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天津河文化及其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017-04-07刘延强

大观 2017年2期
关键词:城市发展天津

摘要:河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位于京畿门户,九河下梢的天津,优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城市的开放性,其河文化的色彩也更为浓重。本文将以历史上三个重要的时期:元代、明朝及近代为时间窗,洞悉天津河文化的形成,并从中分析出天津河文化海纳百川的特点,以及其给城市发展带来的建筑、曲艺、金融和城市布局等方面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天津;河文化;城市发展

一、天津河文化的形成与特点

天津平原位于华北平原的东北部,东临渤海湾,往西通过冀中平原与太行山脉相连,往北和燕山山前平原接壤,东南面越过鲁西北平原是泰山山脉,整个地势像一只不规则的簸箕口。基于这种地势,发源于太行山区和燕山地区的河流,都汇集天津,流往渤海,这即是著名的海河水系。

在长达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海河水系历经东汉献帝改道,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唐代开渠的分分合合,最终奠定了各河汇集天津三岔河口,形成海河干流,东流入海的格局。

(一)天津河文化的形成

“天津”的得名,与河流有着密切的关系。据《金史·河渠志》记载:“泰和六年十二月,通济河创设巡河官一员,与天津河同为一司,通管漕河南岸,上名天津河巡河官隶都水监。”吴延华所作《天津县志》后序写道:“盖天津河之名,仅见于《金史》,赵宋以前未之闻也”。据旧《静海县志》记载:“界河,谓天津河,以宋、辽分界得名。”由此可见,历史上存在一条叫“天津”的河,而这条河极有可能就是直沽的界河。也有另一种说法是,“天津”虽说是河,但并非是实际存在的自然河流,而是一条寄寓着人们美好愿望的浩渺宇宙空间的河。在大诗人屈原的《离骚》中有过这样的诗句:“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屈原这里所说的“天津”,是指银河。这一点唐朝房玄龄在《天文志》中有明确的记述:“天津九星,横河中,一曰天汉,一曰天江……”这段记述确切说明了“天津”是浩瀚的银河星群中的九星。这么一来,就不难理解为何朱棣赐名时想到“天津”这个词了,无论是关于天河的描述还是天津河的记载,想必他都有所耳闻。由此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无论“天津”一词源于哪一种说法,都与河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天津河文化的形成,也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1.元代的漕运交流

直沽原为海河之名,因此有时直沽又泛指海河两岸更大的范围。元王喜《治河图略》中,有地图六幅,其中在《宋河之图》、《今河之图》和《治河之图》上,天津市区的标明是大直沽。明代胡文璧在《旧志序》中说:“元始立海运万户府于今城八里”,这个万户府就设在大直沽。明末清初的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于清顺治十六年开始,历时三十年撰成的《方舆纪要》中记载:“大直沽在县东南十里。小直沽受群川之流,大直沽又在其东南,地势平衍,群流涨溢,茫无涯,故有大直沽之名。”

由于漕运的发展,天津最早的两个居民便是在大直沽和三岔口首先发展起来的。据《天津卫志》记载:“元流四海,东南贡赋集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达燕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关,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长芦盐法志》记载:“天后宫在天津东门外小直沽。元泰定三年八月,作天妃宫于海津镇即此,历前明屡加修葺。”

这说明自元初至元十九年开海漕,南方的漕粮从江南的刘家港启程,经海上至大直沽进入海河,以海河东岸的大直沽为终点,再由北运河转入大都,南来北往的官员、客商和船工多聚集于此。“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的诗句,真切的反映了当时繁盛的景象。这一带还开辟了大块的盐田,延三岔河口海河东岸向南延伸的狭长地带,是专门储盐的地方。因为这里的地理位置日趋重要,元政府便在此设立接运厅和临清运粮万户府,成为海河运转枢纽。

為满足漕运船工祭祀的需要元政府又先后建立了两座天妃宫,分别位于大直沽和三岔河口。其中,大直沽的天妃宫被称为东庙,建立时间约在元初至元十九年后的十几年间,始称天妃祠,泰定时毁于火,后又重建,天历二年加赐庙额“灵慈宫”。另一座建立在小直沽的天妃宫被称为西庙。明代无名氏《直沽槕歌》中说:“天妃庙对直沽开,津鼓连船柳下催。”两座天妃宫的先后建立,更加促进了该地区漕运和商业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兴盛,也正是因此,大直沽在元代便成为了经济、政治、军事、宗教文化中心,而河文化也随之开始发展起来。

2.明朝的军事发展

明代在天津建城设卫,绝非是天子为纪念胜利一时兴起,这与天津位于九河下稍海河水系的地理位置是分不开的。其目的有二:一是从军事考虑,天津可以戍守京都。天津这个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这里既是海防前线,又是京畿门户,历史上其在宋辽对峙时还是边防要地。朱棣自然清楚这一点,在这里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建设对于他能稳坐京都是十分必要的。其在天津设有三卫,采取了“局部封闭,总体开放”的规划原则,避开了沿河的商业区,大多建设与城内,这也为天津城日后的“总体开放”奠定了基础。二是从经济考虑,这里可以运输漕粮。明成祖朱棣将首都由南京转到北京之后,京都得漕粮仍然靠江南供给,北京大都出现了所有军需民食“无不仰给于江南”的局面。三岔河口的漕运在这个时候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天津的漕运转输功能显得更为重要和突出,逐渐成为运河北端最理想和最重要的漕粮运输、仓储城市。

天津由此成为了漕粮北运的重要终点集散储存码头,也是运军将附载货物脱手发卖的终点站,从而在这里形成南北货物交流的理想集散地,吸引“南北舟车,并集于天津”,各地商贾“鱼贯而入,殆无虚日”。当时的三岔河口每年都有庞大的漕船队伍到达,粮船一到,从南方带来的瓷器、布匹等物品布满了街道。大量土产物品源源不断地涌入,充实了天津货源。1487年起,每年经天津转输的漕粮都在400万石上下。芦盐也由天津卫源源运往中原地区。大运河的通航,使商品物资、贸易行旅也有了迅速发展。《天津卫志》说:“城西北沿河一带,旧有杂粮店,商贾贩粮百万,资运京、通。”明廷又应允漕船夹带二成货物,使得“南艘鳞集,商有兴贩之便。”一时之间,“百货倍往时”,沿南运河一带市声鼎沸。人影如云;成为当时天津市区繁华的中心。天津在这一时期的商业大跨步发展,得意于明朝的军事需求,河文化也因此倍显发达。

3.近代开埠带来国际交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八艘军舰驶抵大沽口,向清王朝递交了所谓的抗议书,导致了林则徐被免职,禁鸦片运动也因此失败。1858年至1860年英法联军三次攻打大沽口,两次占领大沽炮台,最终占领天津,并攻陷北京。1860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条约中规定“开天津为商埠”,从此,天津被迫走上世界舞台。在天津开埠的当年,就有英、法、美三国在海河右岸开辟了租界,接着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以及比利时先后再海河两岸开辟租界。至此,在天津出现了九国租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各国在开租界的同时,在海河沿岸都修筑了条件良好的停泊码头,这为租界地发展成为天津港口的航运中心创造了条件。

九个租界在天津存在了几十年无疑是城市历史上的一段屈辱史,然而凡事都有两点论,都有其向上的一面,也正是由于西方列强的侵入,才使得天津从此真正的向世界开放,他们为天津带来的发展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便是港口经济得到了极度的提升。开埠之前的天津,虽然漕运相当发达,但仅仅是区域性的经济中心,由于开埠,天津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一部分,特别是港口贸易的发展,被西方认为是天津城市“潜在的力量”“来日的发展自不待言”。到20世纪30年代初,天津港的进出口总额已占到华北地区的60%,天津也由此一跃成为中国北方最大的进出口贸易港和经济中心。另外,天津的完全开放使得西方先进的理念得以通过天津,传到中国,无论是工业、农业、科学、技术还是思想、教育、文化、艺术,都给天津注入了国际性的色彩,从而使天津具备了国际化先进理念,站到了世界先进城市的队列中,也使得天津河文化的发展更为迅速。

(二)天津河文化的特点

天津文化不同于建立在自然基础之上的古老城邑,这里的居民来自五湖四海,五方杂处,风俗不甚统一。但是这似乎也正符合了九河汇于天津的自然环境,天津文化是由四面八方带来的,是由河文化带来的,其具有多源性的特点。

1.漕运船民带来平民文化

天津的河文化最早发展于漕运,这吸引了众多周边地区的人们来天津聚居,过着漕运渔猎的生活。而这些人们多为做最底下苦活的贫民,他们没有文化,缺乏素养,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平民文化逐步融入到天津河文化中,成为了其基层组成部分。

2.靠近京畿要地具备贵族文化

天津地处京畿要地,距离京城很近。天津发达的漕运带来的众多稀有物品深深的吸引着京城的贵族,他们的到来也使得天津的河文化具备了贵族色彩。

3.设卫戍京形成军事文化

明朝在津设卫之后,天津便不是单纯是京都的物质经济中心,同时也成为了其军事上的重要壁垒。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这里重要的军事地位影响了天津人的性格,他们顽强、勇猛,不惧困难,军事文化也成为了天津河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4.来自商人的商业文化

漕运的发达自然吸引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商人的瞩目,他们先后移民天津,给这里注入了商业色彩,商业文化在这里也发达起来。

二、天津河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④。这句话对于城市而言,就是“有河则名”。世界上的许多著名城市,都是依靠河流成名的:伦敦有泰晤士河,巴黎有塞纳河,纽约有哈德逊河;即便是没有河流的城市,也大多因水而闻名于世,杭州闻名于西湖,日内瓦闻名于日内瓦湖,尼斯闻名于尼斯湖等。对于位于海河水系下游优越地势的天津来说,河流对于城市发展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河文化对建筑的影响

天津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一定是东西方文化交融极突出的城市,河文化的发展吸引了国际的关注,在这里造就了中西兼容、古今并蓄的独特城市风貌。

“北京四合院,天津小洋楼”,天津中心市区的五大道小洋楼建筑群被誉为难得的建筑艺术宝库。在总建筑面积近130万平方米的地段上,建有欧洲别墅式近代住宅近300处,近代历史名人旧居百余所。海河两岸保存了大量明清风格的建筑,原英、法、意、德、奥、俄等国租界留下了上千座大小洋楼,天津因此也有“万国建筑博物馆”之称。

(二)河文化对曲艺的影响

由于河文化的巨大吸引力,历史上天津城市建设是以外乡人口陆续迁入而随之组建壮大扩展的。这些外乡人士将各自家乡的娱乐形式带到了天津,促成多种声腔曲种在天津地界的既激烈竞争,又相互借鉴吸收和多元化繁衍,这是造成天津地界曲艺活动日益繁荣的契机,也是培养和造就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民间曲艺艺人的有效保证。当时出现了小黑姑娘、林红玉、小映霞、小岚云、小彩舞、孙书筠等一大批说唱艺人,活跃在舞台上,其中以刘(宝全)、白(凤鸣)、张(晓轩)京韵大鼓三大流派最为著名,可谓享誉全国。

在众多的曲艺中,相声无疑是最受天津人欢迎的曲艺形式之一。伴随着天津漕运以及后来海运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劳动人民汇集到河流两岸,这些人们整日辛苦劳作,听相声几乎是他们唯一的放松身心的方式。正因为如此,本源于北京的相声却在天津兴盛起来,不得不说,是河文化使得相声兴盛起来,使得曲艺在天津发展起来的。

(三)河文化对城市金融业的影响

天津作为漕运往来以及国际贸易交流的重要集散地,每日都有大量的金融资金流入流出,这促进了天津金融业的发展,并且使得这里成为了当时重要的金融中心。直到今日,金融街依旧在行使其功能,只是曾经众多的外商银行已被如今的国有银行所取代。但是当你站在解放北路与滨江道路口向南望去,依然能感受到路两侧那当年的外商银行大楼毗连不断的恢弘气势,仿佛凝固的历史,向人们展示着天津在20世纪初叶作为北方金融中心的辉煌。

(四)河文化对城市布局的影响

天津被迫开埠后,各国租界的发展使得天津的城市中心发生转移。老天津卫的城市繁华区主要是在老城里以及三岔河口周围;开埠后,由于各国租借沿河而建,城市的重心也随之南移并且不断沿河的向南延伸。天津逐渐成为了沿河自然发展的港口城市,城市轮廓夹河而立,主要通道往往与海河平行或垂直。整个城市由河分为了东西两部分,依靠桥梁港口隔河连结,看上去像一个扭曲的“非”字,这也奠定了天津城市中心日后的发展格局。

位于九河下梢、海河之滨的天津,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的城市,无论是历史上作为南北往来漕运中枢的时期,还是近代为西方列强炸开城门的屈辱史阶段,天津一直承担着南北文化交流、东西文化碰撞的重要职责。而这正是河流赋予城市的特有魅力,近代天津的迅速崛起,离不开这条河流;未来天津的腾飞,更是需要它来做翅膀。

【注释】

①转引自《追寻大直沽》

②出自《天津府志》

③出自《明史·食货志》

④出自唐代刘禹锡《陋室铭》

【参考文献】

[1]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天津分会筹备组编.天津民风[M].北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所,1982.

[2]郭长久.追寻大直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3]李载道.天津市河北区历史遗迹[M].天津:新蕾出版社,1991.

[4]罗澍伟.浅析海河与天津历史文化关系[J].理论与现代化,2006(06).

[5]贾常华.海河流津沽[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6]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海河带风物[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7]张俊滨.红桥史实集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1994.

[8]郭蕴静.天津古代城市发展史[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9.

[9]万新平,刘海岩.城市史研究[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10]罗澍伟.近代天津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1]天津市地方志編修委员会.天津通志·附志·租界[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作者简介:刘延强(1984.07-)男,籍贯:天津,学历:本科,毕业院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义和团纪念馆馆员,现有职称:中级,研究方向:文博。

猜你喜欢

城市发展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天津之眼》
试论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城市发展
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与中国城市发展
浅谈机场净空管理与城市发展
城市规划的影响因素探究
城市规划如何适应城市发展的思考
天津宝成博物苑
初次在外过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