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的有效方法
2017-04-07石莉
石莉
【内容摘要】原地双手上掷实心球作为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体育项目,它需要技术与力度,对体质较差、缺乏协调性的学生来讲:也是最烦恼的运动。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对怎样提高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的方法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原地 上掷实心球 技术 方法
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是很多中学体育考试内容,它对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从教学实践反馈的信息来看:实心球是大多数学生的弱项,由于学生身材与身体素质不达标,外加缺少系统、规范的训练与学习,一旦动作有误,将难以得到理想的成果。因此,在原地掷实心球教学中,必须边摸索边总结,紧扣教学环节,提高教学成果。
一、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技术
1.准备工作
两脚前后站立,以其中一只脚为轴心于投掷线后,两只脚相距一只脚掌,后脚的脚掌与投掷方向正对着,脚跟离地,这种方法的重心移动很大,有助于拉快出手速度,控制身体平衡,两只手自然的控球与前面,并且肌肉呈放松姿态,重心始终在两脚中间,眼睛一直在上方。
2.持球
两只手呈自然状态分开,手心无物,并且自然展开,以后部3/4进行握球,两只手除大拇指外都将球夹持,两个大拇指则紧扣球呈八字展开,均匀的包住球,这样才能确保球的稳定性;持球之后立即抬头,将身体重心提起,这样才能节省力度。预摆期间,再增加摆度。持球与握球时必须注意:必须握住球,让两臂肌肉以放松状态呈现;动作时控制好球,更好的发挥手腕、手指与两臂力道。
3.出手动作
两只手持球的姿态从体前向后上方转移,重心向后,上体往后仰,两个肩膀自然展开,自然的持球,肘关节不折叠,抬头向上,身体以反弓形呈现,此处的满弓是胸、腰、臂、腿以弓的形式往后面反张,这样才能形成反弓姿势。事实上,较好的满弓是完全用力的条件,它能让各个肢体部位更加流畅。
满弓包含身体反弓、预摆、引球等。预摆是身体反弓的条件,身体需要向前弯曲,以放松状态呈现,调整好呼吸后,摆动1-2次就能达到;然后是身体反弓,后脚的脚跟稍微抬起,膝关节弯曲,头部后仰,在头部的反射性作用之下生成反弓;最后是引球,双手持球放在脑后,形成反弓动作,让身体以满弓姿势呈现。
引球時受生理影响,对后引幅度会构成一定的影响:两肘关节不能张的太大;前臂与上臂夹角不能太大。前臂与上臂夹角怎样才算合适?从教学实践来看:前臂与上臂夹角最好在45-90°之间,其原因是:能增加后引幅度;肘关节与肩关节都是转动轴心;能发挥肱二头肌与肱三头肌作用;减少生理约束,让引球与摆臂动作流畅。
4.最后用力
作为投掷实心球的关键环节,动作直接影响抛球角度与初速度,最后用力则是身体力传递的过程。从纵向发力来看:都是从下向上,在横向上它需要各个部位做好配合,最后屏住呼吸。在这期间,心理暗示有很大作用,所以老师应做好引导工作。
5.缓冲
身体会自动调整平衡,不让身体倒下,以形成压肩形势,后脚上步,必须注意怎样调整身体平衡,不让身体部位与脚触及投掷线与地面。
二、投掷时的注意事项
1.准备姿势
两只脚前后张开,前脚与投掷线相距20-30厘米,左右脚相距半个脚掌,两只手自然持球,并且肌肉以放松姿态呈现,重心则落在中间稍前,身体面向正前方,眼睛集中注意力。
2.投掷
在投掷期间,身体以反弓的形式呈现,并且形成鞭打形态。由于实心球是原地投掷,为了提高初速度,应尽量增加鞭打力度与用力距离,这样才能投掷的更远。当然,过于抬头或者身体后仰严重,都属于错误行为,不仅影响投掷距离,还会影响身体平衡。
3.控制手与球的角度
从研究理论来看:45°是最好的投掷角度,在实际中40-42°是最好的效果,即:斜上方。因此,在投掷时应该往斜上方投,并且形成弧度落地。
4.控制用力顺序
在原地实心球投掷时,应保持较好的姿势,两脚开立,两只手臂后引,让身体的肩膀、背部、腹部得以充分伸展,以形成较好的状态,进行储能,为最后用力创造条件。如果用力顺序不正确,势必会影响投掷成绩,只依赖手臂,臂膀、腰腹没有使力,都会影响成绩。
5.做好练习
和其他运动相比,实心球没有太大的危险性,但是也必须坚守安全第一的原则,器械如果出手就难以控制。因此,在体育课中,老师必须强调纪律与安全,引导学生遵守指挥。
三、结语
实心球教学还处于摸索状态,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必须从学生的动作技能、学习动机、认知过程、身心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通过优化教学手段,提高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
【参考文献】
[1] 张晨. 浅谈提高原地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成绩的方法[J]. 新课程(教师),2010(08):7.
[2] 蓝超. 浅析实心球教学中的易犯错误动作及纠正方法[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9):253.
[3] 孙阳. 中学生头上掷实心球成绩的技术和相关身体素质的研究[D]. 辽宁师范大学,2012.
[4] 张曙舟. 对“原地正面双手头上掷实心球”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 科技信息,2011(36):320+319.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