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为何终身不得为相
2017-04-07王兆贵
王兆贵
公元200年,孙策临终前把弟弟孙权托付给长史张昭辅佐。张昭不负重托,果然扶持孙氏政权实现平稳过渡。
按理说,张昭资深德厚又身负重托,丞相一职当之无愧,也是众望所归,孙权却先后两次否决不授。那么,孙权内心究竟是怎么盘算的呢?
这要从孙权继位时说起。当时,孙权才十八岁,血气方刚,好勇不羁,尤喜骑射猎虎,宴饮取乐。只要张昭在场,就会上前严词劝阻。照此看来,孙权不拜张昭为相,似乎是不愿受其管束。但再看后来发生的事,就不是这么简单了。
后来,孙权因公孙渊有称藩之意,拟派两位使臣到辽东拜其为燕王。张昭进谏说,公孙渊害怕曹魏讨伐,才向我示好。他若翻脸向曹魏表白自己,派去的使臣回不来,不就取笑于天下了吗?孙权与他反复争执,并坚持派使臣去了辽东。结果,公孙渊果然杀了吴国使臣。孙权情知是自己错,亲到张门认错,迎其入宫,深自苛责。孙权对张昭既然如此敬重,为何又不拜他为相呢?
我们知道,当时的天下大势,曹操已成气候,刘表立意自守,刘备立足未稳,孙权也只是凭天堑坐领江东,三足鼎立的局面尚未形成。公元208年,曹操寫信恐吓孙权说,我现有80万水军,奉天子之命南征。形势十分危急,尽管以张昭为首的主和派居于多数,孙权仍然支持以鲁肃为代表的少数主战派,果断派遣周瑜、程普等,同刘备率领的蜀军联合作战,通过赤壁一役大败曹军。由此可见,孙权虽然非常敬重张昭,有时甚至不惜降尊纡贵,但在原则问题上始终不肯让步。
再者,张昭性格倔强认死理,牛脾气上来,不撞南墙不回头,他若总揽朝政,决策走向势必偏激。不照他说的办吧,势必跟你较劲;照他说的办吧,又会错失良机。
综上所述,孙权所以不拜张昭为相,是因为张昭缺乏统摄全局的宏远眼光和协调百官的宽厚胸襟。有鉴于此,孙权才可以“待张昭以师傅之礼”,“更拜辅吴将军,班亚三司,改封娄侯,食邑万户”,却始终不拜其为相。反观孙权起用的顾雍,担任丞相十九年,宽宏大量,外柔内刚,选贤任能,公正廉明,谨言慎行,谋无不当,封爵归第,家人不知。我国古代向来有“贤者在位、能者在职”的说法,对张昭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是对的,但从事业的发展壮大计议,也不可瞻前顾后,束缚了自己的手脚。
选自《光明日报》2016.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