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针下的高校“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

2017-04-07杨喆马静涛王威袁雨辰

中国校外教育(下旬) 2017年2期
关键词:资助育人十三五精准

杨喆+马静涛+王威+袁雨辰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学生总量增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在资助政策不断健全,力度不断加大,导向更加清晰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应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化”内涵,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系统、更有实效、更具特色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全面提升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水平。

关键词:精准 十三五 体系 资助育人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与学生总量增长,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量也随之增加,如何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实现成长成才,是高等学校资助育人工作面对的重要课题。我国2007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曾指出,建立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够上得起大学,是一件促进教育公平的有重要意义的大事。作为指导全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2010年审议通过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曾着重提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高校国家奖学金颁奖大会上也曾强调,“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保障每一个孩子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不会改变。”

“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进一步表明国家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公平接受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予以了高度重视,对高校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精准对接”提出了明确要求。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思想;2015年两会期间习总书记又着重强调“扶贫先扶智,绝不能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坚决阻止贫困代继传递”。这也使得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在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让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在新的发展阶段既能满足社会需求,又能符合社会期待。

一、高等学校大学生“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建设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特别是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平稳快速发展的时期,国家各相关部门、单位不断加深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理解和认识,出台并施行一系列相关政策及举措,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加大财政投入、经费合理分担、政策导向明确、多元混合资助、各方责任清晰”为整体思路,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为根本目标,进一步完善了以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为指导,各级资助部门相配合的全国学生资助工作体系。

“十二五”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建设性思想,并在多次讲话中强调做好学生资助工作对于“阻断贫困的代继传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2014年,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办、民政部、人力資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部委联合研究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的目标任务。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学生资助工作整体布局中,更是将“精准”理念一以贯之,为新阶段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系统化发展与完善确立了方向和目标。

目前,我国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全面铺开,进一步完善了原有的“奖、助、贷、补、勤、减、免、缓”及“绿色通道”等各项助困举措。在各项资助工作全面开花的同时,我们仍需看到当前时代背景要求下,我国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所存在的问题:首先,资助对象认定精准度有待提高,应进一步完善认定工作相关规程,避免粗放式认定和管理;其次,资助需求调研工作仍需进一步深入,避免资助帮扶工作主观化、盲目化;第三,需努力实现资助项目多元化发展,避免依赖单一的物质资助形式,而忽略精神及能力层面的帮扶;第四,应注重资助效果评估工作,通过工作反馈与研究进一步提升资助工作整体水平;此外,还需从细节着手切实加强政策落实的完整性、提高工作开展的针对性、确保经费投入的有效性,实现高校资助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新形势、新常态下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内涵

2016年是“十二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再次重申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也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决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困难而失学,也绝不让一个家庭因为孩子上学而陷入困境”。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就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回答记者提问,在谈到“十三五”期间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整体思路时,杜玉波指出:首先,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实现“全覆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资助方式,努力实现“精准资助”;第三,要进一步拓展资助育人功能,努力融入“立德树人”。可以看到,“精准资助”这一方针和思路给新形势、新常态下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指明了新方向,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

2016年8月,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的《2015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受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类政策措施资助累计达4141.58万人次,资助总金额847.97亿元,较2014年增加131.11亿元,增幅18.29%。其中各类奖学金奖励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820.74万人次,奖励金额178.66亿元,较2014年增加8.33亿元,增幅4.89%;各类助学金资助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1073.30万人次,较2014年增加119.35万人次,增幅12.51%,资助金额284.83亿元,较2014年增加50.32亿元,增幅21.46%。此外,其他各项资助政策全面落实,有机结合,互为补充,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体系。

在政策不断健全,力度不断加大,导向更加清晰的新形势下,应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新内涵,以政策为导向、以思考为核心、以研究为引领,并以此为基础拓宽思路,将资助工作由单一的“物质资助”向“多元化资助”延伸,将“育人”作为“资助”的根本方向,以实现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为整体目标,形成具有针对性、可行性、发展性的高校“精准化”资助工作体系建设思路和架构。

三、建立以“精准化”建设为核心的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精准资助”理念的提出是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是对原有资助工作理念的补充与整合,也是当前对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育人理念的定位与把握。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建设的大背景下,高等学校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更加系统、更有实效、更具特色的“精准资助”工作体系,并以此为平台、为契机、为途径,与育人工作相结合,既突出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帮扶性、助困性,也体现出国家所提出的对于“资助”和“育人”相融合、相匹配整体要求的导向性和前瞻性。

(一)积极完善资助对象认定机制,保证受众精准

受众精准是实施“精准资助”工作的根本前提。对于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实现“应助尽助”,是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实现对于资助对象的精准掌握、精准认定,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使整体资助工作更有针对性,从而避免出现“普惠”政策、“粗放”政策、“平衡”政策。

随着全国各地区“精准扶贫”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对于贫困家庭建档立卡工作也不断深入推进,如何有效地将地方建档立卡信息库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大数据有效对接,进一步提高资助对象认定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将成为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实现“受众精准”的重要保证。

(二)全面加强调研考察工作力度,力争需求精准

需求精准,是落实“精准资助”工作的重要手段。“需求”即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需求,作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唯一指向性目标,困难学生在学习、生活、精神等方面的切实需求是国家、社会及学校对他们实施资助和帮扶的根本依据。为此,只有能够精准把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一受助主体的真实需要和基本诉求,并以此为根本途径和重要手段来开展工作,才能真正在高校育人工作大体系中将“精准资助”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全面加强调研、考察工作力度是实现“需求精准”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需要真正将工作做到学生当中,把思考放在学生身上,“望、闻、问、切”多管齐下,以观察、倾听、交流、分析等不同层次,不同方法,全面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各方面实际情况,从而使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能够做在前面,能够为他们的成长成才“锦上添花”,更能够在需要时为他们“雪中送炭”。

(三)高度贯彻“资助育人”整体方针,实现项目精准

项目精准,是完善“精准资助”工作的核心举措。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在2016年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座谈会上曾指出“资助育人是新时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他还强调“要转变观念,创新方式把资助和育人有机融合起来,把资助工作落脚到人才培养这个核心任务上来”。新时期,高等学校学生资助工作者应深刻理解和把握这一内涵,努力提升“育人”理念在整体资助工作中的引导性地位,进一步丰富原有资助工作体系和模式,从基本物质资助向精神培育和能力提升等方面延伸,满足使每一名受助學生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需要,在“需求精准”的基础上实现资助项目的精准化覆盖。

(四)深入优化资助反馈评价体系,达到效果精准

效果精准,是提升“精准资助”工作的关键环节。建立资助效果精准评估体系,是对现有资助工作效应和成果的掌握与整合,同样也是对未来进一步完善“精准化”发展思路的研究与积累。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基础是困难学生,方向是困难学生,目标依然是困难学生,因此,建设资助效果精准评估体系也必然要以次为突破口,只有将学生作为资助工作的核心要素和关键角色,始终不断优化工作结构,逐步完善反馈及评价机制,才能够从根本上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精准化”资助工作体系,才能实现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效果精准。

四、结语

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的一个理论性终点,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性的起点,如何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从学校到社会形成良好衔接,让受助学生更有自信、更有尊严、更有竞争力地迈出校门,走向社会,是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在踏入“精准”时代的更高追求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杨晓慧.关于新时期高校学生精准资助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9):22-25.

[2]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3]吴丽仙.建立精准学生资助工作机制研究[J].教育评论,2015,(09):46-49.

[4]张远航.论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精准资助”[J].思想理论教育,2016,(01):108-111.

猜你喜欢

资助育人十三五精准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育人探析
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