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杜威“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7-04-07朱洪翠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摘 要】杜威的“反省性思维”及其所衍生的“五步教学法”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威“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的重要意义是:对工具理性教学方式的批判,对价值理性教学方式的张扬。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培养学生反省性思维品质的三个步骤:面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注重经验,培养学生的反省习惯;转识成智,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反省性思维;工具理性;交往理性;价值理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19-0034-03

【作者简介】朱洪翠,泰州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基础教育教学研究所所长,讲师,教育学博士。

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杜威是“美国教育哲学之父”,其代表作《我们怎样思维》提出了反省性思维教学过程的五个阶段:创建真实的经验情境、提出疑难的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假设、探究解决疑难问题的方法和验证观念的有效性。他同时指出教育的关键要素之一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态度和思想习惯。这些教学思想无论是对促进教学思想认识的深化,还是对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都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和“培养学生的反省性思维品质的路径”这两方面探讨杜威“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的当代价值,以期对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有所助益。

一、杜威“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1.对工具理性教学方式的批判。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分析技术社会的时代特征时指出,工具理性是指追求特定的目的时,把达成目的所采取的手段,所付出的成本,以及其他各种可能的结果都一一考虑在内的计算的态度,工具理性的主要特征是功利性和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这种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在这种思维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中被异化成物,教师理所当然地认为只要将教材按照某种逻辑讲授给学生,通过重复的灌输和反复的练习,学生就能掌握所学知识。

长期在这种教学模式指导下学习的学生只知道通过反复的刺激-反应-强化的方式获取知识,而忽略了知识的主体建构性。正如杜威所说,通过这样的学习所获得的知识是割裂的,是和实际的社会生活脱节的,学生毕业后,自然不能自如地将其运用于生活实践。为了说明功利性教学方式的弊端,杜威指出,在学校教学中,学生通常被看成是留声机上的唱片,上面印着一套文字,一到背诵或考试的时候,按一下适当的位置,这套文字便逐一复现出来。[1]他认为,这种方法助长了思维的被动性,这种被动性和思維是对立的。它表现为缺少判断和理解,好奇心的减弱,思想的混乱,学习变成了一件索然无味的苦差事。他同时指出,学生的心智不是一张自动吸收和保存墨水的吸墨纸,学生的心智是一个生动的有机体,它寻求自己的食品,依照当前的条件和需要加以选取和排斥,它吸取的是能转化为自己生命能量的那一部分。

反省性思维教学法,注重知识的建构性和生成性,主张通过做中学,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引导学生从静到动,从听到做,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反省思维能力。正是通过对传统教学方法的变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逐渐养成了反省思维的习惯,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逐渐发展并成熟起来。

2.对价值理性教学方式的张扬。价值理性是作为主体的人在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和价值追求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在理性认知基础上对价值及价值追求的自觉理解和把握,它在本质上是人对自身价值和存在意义的体认、建构与追求。[2]它有如下要点。

首先,价值理性是一种批判理性。杜威指出,教师要明白学生的兴趣所在,向他提供学习条件,使学生的兴趣发展为有目的且能产生效果的、增长知识的探究,并将这种探究活动转化为一种求学的能力。而在此过程中,学生好问质疑的兴趣至关重要,要保护、培养并发展学生好问、质疑的能力和习惯,只有好问质疑,学生才能进一步探索。倡导学生大胆质疑,不满足于已有的结论,不满足于教师和书本所言,善于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观察、处理问题,并提出个人见解和主张,促使学生常常逆反求异,同教师、同学商榷、辩论,从学会回答问题走向学会提出问题。这种多向交流既能为学生提供充分表现自我的机会,又有利于相互启发、相互弥补和借鉴,学生不断追问、思索、感受着自我价值的完善,体验自我创造的快乐。[1]

其次,价值理性是一种建构理性。在价值理性中,人的这种自我生成、自我超越或者说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是人的最高价值,实现这样的机制就是人的一切实践的最高目的。[2]杜威认为,学生有一种进行推论的天生的素质,并且有实验和检验的内在的愿望。在心智的每一个生长阶段中,都有它本身的逻辑。他能提出种种假设,并且用对种种事物和事件的观察来检验他们的假设,从而得出结论。

最后,价值理性是一种信仰理性。价值理性主要关注的是人的主体性的张扬,是那种因为自我实现,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现自我的快乐。反省性思维的五步教学法中特别强调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占有大量的资料,对资料进行观察和分析,最后验证自己的假设。这种教学方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通过“做中学”不仅实现了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自我重构。这种自我的创造性会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精神层面的满足。这种满足是由精神上的意会和受益而产生的无比愉悦的心理体验。这种倡导以学生的经验为起点的反省性思维的教学方式,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复杂的学习和心理体验,通过发现和创造去丰富、完善自己的个性,培养其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意愿,从而使其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

二、对推进我国中小学学生“反省性”思维品质养成的启示

杜威的反省性思维教学思想迄今为止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重在培养学生科学的反思习惯和意愿,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力,这正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需要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教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反省性思维的品质呢?结合上文所述,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面向生活: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按照建构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通过他们自己与认知对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借助“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方能实现。这表明,知识的建构需要学生的主体参与,需要学生在困惑的情境中,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验证等思维活动。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是培养学生反省性思维基础。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呢?

首先,设计面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学生的认知体验是面向具体的生活情境的,教学活动只有回归生活世界,才能在客观知识与个体经验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教学活动必须正确处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之间的关系,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以直接经验和生活体验来丰富和扩展学生的知识。[3]为此,教师要通读教材,精心备课,将教材中的知识点设计成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生活情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将知识作为结论传授给学生。其次,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课堂教学中教师需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唤醒他们探究知识的强烈愿望。最后,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同伴互助、师生交流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探究结果和看法,并通过验证自主建构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的艺术就体现在通过教师的提问,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并养成独立探究的习惯,即通过观察和回忆有关的材料进行探究,以及通过推理,求得现有材料的意义而进行探究。

2.注重经验:培养学生的反省习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教育家库伯提出的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与行动应用所组成的完整过程,而概念和假定的结论又为学习者下一步的新体验提供了行动的指南[4]。这与杜威所倡导的反省性教学思想一脉相承,两者都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去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在体验中进行反省的习惯,需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引导学生正确观察。培养学生的反省习惯,首先需养成学生正确观察的习惯,特别是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需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这一点上,杜威认为,最初的观察是为了实际目的,要引导这种观察,去达到一种理智的目的。学生学习观察的目的是为了发现他们所面临的疑难问题,对观察到的令人费解的特征加以推测,并提出假设性的解释,最后验证观念的正确性。[1]

其次,通过知识传授把握理智优点。在当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热衷于传授一些结论性或者事实性的知识,而对引导学生如何做的知识以及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很少涉及,以至于学生对书本知识的学习基本处于“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1]因此,对于教师来说,需打通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学生经验(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即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生的直接经验相联结,加深他们的认识乃至提升他们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两点都关注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体验。这种体验正体现了学生对知识的主动的具有独创性的建构。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会养成对于问题的亲身探究的兴趣;对于别人提供的暗示具有反复深思的主动精神,并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

3.转识成智: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知识,通常被界定为客观世界在人头脑中的反映。而智慧则是一个相对主观的概念。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将其定义为“掌握知识的方式,涉及知识的处理,确定有关问题时知识的选择以及运用知识使我们的直觉经验更有价值。”[5]这种智慧的获得依赖于反省性思维品质的养成。养成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从知识到智慧的飞跃,应遵循以下三个步骤。

首先,从实际操作开始。学习新的经验时,应着眼于已经熟悉的事物。杜威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尽可能地使用实物教学,但也不能仅仅把实物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去直接感知,这并不能获得观念。只有当学生运用事物和感知来支配自己的身体、协调他的活动时,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发展。[1]

其次,把兴趣转移到理智的问题上。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追求结果的兴趣,转移到探究事物的性质、意义、结构、原因、结果等诸方面。

最后,培养思维的爱好。抽象是教育所要達到的目的。它是对理智问题自身的兴趣,是为思维而思维的一种爱好。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起初,只是为了达到他们自身以外的结果和适应。之后,他们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自身上,如此,思维和知识本身就成了目的。学生是为了他们活动中有兴趣的事情,而自由地、持续地从事反省的检查和验证。这样形成的思维习惯会逐步增强。

【参考文献】

[1]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张伟胜.实践理性论[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从立新.课程论问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

[4]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2009(10).

[5]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 徐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价值理性工具理性
困局与破局:大学学术制度构建中学术自由的边界
我国行政问责中价值理性缺失问题及其破解之道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在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融合中推进新媒体从业人员政治引导
依法治国背景下法律批判之管见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民主建设研究: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分析载体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