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嘉绒谚语看嘉绒藏族多元文化元素
2017-04-07叶南斯琦
叶南斯琦
[摘要]嘉绒语是一种保留了古代藏语面貌的独特语言:复辅音极为丰富,复辅音可以在元音前也可在元音后(CCCVCCC),无书面语。嘉绒谚语以特定的文化元素,反映了族群的文化认同,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开始,嘉绒谚语的生存和传承环境逐渐丧失了土壤和空间,嘉绒谚语在年轻一代中也正处于这种状况。以笔者所调查的米亚罗为例,当地的青年人大部分人不会嘉绒话,这就意味着嘉绒话呈现出濒临消失的趋势。因此,用国际音标记录嘉绒谚语,研究嘉绒谚语的文化元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嘉绒谚语; 藏族;嘉绒语;多元文化
中图分类号:C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91(2017)02-0071-06
“嘉绒”既是一个地域概念又是一个族群概念。作为地域概念,“嘉绒”是“嘉莫察瓦绒”的缩写。“嘉莫”是山名,即“墨尔多山”,“察瓦”是“温暖炎热”之意,“绒”藏语中是“农区”的意思。“嘉绒”是以墨尔多山为中心,地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大渡河流域地区的鲜水河、岷江流域少部地区的高山峡谷农业地区[1]。作为族群,“嘉绒”是生活在嘉绒地区的藏族。
嘉绒语是指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藏族所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历史上嘉绒一带地处藏、羌、汉等多民族交合部。嘉绒话北部和西部接安多方言和康巴方言,东邻羌语区,南部毗邻汉语[2]。所以嘉绒藏族在文化信息上具有糅杂特征,如头帕、绣花鞋和腰带等服饰文化与羌族相似,生产模式以农业为主,风俗和習性上又有汉族的特征。从文化上看,嘉绒语受以西藏为中心的藏文化和以成都为中心的汉文化双重辐射,文化具有多元性。
嘉绒语分为三种方言:东部方言以马尔康四土话为代表,使用人口最多;西北部方言以草登话或日部话为代表;西部方言以二岗理话为代表[3]。方言之间语音差异大,互不相通。嘉绒话无书面语,曾经通行于嘉绒地区的藏文现在鲜有人能书写,嘉绒话靠口耳相传。以笔者所调查的米亚罗为例,当地的青年人大部分不会嘉绒话,中年人能够进行简单的日常交流,但是涉及到谚语中深层次的引申义时,只有一些老年人能够听懂和解释。这就意味着嘉绒话随着年轻一代的自动放弃,呈现出濒临消失的趋势。人类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一种结构化的信息组织形式,没有文字的语言,一切信息只能储存在人们的记忆里,因此当我们失去这种语言,同时也失去了这种语言所承载的全部文化信息。
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丰的艺术语句。谚语用一定的文化元素反映语言社团对社会现象、人生经验、生产规律的智慧认知,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文化元素是组成一种文化的可以界定的最小单位[4],每一个文化丛都是由若干文化元素构成的。谚语用什么文化元素作为表达形态,完全取决于该语言社团所处的文化圈子。如日语有“花中数樱花,人中数武士”的谚语,“樱花”和“武士”是大和民族的文化元素。嘉绒谚语有(汉译:喇嘛能飞上天,也少不了糌粑),“喇嘛”和“糌粑”是嘉绒藏族的文化元素。羌族谚语有“一个石头都有四两油”,“石头”是羌族的文化元素。汉语有“挨金似金,挨玉似玉”“棒头出孝子,箸头出忤逆”,“玉”和“筷子”是汉民族文化元素。
因此,谚语以特定的文化元素,反映丰富深刻的族群文化认同,呈现出语言单位的构式意义,并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代代传承。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中国农村城镇化的开始,谚语的生存和传承环境逐渐丧失了土壤和空间,嘉绒谚语在年轻一代中也正处于这种状况。
关于嘉绒文化的研究,角度很广,有从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角度的研究,有从民俗民物、歌舞艺术等方面的研究,有从历史文献、宗教制度、地方志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但尚无从嘉绒谚语角度研究嘉绒文化元素的。因此记录嘉绒谚语并研究其文化信息是很有意义的。
四土话是指通行于梭磨、松岗、卓克基、党坝,即四土地区的嘉绒话。“四土”地区不少地方为藏、羌、汉杂居区。经过长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汇,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嘉绒藏族多元文化。四土地区土地肥沃、气候独特,有着发达的农耕文化,同时土司制度十分完善,是嘉绒土司的最后标本。石碉建筑保留至今。四土话使用人口多。所以选取四土话谚语作为嘉绒谚语的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嘉绒语是一种保留了古代藏语面貌的独特语言:复辅音极为丰富。在一个音节里,元音前面一次可以并列二至三个辅音作为复辅音声母,如“”(小的),“”(砍柴),元音后也可以并列二至三个辅音作为复辅音韵尾,如“”(房子)、“”(舀)。这是现代藏语其他几个方言所没有的,今天的康巴方言、安多方言和拉萨方言复辅音声母或复辅音韵尾都已大大简化或脱落,唯独在嘉绒话中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了古藏语的读法[2]。嘉绒话是辅音占优势的语言,辅音时值短,音质弱,特别是(舌根、清、擦音)可以跟很多辅音构成复辅音放在音节开头,更增加了辨听的难度,给田野调查增加了一定的困难。笔者在米亚罗进行了谚语的收集和注音工作,询访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操四土话的米亚罗嘉绒藏族群众,聆听他们的谚语发音,然后用国际音标将之记录下来,以期将嘉绒藏族的民间口头艺术语句用书面符号保存下来。
本次田野调查共收集到民间嘉绒谚语31条,它们用多元的文化元素生动反映了藏、羌、汉融合的文化信息。本文从嘉绒谚语的语言艺术和文化元素两方面探讨嘉绒谚语的特点。一、嘉绒谚语的语言艺术1.嘉绒谚语句式结构简洁,紧凑,一个谚语多由一个或两个小句组成,每句三至十个音节不等,前后两个小句之间很少使用关联词语,靠句子之间的先后顺序来表达逻辑关系。如:
(条件关系)
译:不跑一百次腿,当不了一次官
(并列关系)
译:鸡吃的不一定都是粮食,人说的不一定都是真话
(并列关系)
译:柴堆上少不了柴屑,猪窝里少不了猪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