持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传承的内在逻辑支撑。

具体而言,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而要达到为人民服务的目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就是要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现象和本质,认识客观世界的因果联系,认识客观世界的发展过程、规律等等,如此就实现了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认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价值性和科学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不斷发展的理论,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的原则,而其原则之一就是要不断的“发展”自己,这就意味着创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也不断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方法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要不断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品格就是一种不断追求创新的品格,而在追求创新的过程中,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这就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原则性和创新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意味着其原则和内涵具有普遍适用性,这种理论是从不同的具体理论、现象、事物中抽象出来的。而当把这种“普遍”应用于“具体”的历史情况当中的时候,就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普遍性和具体性的统一。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理论做为一个整体,其理论体系自身有着维持其理论品格存在的内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传承的外在逻辑支撑——实践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在创立之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先是从德国传播到西欧其他国家,然后传到俄国(东欧),再传播到日本,最后由俄罗斯传入我国。如果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并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当今的发展为终点,那么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过程经历了大概半个世纪的时间。这期间各国马克思主义者不仅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承和发展,其自身也早已从各种工人运动理论思潮中脱颖而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指导工人阶级运动实践的唯一科学理论;而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实践,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的传承提供了强大动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格传承的外在逻辑支撑。

历史上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往往都是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社会历史条件结合起来,肤浅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地执行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不能够真正领悟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唯有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又要结合具体实际进行创新,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长久发展和永葆活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99.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0.

[3]列宁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11.

[4]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9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3bks022)。

[作者简介] 王明慧(1992—),女,山东费县人,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品格逻辑传承
逻辑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我们还能有逻辑地聊天吗
女生买买买时的神逻辑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冬季暖男必备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