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道德教育的本质
2017-04-07潘晓珍
潘晓珍
摘要:我国在建立自己模式的市场经济过程中,传统的道德教育已失去应有的光泽,道德教育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我们对道德教育及其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本文首先概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道德教育思想;其次,简述了道德及道德教育的含义,并由此引出所要论述的主题;接着,从实践性、生命教育、超越性三方面对道德教育的本质进行了详细论证,具体分析了各个方面对道德教育本质的影响;然后,就道德教育本质理论对德育的指导和落实进行了阐述;最后,对道德教育的发展也作了初步评述。
关键词:道德教育本质 实践性 生命教育
一、道德教育的本质
对于道德教育的本质,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利他”;有的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实践”;有的认为“道德教育本质是‘圣育”……结合学者观点和自身见解。由于对道德教育这一概念的模糊,使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更成为一个难解之谜。以下内容,我们将对“道德教育的本质”这一命题进行详细论述。
(一)教育的本质在于实践
“道德根本上是实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在目前社会转型期,由于个人的贪欲急剧膨胀,道德情感普遍淡漠,道德意志先天脆弱,道德行为知行分离,所以肯定或凸现道德的实践本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教育的本质在于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
道德教育贯穿于生命的全部过程。教育以生命活动为载体。道德教育的本质目的是为了人的生命实践和发展,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予道德教育实践以生气、以活力、以创造。道德教育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有效实施。就是说,道德教育活动是一部人与人之间以及自我的生命相互沟通、交互影响生命交响乐。
生命教育特征体现了道德教育的本质要求。生命教育形式多样、特点丰富,其具有主体性、道德性、体验性、和谐性和创造性的特点,而这都与道德教育密切相关。把生命教育的种种有利于道德生长的策略和方法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道德教育的视野将会更加广阔而绚丽。
(三)教育的本质在于超越
关于这个问题,当前教育学界有种观点从实践唯物主义出发,认为道德教育的本质是超越的。其观点为: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創造来达到与环境统一的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超越的,是人自身对其所处环境的超越。
二、道德教育本质理论对德育的指导和落实
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德育教育的本质,对道德教育的指导和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具体工作思路应体现在:
(一)加强学习、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意义与重要地位
德育的本质是灵魂的教育,它不仅塑造人规范的行为,还要培养其高尚的情操、美好的情感和健全的灵魂。因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德育就是质量”的理念,致力扭转德育工作与教育质量两张皮的现象。充分认识“成人与成功同等重要、成长与成绩同等重要”,努力转变“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现象。
(二)遵循规律,更新理念,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理念人本化。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促进人的道德品质发展。要改变传统德育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参与、不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的现象,组织德育活动充分考虑学生的品德养成规律,以注重学生自我教育为基础,真正把学生作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主体。
2.着眼育人实效,提升德育生活化水平。社会生活是道德生长的土壤。德育工作要有理想的目标,更要回到现实,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要切实转变观念,积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挖掘、放大德育因素,不断丰富德育途径。要立足于学生现有的生活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立足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着眼于“高处”,实施于“小处”,以连通生活、利于体验为原则,科学设计、有序推进各类主题教育活动,自觉将道德教育活动融入于学生的生活中,融入于学生之间的交往中,融入于学生与教师的交往中,融入于学生的社会交往中。
3.适应学生群体特点,科学确定德育目标层次。道德目标是有层次性的(理想层次、原则层次、规则层次)要尽可能降低德育重心,把德育的着眼点放大到绝大多数学生身上,加强基础道德教育。
4.有效结合群体的德育管理和个体的德育教育。在面对群体的德育管理方面要做到制度化和规范化,以制度管理规范人;在面对个体的德育教育方面要做到人性化和多元化,以人性化教育感化人。在两者关系的处理上是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人性化教育为重点,把两者做到有效的结合,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夯实基础,建设队伍,努力形成德育工作齐抓共管的新局面
教师是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者。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要积极探索全员、全面、全过程的“三全”德育工作机制,强化全员德育意识,加强全体教师教育能力的培养。大力推进学科渗透德育的研究、管理和评价,努力创建德育齐抓共管的局面。
要按照要求完善德育课程体系,开足开好德育课程,充分保证德育课程质量。结合课程教学,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活动的育人功能,把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培养、安全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环境教育、性健康教育、国防教育、廉政教育、远离毒品教育等内容寓于其中。
(四)加强研究,科学育人,努力提升德育工作水平
德育科研是探索和把握学校德育规律,增强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研为引领,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深入研究德育基本问题、常见问题、重难点和热点问题。华东师大陈玉琨教授说“为什么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不如人意?我想可能和我们对态度情感发展规律的认识、掌握不够有很大关系”。
关于道德教育本质的研究少有人涉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关于道德教育的研究还没有对它的本质产生统一的认识,我们要在积极继承、借鉴优秀的道德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努力回归道德教育本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走出当前道德教育效性低迷的困境。
参考文献:
[1]鲁洁.超越与创新[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鲁洁.教育的返本归真——德育之根基所在[J].华东师范大学报,2001,(04).
(作者单位:中共宁武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