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情结
2017-04-07李纯瑶
李纯瑶
摘要:来自凤凰古城的“逃学大王”,在成年之后,他的名字与中国几位极为出名的文人并列在文学界,最终成为文坛大师。他的作品多带厚重的本土气息和浓郁的湘楚文化色彩,字句间都散发着对湘西地区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的热爱和对家乡故土的无限思念。
关键词:沈从文 文学赏析 语言风格 乡情
一、前言
研究沈从文文学作品多年的学者张新颖如是说:“沈从文把自己看作河中的一枚普通石子。他的生命也是一条河。那些在别的作家笔下要经受现代考验和质问的普通人,到了他眼中变成了生活自在的、自身有着人性纯朴品质的人,所以他会在在船夫身上、在最下等的士兵身上看到庄严、诚恳、努力的东西,对他们的尊重和学习,不管是他从事文学,还是后来进行杂文物研究,都是如此。”沈从文在其作品中留下的不仅是来来往往的人物,还有不着迹、却无处不在的丝丝情愫。
二、沈从文的从文之路
起源:沈从文出生于1902年的湘西凤凰,六岁的时候开始读书,但當时的老师教学方式很呆板,也很严格,沈从文受不了这种管束,心里经常想着如何跑出去玩,聪明的他通过一次次地尝试,学会了各种各样不会被老师和父亲发现的逃学办法。但是时间久了,逃学的事情还是让父亲发现了,于是将沈从文送到了另外一间学堂。这是一间管束更加严厉的学堂,老师还会打人,但沈从文反而更加喜欢这间学堂,因为表哥也在这里读书,因为表哥很擅长逃学。从此,沈从文比之前逃得次数更频繁了。也正是这样的逃课生活,让沈从文拥有了静坐在学堂学生们所学不到、也看不到的“外面”,模仿不到、也感受不了的看待事物的眼界。
辗转:毕业后,沈从文想进入军事学校,他的家人认为军事训练正好能够管束沈从文,也就同意了。就这样,沈从文在他十五岁的那一年如愿进入了军事学校,在这不久后,就随军校军队奔赴沅陵地区。三年后,这支军队解散,沈从文就此又回到了家乡。这个时候的沈从文已经是成年人,却无法自食其力,所以只好去了舅父工作的警察局当了一名办事员。在这期间,姨夫熊捷三指引沈从文开始读诗书和写小楷。这里还有另外一层背景关系,就是熊捷三的哥哥是当时民国政府的总理。借着这一层关系,沈从文获得了出入“现代相府”的机会,“相府”内收藏了大量的西方文艺著作,让沈从文此期间浸淫于书海中,收获了不少小说创作的灵感。
转折:1922年,一位印刷工向沈从文推荐了几本新文化期刊,从此点燃了沈从文的求学热情。1923年,沈从文报考了北京大学国文班,但面试失败。想要投稿却也没有人要,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他向北京大学教师郁达夫写了一封求助信。没料到,郁达夫收信后真的来见他了,并将他推荐给了报社主编,让沈从文能够通过发表作品来赚取生活费。1925年,沈从文的文章引起了北京大学教授林宰平注意,将他推荐给了闻一多、徐志摩等文坛大师。1926年,沈从文的小说、散文等作品正式出版。直到1937年,担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的沈从文迎来了他教学生涯的辉煌时期。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是:沈从文并不擅长讲课,却精于聊天,很懂得启发学生将内心深处的情感直接、恰当地表达出来,很懂得引导学生体验生命的过程。
三、沈从文作品的语言风格
洒脱:通过沈从文的求学经历,与其此后的颠沛流离,可以清晰的厘清一个事实——沈从文的知识是通过自学和长时间的漂泊生活而慢慢积累的。他没有接受过正式规范的教育,所以文章中文人口气较少,用字也不太规范,常常会用比较啰嗦的句子来描写某一个实际生活场景。
风情:沈从文出生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是一个多种文化相交叉的地区,由此他学会了很多不同的生活语言,将这些具有风味的字词放在文章里就有了不同的风格,就更能吸引不同层面、不同水平的读者的兴趣。沈从文的语言风格既有乡土化的一面,也有现代化的一面。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结合运用让他的作品具有令人难忘的特色。特别是童年的农村生活,让他能够充分接触自然界的真实,让他写出来的文章能使读者心清眼明,轻松愉悦。
随性:不能说沈从文的语言就是完美的,他的某些字词的用法,严谨的说,并不规范。而且,有些词也并不适合那一个时代使用,但这些都不可以掩盖住他语言风格所取得的成功,也正因为他的随性而为,不拘泥于框架之中、教条之内,才让他的字里行间,更多了一份跳跃和一份活在当下。换言之,如果当初没有沈从文的逃学风波,没有沈从文的出走湘西,没有沈从文的勇闯北京城,那么,此后的沈从文,也就不可能修炼为拥有如此果敢的写作风格,懂得融入怀柔的细腻情愫。外来作用的影响,不仅没有掩盖沈从文的文化基因,还唤醒了他的文学创作潜能。
四、沈从文作品中的文化乡情
沈从文的家乡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西南部,因为邻近的山体形状像一只凤凰,所以得名,这是一个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地。那么,湘西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呢?正像沈从文的学生汪曾祺说过:“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当过领港员,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其实,沈从文只是在二十岁以前在这里生活,沅水是一条养育了无数湘西人的河流,而沈从文生活的凤凰古城只是一个偏僻的小城,这是一个苗民与汉民,山区与河谷,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有明显冲突的地方。历史上,汉人与苗人的冲突与斗争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这里更加血腥。
后至1934年,沈从文回湘西探亲,他将一路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都做了笔记,此后,这一份笔记成了他写给妻子的信。而经后期整理,编著成了耳熟能详的《湘行散记》。这本书的写作风格与情怀,与沈从文的其他感怀故乡的文章不同,揉入其中的,不仅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伤,还流露出了一份对湘西落后、贫穷的担忧和无奈。再后来,沈从文延续了这份伤感,写出了《湘西》《凤凰》,书中娓娓道出了造成家乡贫穷落后的各种原因。由此可以看出,沈从文在那时候,在每一时候,心里是都深深眷念着、牵挂着湘西的。
参考文献:
[1]姜黎黎.沈从文的乡野与都市[D].西北大学,2010.
[2]刘小敏.穿越故乡[D].东北师范大学,2007.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市寿光市现代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