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策展平台及其特征研究
2017-04-07吕琳露
吕琳露
〔摘要〕在界定内容策展概念的基础上,本文对国内外内容策展平台进行总结分析,并以国内策展平台——花瓣网为例,借助MetaStudio和DataScraper工具,对策展活动中策展主题、数据来源以及用户相关行为进行探讨。研究表明,策展数据的来源广泛,策展结果主题化鲜明且融入了个人知识的增值信息,内容策展的实例化已基本实现,但大众与小众主题的被关注度存在显著差异,同时平台中信息交流的表达不同于传统的社交平台,其主要以策展结果的方式展現。
〔关键词〕内容策展;用户行为;信息组织;信息序化;特征研究
〔Abstract〕In this paper,based on investigating the connotation of content curation,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ypical platforms of content curation have been analyzed and generalized.Then,using the tools of MetaStudio and DataScraper,the paper took the popular content curation website,Huaban.com as an example and discussed the subjects,source types and user behavior of content curation.From the dataset,the paper found the data,which users curated,being in a wide variety of sources and the works of content curation not only centered on topicalization but also aggregated with value-added information from personal knowledge.Research showed that the instantiation of content curation has been basically achieved,although users attention to popular and minority topics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Besides,the reflection of communication on the platform wa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platform,while it is showed with the results of content curation.
〔Key words〕content curation;user behavior;information organization;information ordering;characteristic study
如今网络数据呈现指数增长形态,如何将现有内容以及其相关的知识财富进行聚集、检验与注释,从而形成综合全面的知识库成为人们亟需解决的问题,以“找出最佳与最相关的内容,然后以最合适的方式呈现”[1]为主旨的内容策展作为信息序化新策略,正逐步引起人们的注意。与此同时,随着内容策展策略的实例化,相关平台趋于成熟,开放性的策展平台使得内容策展者实现了采用多样化的形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进行内容的组织序化,并借助信息发布渠道分享内容,将策展结果呈现在用户面前。因此,内容策展作为在碎片、无序的海量信息的环境背景下提出的针对性手段,具有重要意义,而对内容策展平台进行探讨分析并结合实例总结相关特征,在理论上,可以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鉴;在现实中,可以为提升和完善内容策展实践以参考,真正实现内容策展“将信息知识‘塑化成为更高效的版式”的思想。
鉴于此,本文拟从概念内涵出发,通过对内容策展平台的类型、功能以及数据来源等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梳理现阶段内容策展的实践动态,最后以花瓣网为例,具体从策展主题、内容来源以及用户行为入手进一步探析,以期能够对我国内容策展的实践和理论研究有所启示。
1内容策展及其实践
11内容策展的概念
内容策展中“Curation”一词本身源自拉丁语,有策划、筛选并展示的意思,早期主要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的构思、组织和管理工作[2]。如今,内容策展的概念还没有得到完全的统一,同时各领域的研究视角与侧重不同,因此目前其在相关表达上存在差异,如“内容集展”、“社交策展”等,但其核心与关键要素的描述是一致的。对于内容策展概念的界定,李枫林等[3]认为内容策展是策展人以其专业的背景和独特的观点,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策划、筛选、展示,把作者理念和展品魅力完美呈现给大众。关中客[4]认为内容策展是发现、组织和分享在线内容的过程,是人们赋予任何搜集、组织而得的信息以定性判断,从而增加这些信息的价值的活动。同时,Stanoevska-Slabeva等[5]提出内容策展是处理大型内容存储库的过程,包括对现有内容的鉴定、选择、检验、组织、描述、维持和保留,以及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资源等活动,而Macek[6]认为内容策展是人们为进一步消费,对信息内容进行再组织的活动过程。
本文结合对已有内容策展定义的分析,认为内容策展是人们针对特定主题,从某个或多个视角对已有的信息内容进行搜集、筛选、组织、保存,然后呈现分享的过程。其中内容策展的宗旨就是采用多种形式如文本、多媒体(如图片和视频)和结构化数据(如元数据)来提供内容,内容的提供往往是免费和基于网络的,内容的性质和范围则基于内容策展者认为具有足够策展价值的主题和资源,策展结果融合了策展者对信息的判断、提炼等个人知识和智慧。
12内容策展平台
对现阶段内容策展的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发现,如今内容策展的相关平台主要分为3种类型:
1)以Storify、Scoopit为代表的策展平台。这类平台注重用户个性化的相关需求,主要为内容策展者提供了一个“绘制”策展作品的“画板”,策展者可以运用这些平台将社交媒体上的信息策展成专属的新闻版式及相关内容;可以根据自身爱好,搜集自己感兴趣的資讯,编排出个人线上刊物;可以帮助用户对自己喜欢的网页进行收藏、标注和推荐,策展成关于网站链接的个性化策展成品;可以为教师提供一个“教案画布”,允许教师可以将所有的相关课程材料(视频、网页、文档、课件、评注)设计其中,建立满足自身需求的教学资源等。
2)以Pearltrees、Pinterest为代表的网络平台。用户在这类平台中以内容策展的形式进行各种活动,主要通过组织、收藏和分享感兴趣的内容,重新组织信息流动的方式。其中以小众化社交网站居多,服务于不同领域和主题,如以发现生活中的美丽照片为主旨的图片分享网站;以提供电影资讯,电影评论交流为目的的影评网站;以女性快时尚为主题的购物体验分享网站等。与此同时,这类平台近年来陆续推出个人资料页面认证功能;提升用户参与度的聊天功能;允许用户发送群消息的私信功能;设置权限,允许特定好友访问的秘密板块等,更趋于社交化。
3)以Facebook、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平台。该类平台是指为了应对社交网络中数据冗余激增,用户对信息序化的迫切需要,运营商在传统的以社交为主要目的的平台上添加发展了具有内容策展思想相关功能的平台,常见的形式有热门话题、专辑建立等。另一方面,策展者也常常通过这些发展成熟,受众广的社交平台来展现和分享他们的策展成品,使社交平台中的用户成为潜在的内容消费者。
本文对国内外代表性内容策展平台进行了梳理,如表1所示。
2相关研究
回顾相关文献,国外学者对内容策展的研究相较全面,主要包括基础理论[5,7]、用户行为[6,8]以及应用研究[9-10]三方面,如Dale[11]在对内容策展的概念和特征进行探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内容策展人所具备的7种能力以及对策展进行了层次划分与说明。Macek[6]从文本创作积极性的视角,剖析了影响用户内容策展意愿的直接因素。Caeiro-Rodriguez等[12]设计了一个针对教学资源与活动的内容策展平台AREA,并详细介绍了该平台的理念、构成、运作与前景。Butt等[13]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策展系统,以提供一个针对用户的构建有价值策展成果的协作式平台。其中,部分研究以内容策展平台为切入点展开,如Duh等[14]通过对策展平台Togetter中用户数据的分析,从策展主题与策展目的两个方面对内容策展中用户的策展动机进行剖析,阐述了用户对Twitter内容进行策展的原因和方法。Hall等[15]基于Pinterest站点中爬取的样本数据对策展主题、策展数据来源以及用户互动行为等对图片策展平台中的用户行为进行研究探讨。
相对而言,国内对于内容策展的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处于起步阶段,以CNKI数据库收录的文献为例,以“内容策展”为检索词(限定为关键词)进行查询,相关文献仅有12篇。理论层面上,柴阳丽[16]界定了内容策展的概念特性以及工具和方法,最后分析总结了内容策展对教育变革的重要价值。李枫林等[17]着眼于内容策展的概念、类型和层次划分以及对信息行为影响,探讨了内容策展研究和发展的方向。应用层面上,则主要集中在在线学习与教育领域,如刘云和张博[18]提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策展平台设计,实现在线学习资源的内容策展。黄静[19]提出可以将内容策展应用到图书阅读推广中,借助互联网上大众读者的知识、经验、品味和联想力围绕某一主题对相关书目信息进行精炼、重组和再呈现。
国内对于内容策展理论上的梳理以及实证研究都有所失缺,鉴于此,本文首先从内容策展的概念出发,总结了相关平台及其特征,接下来将以花瓣网为例对用户策展行为中的部分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为以后的细致深入作铺垫。
3内容策展平台特征的实证分析
31数据获取
花瓣网是国内一家“类Pinterest”的基于图片分享的社交网站,它主要以瀑布流的形式展现图片内容,用户能够按照自己的偏好对图片进行收藏、管理和分享。其中一张图片即为一个“采集”,用户采用“画板”的方式组织信息,画板是“花瓣”的谐音,是某种主题的集合,用户在花瓣网拥有多个自定义画板,用以收藏并分类展示采集成果。
本文采用网页信息抽取工具MetaStudio与DataScraper,在花瓣网32个主题中,每个主题抽取12个热门画板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中包含的被采集图片进行数据爬取,经过清洗和筛选后,从中得到共5 813个采集样本,样本采集时间为2016年12月23日-2016年12月24日,并存储于MySQL数据库中。数据采集规则主要围绕策展内容和相关用户行为展开,数据集属性如表2所示。
32结果统计与分析
花瓣网中用户策展的主题范围广泛,策展行为的数据来源多样,并存在社交行为,通过对数据样本的观察、分析与挖掘,可得到用户策展行为相关趋势。
321策展主题
花瓣网对用户采集内容的主题限制很小,尽管内容形式限定为图片,但花瓣网允许并鼓励用户发现、收集和分享所有网络上用户喜欢的事物,数据样本中图片内容涉及的领域很广,与花瓣网的主旨相符。通过对数据样本的统计分析,得到关于花瓣网的32个分类中不同主题的被关注程度差异显著,如见表3所示,其中4个热门主题包括造型/美妆、女装/搭配、工业设计以及家居/家装的被关注度较高,画板被关注数频次平均值达到10 000次以上,而礼
物与汽车/摩托主题被关注度最低,平均每个画板不超过90次。比较画板中图片的被转采数发现,两者趋势并不拟合,即画板关注度高的主题中的图片被用户转采的频次不一定高,且相较画板的被关注数,其中图片的被转采数的数量级差异大,画板中每张图片被转采数的平均值超过12次的仅有6个主题分别为UI/UX(28次)、建筑设计(167次)、生活百科(145次)、健身/舞蹈(140次)、工业设计(126次)以及平面(124次)。花瓣网中“采集”行为不仅仅是用户发现、收藏有趣内容的途径,同时也是用户成为策展人的重要表现,画板的被关注度与画板中图片的被转采数在数量级上的差异表明并非所有的用户都在平台中进行策展活动。与此同时,对具体策展主题的进一步分析发现,用户的采集行为常围绕一个特定的主题进行,包括人物(如周恩来、《栀子花开》人物海报)、活动(如圣诞聚会)或事件(如2016欧洲杯、2016春夏伦敦时装周)等。
322图片来源
不同于其他信息序化策略,内容策展在实施过程中从“以信息源为中心”转到“以内容为中心”,“内容”是策展活动中的重点。策展者的工作不是创作更多内容,而是让其他人创造的内容更有意义,策展者在进行内容策展时被允许和选择从哪些来源获取内容是内容策展研究中的重要部分。通过图片来源分析,本文以来源网站的主要功能为依據,整理归纳了12类用户采集图片的主要来源,见表4,以及其在数据样本中的占比情况,如图1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看出,花瓣网中的图片本地上传比例最高,约占29%,这意味着用户在策展过程中不仅仅是将相关数据进行简单的收集和整合,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往往融入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社交类站点的占比居其后,约为15%,其中在社交平台中影响较大的新浪微博与Tumblr比例占了近12%,表明了用户在进行策展活动时所选择的相关内容与社交平台的发展紧密相关。其次主题领域与花瓣网重叠较深的各类主题社区以及与花瓣网类似的策展平台也是用户选择策展内容的重要来源,如Behance、Pinterest以及堆糖等。从整体上看,策展来源包括了社交类站点、主题社区、搜索引擎、商务网站、新闻资讯网站等各类网站,来源种类多样。
323用户行为
从采集数据中提取“采集”数目不小于10的数据共得到957条记录,对以上数据和所有数据集合中用户对图片所进行的主要行为数据(“采集”、“喜欢”及“评论”)进行统计分析(如表5所示)。其中频次最高的为用户的“采集”行为,即用户将他人分享的图片添加到自己创建的画板中;其次是用户对某图片的“喜欢”操作,即图片将被添加到用户个人主页中“喜欢”的主题栏下,但不会被添加到用户的画板中,而评论行为鲜有出现。其中“采集”行为的频次是“喜欢”操作的95倍左右。由此,在花瓣网中“采集”作为用户策展过程中的代表性行为,也同时是用户针对图片的最主要操作。
33平台特征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对内容策展平台的主要特征做了以下几点总结:
1)平台中的信息内容主题化明显,不同主题被用户关注程度差异显著。鉴于每一个内容策展活动都是以某一个特定主题为核心展开的,使得内容策展有着主题化鲜明的特点,通过关键字的搜索,用户可以在策展平台中快速的检索到大量相关内容,且相关性高。同时,由于策展平台链接了人的兴趣和事物,重新组织了信息流动,使得大众与小众主题的信息被关注程度的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2)用户本地上传的信息内容比例最高,平台中的策展结果是蕴含个人知识产生的知识表达。用户对策展的主题脉络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平台中策展所产生的内容融入了个人风格和主观意见,因此使策展结果是增值的,不仅仅是信息的简单提取,而价值创造也正是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的第一步。
3)数据内容来源广泛,与其它各类站点交叉性强。在内容策展平台中,平台对策展来源几乎没有限制,而用户在策展过程中,根据具体的策展主题,对策展来源的选择具有自由且自主的侧重性,因此策展结果往往汇聚着其他平台的信息内容。内容策展的本质就是将不同来源的信息,通过某一主题的限定进行再组织,同时策展来源的多样性也为策展结果提供了保证。
4)信息交流的表达主要以信息流动结果即策展结果的方式展现。不同于微博、论坛等信息分享交流平台,在以策展功能为主的平台中,用户对信息内容的操作行为往往直接体现在策展行为中,用户甚至极少对信息内容进行“评论”。
4结语
内容策展是人们针对特定主题,从某个或多个视角对已有信息内容进行搜集、筛选、组织、保存,然后呈现分享的过程,是以内容为中心的信息序化策略。随着人们对内容策展的探索实践,相关平台已在不同领域得到不同程度的推广和发展。本文结合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主要从类型、数据来源以及策展功能等方面对国内外内容策展平台进行了总结与探讨分析并结合花瓣网实例发现现阶段内容策展平台中策展结果蕴含个人知识、主题化鲜明而大众与小众主题被关注度差异显著、数据来源多样广泛以及信息交流以信息流动结果的方式体现4个特征。
在策展平台中,由于策展结果主题化鲜明,人们可以快速地找到内容相关的信息数据集。信息组织日益概念化、主题化、区位化,这也是微信息组织的发展趋势[20],各类平台都越来越重视对信息内容的管理,力求摆脱留给大众信息碎片化的印象。而这些策展结果不仅利用人的选择对信息进行了过滤,突出了主题和情境性,同时往往融入了个人知识的增值信息,使得策展结果更具价值。由于策展过程不仅是对信息的过滤,也是对信息的整理或再组织[17],当这些策展者通过协调合作形成内容策展社群时,他们能够把信息内容转化为一个大规模的高级知识库[7]。另一方面,策展平台以策展者自主、自由的方式为主导重新组织了信息流动,使得被策展内容在主题和数据来源广泛多样的基础上,不同主题相互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在网络社区中,信息内容常常描述着不同的社会、经济、生活事件,属于不同的话题,因此对用户有着不同的吸引力,用户的兴趣范围差异性很大[21],导致了策展结果在大众主题与小众主题上的分布差异,因此,在把握好大众热门主题的同时,考虑契合特定小众的需求才能全面的满足不同策展者的需要,使平台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如今以内容策展的思想为理念,主要以策展的形式进行活动的策展平台中用户的操作行为以收藏和分享信息为主,较少有评论行为,意味着在这些平台中信息交流的表达主要以信息流动结果即策展结果的方式展现。社会化平台中,用户参与度与参与分享行为程度高,用户之间互动关系较弱[22],由此,平台可引进对用户互动行为进行激励、完善交流社区等措施,提升信息交流,使内容策展结果的形成更为高效。
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以及可加以深入探讨的内容,如本文将内容策展平台分为三大类型,但仅选取了其中最具策展思想的一个平台进行了实例分析与特征总结,同时在不同领域中内容策展的实践应用以及内容策展活动所带来的知识产权问题这些内容都将是本研究下一步探析的方向。
参考文献
[1]Rosenbaum S.为什么搜索将被淘汰——在内容被淹没的网络世界策展才是王道[M].台湾:美商麦格罗·希尔国际出版公司,2011.
[2]张斌,李翔.从数字保存到数字策展的变革走向探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0):25-29.
[3]李枫林,魏蕾如.社会化策展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6,(8):139-145.
[4]关中客.从搜索到聚合到策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6.
[5]Stanoevska-slabeva K,Sacco V,Giardina M.Content Curation a new form of gatewatching for social media[C]∥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Online Journalism,Austin:TX,2012.
[6]Macek J.More than a desire for text:Online participation and the social curation of content[J].Convergence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to New Media Technologies,2013,19(3):295-302.
[7]Rotman D,Procita K,Hansen D,et al.Supporting Content Curation Communities:The case of the Encyclopedia of Lif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63(6):1092-1107.
[8]Villi M.Social curation in audience communities:UDC(user-distributed content)in the networked media ecosystem[J].Participation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ence and Reception Studies,2012,9(2):614-632.
[9]Ishiguro K,Kimura A,Takeuchi K.Towards Automatic Image Understanding and Mining via Social Curation[C]∥Zaki,MJ;Siebes,A;Yu,JX;Goethals,B;Wwbb,G;Wu,X.12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CDM 2012).Brussels,BELGIUM:IEEE,2012:906-911.
[10]Rogstadius J,Vukovic M,Teixeira CA,et al.CrisisTracker:Crowdsourced social media curation for disaster awareness[J].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2013,57(5):4-4.
[11]Dale S.Content Curation:The future of relevance[J].Business Information Review,2015,31(4):199-205.
[12]Caeiro-rodriguez M,Perez-rodriguez R,Garcia-alonso J,et al.AREA:A Social Curation Platform for 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and Lesson Plans[C]∥Frontiers in Education Conference,2013 IEEE:IEEE,2013:795-801.
[13]Butt AA,Park J,Kwon YM.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Web-based Collaborative Social Curation[C]∥Smari,WW;Fox,GC;Nygard,M.Proceedings of the 2014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llaboration Technologies and Systems.Minneapoli,2014:19-26.
[14]Duh K,Hirao T,Kimura A,et al.Creating Stories Social Curation of Twitter Messages[C]∥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AAAI Conference on Weblogs and Social Media,Dublin:ICWSM-12,2012:447-450.
[15]Hall C,Zarro M.Social curation on the website Pinterest.com[J].Proceedings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49(1):1-9.
[16]柴阳丽.网络时代的“内容策展”及其教育价值[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5-89.
[17]李枫林,魏蕾如.内容策展及其对网络信息行为的影响[J].图书馆学研究,2016,(1):50-54,101.
[18]刘云,张博.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学习资源策展平台设计[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15):15-16.
[19]黄静.书单策展:大学生阅读推广的众包策略[J].图书馆杂志,2013,(9):62-68.
[20]張英杰,冷伏海.Twitter类网站微信息组织及用户关系网络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8):116-119.
[21]熊菲.互联网用户行为分析及信息演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13.
[22]张云,茆意宏.社会化阅读平台的用户互动关系探析——以“豆瓣读书”用户行为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12):99-103.
(本文责任编辑:郭沫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