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会,何尝不是逢场作戏
2017-04-07袁泓
文-袁泓
聚会,何尝不是逢场作戏
文-袁泓
觥筹交错,
但我们离彼此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一)
又到一年团聚时,城市里别管是新旧小区,多少都“象征性”挂着些灯笼抑或红色条幅,各式商场或超市里也多半放着些迎接新年的喜庆歌曲,置身其中就有一种想要购置年货或礼品的欲望,是啊,即使是感官略显迟钝的我,也不得不在各种气氛的渲染下告诉自己:过年了呢。
但其实,过年于我而言,意味着什么呢?除了一年到头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学业、工作的短暂轻松、年三十团圆宴上的觥筹交错、大鱼大肉、初一初二走亲访友时明明渴盼红包却又假装客气“不忍接受”的推脱,更多的时候,可能最期待的就是与同龄人之间的小聚了吧。大家平日里各忙各的,每日从微信朋友圈的动态里“观望”着对方的生活,心想:这小子,最近混得不错嘛!又是陪女友又是升职的,等过年了一定要宰他一顿,顺便讨点“经验值”回来。同时刷了刷自己冷冷清清的微信聊天记录,发现除了讨论“工作事宜”的群组外,甚少其他交谈,似乎热闹的总是别人的生活,而我只是一个看客。
(二)
“跟你一起长大的表哥表姐们今年都从国外回来了,你们好些日子没见,晚上吃饭好好聊聊,爸妈现在是搞不懂你们这些小年轻脑子里在想些什么了,你们跟同龄人有话聊,多交流交流,跟人家好好学学。”这番叮嘱过后,我心里不由地一沉,因为没有人比我更清楚:爸妈前面说的一串话永远都是为最后半句作铺垫的,同龄人之间的“交流”是假,向哥哥姐姐们“学习”是真。我只是不明白,为什么好端端的家庭聚会,都要变成“学习”的契机,明明已经过了上学的年纪,在父母眼中,我好像仍然是个在“学习”上不能给他们丢脸的孩子。
“我们家明明呆满今年就能拿到美国绿卡了呢,这些年他辛苦归辛苦,但这孩子从小到大一直特别让我们省心,如今总算是苦尽甘来了。”
“你们也算是熬出头啦,我们家这个真是让人愁到不行,以前学习的时候就一直中不溜儿,现在工作了,也是高不成低不就的,让他回来吧,他又不肯,你说你在大城市打拼,也是要有实力的吧,这孩子就是不听劝,也不知道成天想的啥,我们急也没用啊。“
“一线城市也不差啊,他现在估计是还没适应,等找到节奏了也就好了,你们也别操心太多啦。明明,你和弟弟说说,帮他分析分析问题出在哪儿。”
“听见没?你哥大老远回来一趟不容易,你得多跟他取取经,还傻愣在这儿干嘛?”
几乎不出意外的,在父辈的这番开场白之后,我和哥哥姐姐们坐到了一起,被给予了“充分的自由”:这是属于同龄人之间的家庭聚会,没有爸妈的“干涉”,却又丝毫逃不出他们的掌控。
哥哥姐姐们与我年龄相仿,但我们早就过了那个可以无忧无虑、自在玩耍的阶段,自上学开始,他们就不知不觉间成了“别人家孩子”:学习永远名列前茅,生活上也从没出过岔子,颇让人省心……我曾经不甘心地尝试过想要走进他们的内心,原以为我们一直是同龄人,我不相信他们在光环之下没有私人的喜怒哀乐。
然而这一切都是徒劳,因为渐渐地,我们从小时候的时常共同玩耍过渡到每年的假期小聚,到后来,干脆变成只有春节才会在家庭聚会上碰面……一年到头都见不到几次的人,你又怎么可能指望会与你说些体己的话呢?因为我自己都是如此:如果对一个人没有产生足够的信任,我是万万不会把内心隐秘的心思与之分享的,况且,他们可是那种活在光环里的人啊,远远地看着就好了,跟平常人哪能一样呢?
在这种想法的驱使下,我们每年在家庭聚会上的碰面都成了“逢场作戏”,我和他们聊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偶尔也确实“讨教”一些问题,当然,得到的也都是些程式化的答案。这种“交流”于我而言,早就流于形式,它更像是一种“任务”,往往敷衍过父母之后,也就抛之脑后了。
一场看似同龄人的家庭聚会,充斥着的压力并不比职场小,父母一辈之间的暗自较劲,从来都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到了后来,孩子成了“比较”的载体,而他们还浑然不知似的。
(三)
终于,在熬过了亲戚间的“轮番轰炸”后,我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假期余额所剩无几,是时候和往日的狐朋狗友们把酒言欢了,于我而言,这几乎是过年回家为数不多的动力之一了。
比起“高冷”的哥哥姐姐,曾经同甘共苦的朋友们倒是活得更接地气一些,因为我清楚地知道:这大概是最能对我的城市孤独症感同身受的一群人了。
“你小子最近在北京混得不错嘛,我看见你朋友圈那条动态了,才工作一年就升了个小主管,可以嘛,平时没少在老板面前表现自己吧?”
“嗨,你是不知道,我这不是发给老板看的嘛,我这升职都不带加薪的,你说我忙了半天图个啥呀?不给老板‘提个醒’,我这不白忙活嘛。”
“你瞧瞧,学坏了不是?发个朋友圈还目的那么明确,倒是我们这帮兄弟,忙着给你点赞呢。”
“这年头谁发个朋友圈不是给别人看的啊,我跟你说,我现在发动态之前,可得好好琢磨一阵呢:发什么内容、选什么图片、对谁可见……这里头门道可多着呢,你要想有更多的赞,就得表现得积极、上进一些,像那种吐槽的、不爽的内容可得悠着点儿发,不但是老板、同事看见不好,就是姑娘们也不愿成天看你牢骚满腹的啊,还有这选图也可讲究了,我现在不带滤镜的图片都不敢往外发,你想想你连照相技术都那么烂,哪个姑娘愿意跟你啊,还得从头调教……”
“怪不得看你朋友圈,觉得你混得风生水起的,都这么来的啊。”
“哈哈,哥们儿心里清楚就好,现在啊,是不比咱们那时候了,有个啥事情不都得自己消化嘛,你说说咱们当年,念书是苦了点儿,活得那叫一个自在啊……”
话题被成功引向叙旧之后,我脑袋里嗡嗡嗡直作响,哥们儿说了什么已经不记得了,唯独那句“朋友圈是发给别人看的”久久萦绕在脑海里,被咀嚼了一遍又一遍,在酒精的作用下,我竟然有些恍惚:这样“热闹”的朋友圈,要它又有何用呢?干脆关了好了,转念一想,我开始有些庆幸自己冷冷清清的社交网络了,起码,我还不至于为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观众”费尽心思。
喏,我看到的“风生水起”不过是他们的“逢场作戏”,他们真正的内心所想我甚至连触碰的权利都没有,是距离的原因吗?好像也不是,即使身处同一座城市,我们未必有时间时常聚在一起胡侃,就算能聚在一起,也会像现在一样心照不宣地避开彼此内心深处的孤独吧?
我突然感到一种靠再多的酒精都无法驱散的悲凉涌上心头,因为面对这群曾经于我而言最亲密无间的朋友,我除了时而在朋友圈点个赞或评论几句之外再也做不了什么,我们不再能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赶到身边,不再能像过去那样为彼此排忧解难,甚至不像过去那样可以无话不谈……我们距离彼此的生活很远很远,只有在追忆往昔时才能找到共同生活的印记,然而一晌贪欢之后,我们依然要回到各自的水域,奔赴各自的生活,独自面对压力和挑战,每年一次的小聚更像是一场梦,醒来一切如常,什么也没有改变,焦虑依然存在,孤独感亦如是。
于是,我“准备”好了的一肚子话在这场聚会中毫无用武之地,被硬生生地憋了回去,它们大概,要一直宅在心底了吧……
责任编辑:刘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