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生教学,让语文课堂“活”力无限

2017-04-07朱小祥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6年23期
关键词:篇文章共生矛盾

朱小祥

在以往的课堂上,教学任务主要是依靠老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来完成的,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遭到严重扼杀。在新课改的春风下,人们更加强调课堂教學的有效性,如何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日常教学环节中来,便成为重中之重。“共生教学”即老师和学生相互作用,老师带动学生,学生又反作用于老师,共同打造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本文中,笔者将从问题激活、任务激活、差异激活、矛盾激活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问题激活,引导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初中阶段还不是很成熟的学生们来讲更是这样。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的引导是很关键的。这就要求老师能够有效地设计问题,一步步地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探究。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我先让学生们先阅览了整篇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之后,我向学生们提出了下面三个问题:这篇文章中大量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别之处呢?这三个问题都不是很难,只要认真阅读课文就可以得到相应的答案。但是,也不是很简单,还是要有自己的思考。老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宜过难,这样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宜过易,这样学生会懒于思考。只有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活起来”,整个课堂氛围才能活起来,学生学习的激情才会被激发出来。再比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这课时,我没有让学生先预览课文,而是先提出来三个问题。这篇文章中,皇帝的新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皇帝会穿着这样的新装去街道上?阅读这篇课文,让你急想到了什么?由于这篇文章的难度不高,所以采用这种带着问题引入的方法,能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就能将这篇文章理解到八九成,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课堂效率。

问题提出后,学生们踊跃地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根据学生们的回答老师可以再次设计相关问题,这样一直互动直到学生们将这篇文章彻底理解,这就是“共生教学”。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课堂氛围不知不觉间就活跃了起来,也无形中拉近了老师和学生的距离。

二、任务激活,动机驱动

在共生教学的教学思想下,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思路和方法是十分重要的,学生是否能够主动用科学的思维解决任务,是检验这种方法是否有效的重要判断标准。这样,学生学习的动机就十分重要。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布置一些小任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例如,在《故乡》一课中,课前预设时,我就感受到这篇文章主题的厚重与深沉,感觉学生一定会有抵触与畏难情绪。为此,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道练习题:(1)课文中哪个人物是主人公?为什么?其他人物起什么作用?(2)文中众多人物中,您觉得作者对哪个人物的刻画最成功?哪个人物引发了你对生活中某个人的想象与比照?(3)我们应该从这篇文章中学习哪些写作方法?(4)对于文章最后的一段话,你是如何理解的?任务布置下去,学生们马上沉浸在了文本阅读当中,全神贯注之余,不时地和小组成员窃窃私语,讨论着这几个问题的关键。不待教师组织,一刻钟后,学生们自发地开始在课堂上交流起这几个问题的答案。有的说闰土是主人公,因为那个时代农民占整个社会的绝大部分,从他的身上应该能看到整个社会的情况,所以是主人公;有的说文中的杨二嫂最为鲜明、生动,因为她让我想起了自己农村的婶婶,不论是说话的神态语气,还是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还有的说文章中的对话描写对自己写作很有启发,以后要避免絮絮叨叨的平铺直叙……几个小任务,不仅有效连缀起了课堂,还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活跃思维与探究兴趣,整个课堂一派“共生”氛围。

通过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一些小任务、小目标,能够有效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共生,激发整个语文课堂的活力。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得到极大地发挥,教师在其中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但整个课堂的教学效率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三、差异激活,发散思维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笔者一直以为,差异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其实,差异也可以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一言堂”的教学状况。因此,为了共生课堂的建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对课文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的思考。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我让学生就这样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杜甫在诗歌里大骂那些儿童‘忍能对面为盗贼,这样的表达究竟是不是合适呢?”学生一下子就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说杜甫身为一个大诗人,不应该说出来这样的话,儿童年少无知,也许对自己在做的事情并没有太多认识,只是图个好玩,也有人说杜甫那时候境况窘迫,家里生活已经那样艰难,还要被小孩子这样戏耍,有这种愤怒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就这个问题展开了争论,很多学生也跑去查阅了其他的资料,对当时杜甫所处的时代背景有了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从更为宏观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角度得到扩充,能够从不同的维度来对文本进行深入的解读,培养了学生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进一步提升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质性意义,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共生教学,就是要让整个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作用,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多元,而将文本差异引入到教学过程中,能够轻易实现这一过程,让学生深度与文本、他人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想法,得到提高。

四、矛盾激活,殊途同归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以往的教学课堂上,教学往往都只是教师自己的,学生虽然有时候有不同的见解和角度,也没有进行阐释和发展的机会。因此,为了共生课堂的建设,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自己的思考,激发学生关于教学内容的矛盾生成与个性思考,有矛盾就有互动,有矛盾就有活力。

例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一课中,在父亲来信时,文本中写到父亲说自己“身体平安”,之后又接着写道“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矛盾点展开思考,对父亲的复杂情绪展开分析。显然,说自己平安,是为了让儿子放心,而说自己“大去之期不远”,则是想让儿子理解自己的不易,常常挂念自己。通过对这一矛盾点的解读,一个平凡而高大的父亲形象跃然纸上,父爱也被诠释的淋漓尽致,让学生能够对父爱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体会。通过这样引导学生去体会这种背影背后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将思绪融入到文章里对背影的描述当中去,很多学生都深深地为作者父亲对作者的爱所感动,也更加懂得去珍惜父母现有的对自己的爱与关怀。由此可见,通过矛盾点的激发,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一个引导式的互动,同时,教师通过进行这样的引导,将文章中情感的共鸣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很好地起到了对学生的教育作用,也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奠定了基础。虽然在课堂内容上学生产生了“矛盾”,但其实都是对文本的深入探究,最终这些思考都将化作对文本的更深刻的体会,实现课堂教学的“殊途同归”,激发课堂活力。

在教学过程中,适当提醒学生关注课本内容的一些“矛盾点”,能够有效地发散学生的思维,甚至有时候可以挑起教师自身和学生的“矛盾”,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充分发挥“共生教学”的优势。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这四点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始终,这样才能真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袁庄镇先民初中)

猜你喜欢

篇文章共生矛盾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矛盾的我
共生
对矛盾说不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如果你感到迷茫,不妨读一下这篇文章
空间的维度(从一维多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