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学术关系的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计量研究

2017-04-07雷雪王立学

现代情报 2017年3期

雷雪++王立学

〔摘要〕以学术关系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进行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计量初探。在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与回避相关的学术关系的抽取与挖掘,进而提出面向不同评议场景的学术关系的融合及回避评估模型构建思路。本研究可为科研管理者遴选同行评议专家提供参考和依据,促进同行评议的规范性、公平性和民主性。

〔关键词〕学术关系;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

〔Abstract〕This paper proposed the idea of measuring the avoidance relationship in peer review,based on academic relationship.Firstly the paper investigated the avoidance strategy of peer reviewer at home and abroad.Then it discussed the extraction and excavation of academic relationships related to avoidance.Finally,the paper put forward the methods of academic relationship oriented integration and avoidance evaluation model construction,faced to different evaluation scenarios.This research could provide reference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rs to select peer reviewer,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fairness and democracy of the peer review.

〔Key words〕academic relationship;peer reviewer;avoidance relationship

同行评议是科学共同体内普遍采用的做法,经常用于评审科研项目、成果、人员、机构以及学位与职称等的科研水平和科学价值。同行评议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可能包括科研管理人员、评审专家和具有竞争关系的多位被评议者等,尤其需要确保评审的公正性[1]。但是,上述利益主体无可避免地处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有可能会扭曲评价标准进而使得评议行为表现出权宜性和策略性。回避作为同行评议专家遴选的原则之一,成为保证公正性的重要条件。不过,目前的回避措施主要依靠被评议人和评审专家主动申请,缺少客观的、定量化的参考依据。本文拟从学术关系的视角提出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计量的思路。

1国内外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的研究现状

11国外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研究

虽然回避与利益冲突内涵不完全相同,但国外通常用利益冲突(Conflict of Interest)表达回避的概念。在科技领先的国家中,著名组织或协会大多有各自避免利益冲突的指南性文件,如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ASME)、英国皇家内科医师协会(RCP)、美国医学院校协会(AAMC)、美国心脏协会(AHA)[2]等。加拿大自然科学与工程研究理事会(NSERC)认为利益冲突包括私人、专业、商业或公共利益冲突,比如评议人与申请人存在亲属、密友关系;面临着经济/物质上的得失;有着长期的科学或个人观点上的差异;现今隶属于同一机构或组织;在过去的6年里存在着紧密的专业隶属关系,包括频繁与申请人有着工作上的交互,合作、发表或共享基金或者不久的将来有合作计划,为师生关系或主管与实习生的关系等;其他任何无法保证程序正义的理由,理事会有权判决不确定之处是否属于利益冲突[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列举了潜在的利益冲突,包括评议人与申请人所在机构存在前期或现在或计划的雇佣关系、合作关系、受托关系等;评议人是申请人所在组织的积极参与者;为同一机构毕业的学生或访问学者;评议人与申请人存在亲属关系、业务合作关系、师生关系等;评议人从评审中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与所评项目在同一主题领域有在研项目或近年未获批准的申请等[4]。

12国内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研究

我国回避制度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了萌芽形式,唐朝科举考试中首次实行回避制度,开辟我国学术领域实行亲属回避和师生故朋回避的先河,后继回避制度不断完善。现行的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制度真正出现在规定中始于2003年5月,科学技术部、教育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价工作的决定》,指出在评价工作中要严格实行回避制度与专家组定期轮换制度[5]。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规定学术评价机构应坚持程序公正、标准合理,采用同行专家评审制,实行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6]。《科技成果评价试点暂行办法》要求评价专家自觉坚持回避原则,不接受邀请参加与评价成果有利益关系或可能影响公正性的评价[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颁布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九条规定评审专家是申请人、参与者近亲属,或者与其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评审的,评审专家自己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与申请人申请的基金资助项目相同或者相近的,评审专家与申请人、参与者属于同一法人单位的情形,应当申请回避;申请人可以向基金管理机构提供3名以内不适宜评审其申请的评审专家名单[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修订)》第三十五条、《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课题评审程序规范(试行)》第三十三条和《国家科研計划课题评估评审暂行办法》第十八条等均对评审专家的回避原则作了相应的明确规定[9]。除科研项目评审外,专家回避在高级职务聘任、科研成果评价等方面都有体现,在实践中也有一定程度的应用。在相关的理论研究中,陈式慧等指出同行评议专家的选择应实行回避政策,不宜选择本单位专家,并尽量回避师生、亲属、老同学及老朋友等关系,以最大可能保证其公正性[10]。张琦指出学术评价应合理界定回避的理由,包括亲属关系、偏私关系和利害关系;设置回避方式包括自行回避、申请回避、指令回避,并说明哪种情况适用哪种回避方式[11]。李馨通过调查指出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和竞争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回避关系,科技计划、项目、机构、人员和成果等各类型的科技评价需要的回避关系细节不同,并且适用的回避关系的重要程度不同[12]。

13国内外研究的不足

综合国内外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同行评议的评审程序大都要求实行专家回避制度,并依据一定的回避理由列举了相应的回避原则。但回避条款的执行细则不明晰,过于侧重当事人的主动申请,缺乏对回避关系的客观、定量化识别,增加了执行回避的操作难度,不利于充分发挥回避制度的优势。

2学术关系与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的关联

21学术关系的界定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学术”指有系统的专门学问,“关系”指人和人或人和事物之间的某种性质的联系。但“学术关系”这一概念的具体指代仍不明晰。鉴于学者是学术关系的主体,因此“学术关系”可以认为是学者与学者之间因个人经历、隶属机构、所在国家/地区、学术产出等因素所产生的某种学术联系。

考虑到初始数据的可获取性及回避原则的可操作性,本文拟从科研产出的角度出发,从期刊论文、科技报告、硕博士学位论文及博士后出站报告等科技文献中获取学术关系,并以此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提出同行评议回避关系计量的思路。因此本文的“学术关系”,特指基于科研产出的学者间关系。

22与回避关系相关的学术关系

评审专家是“社会人”,存在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又是“经济人”,也会受到利益关系的影响。同行评议中的专家回避理由包括亲属关系、个人偏私、利害关系等多种。

学者之间存在一些特殊的学术关系,其形成必然伴随着双方长时间的、密切的人际交往,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或同事关系等,这些关系的亲密性足以抵抗科学普遍标准和公正性的力量,使得评审专家在同行评议时往往首先考虑“利益共同体”中成员的利益。明晰评审专家与被评议人间的利害关系,使用回避原则,是保证评审专家决策客观公正的重要条件。

与回避关系相关的学术关系主要有:①合作关系。包括论文合著、图书合著、专利合著、期刊合编、项目合作等。②同事关系。即一定时期隶属同一学术机构而产生的关系。③师生关系。老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④同学关系。一定时期内在同一所学校学习而产生的关系。

3同行评议专家回避关系中涉及的学术关系抽取

31合作关系抽取

从期刊论文、科技报告等文献中抽取作者合著数据,先将合著关系区分为由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主导的与其他作者间的有向合著[13]、其他作者之间的无向合著两类,再分析不同文献类型的作者合著所反映出的作者关系亲疏差异。优先借助ORCID、Researcher ID等责任者名称标识系统区分学者及其学术成果,此外,着重解决汉语拼音姓名的全拼、缩写与中文姓名的映射问题。以SCI、EI等外文数据库中收录的含中国学者的论文为基础数据,在细致限定机构名称和层级的前提下,利用汉语拼音方案解析作者的姓名全拼,与其缩写拼音姓名映射,并建立学者拼音姓名全拼与中文姓名间的映射。进而综合文献类型、合著类型、合著频次和时间跨度等属性,判断学者间合作关系的强度。

32同事关系抽取

一般学者的当前隶属机构易于掌握,但其机构变迁历史不易获取。机构著录不规范以及学者隶属机构的变迁,会增加学者同名的概率以及影响对学者关系的识别和度量[14]。对此,借助作者合著网络聚类及路径分析、主题分析、引用偏好分析等手段,可在一定程度上区分同名作者、识别作者机构的变迁,提高数据质量。可分析多年来连续积累的各类科技文献,抽取学者间的同事关系;从同一机构的学位论文中,分析出导师间的同事关系。综合考虑学者的机构变迁、学者间的共事时限长短和合著强度,判定学者间关系的强弱。

33师生关系抽取

师生关系需从硕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中抽取,并综合考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等不同培养阶段的特点,以及同一导师同时期培养的学生数量,分析其对师生关系疏密的可能影响,进而探索学者间师生关系强度的计量方法。另外,致谢中还会顺序地感谢其他老师,据此解析出其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辅助指导关系,同时还获得其导师与其他老师之间的互助指导关系。当频次积累到一定数量时,上述关系也有助于调整学者间的关系强度。

34同学关系抽取

利用硕博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后出站报告,获取学生或博士后的培养单位、学科、专业、学制、年份和导师等数据,挖掘出学者间同学关系的专业、研究方向、师承、在读年限等多种属性;在此基础上,将学者间的同门关系、合著关系以及论文致谢中描述的科研协助关系及致谢顺序,用于调整学者间的关系强度。综合上述要素,探索互为同学的学者间关系强度的度量方法。

4基于学术关系的同行评议专家回避评估模型构建

41与回避相关的学术关系筛选与融合

同行评议中评审专家的“社会人”属性,决定其涉及的学术关系类型丰富多样。从社会网络分析的视角,作者、机构作为学术关系中的主要科研实体,本身具有多重内在属性;作者、机构间的关系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也具有广度、深度、方向等属性。此外,除利用作者共现、机构共现等从科技文献中获取直接的学术关系外,学者间还存在一定的、有意义的二阶和多阶间接关联,可作为学者间关系强度计量的有益补充。同行评议回避问题主要考量评审专家和被評议者间的学术关系强度,这是个综合性指标。需要从属性优先度和关联优先度两个角度综合计算评审专家和被评议者间的相互关联强度,探索多类型学术关系的加权、筛选规则,以实现与回避相关的学术关系的融合。

42面向不同评议场景的回避评估模型构建

同行评议的主要应用场景是评议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学位和职称申请、期刊评价等。需在剖析上述几种主要评议场景的特点和需求的基础上,调研、分析各自需要重点回避的学术关系类型。进而面向不同评议场景,遵循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采用专家评价法对特定评议场景的相关学术关系权重予以赋值,并确定相应的优先度阈值,构建回避评估模型,供科研管理中专家遴选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