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导向要素规范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 天津 300000)

我国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

杨磊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天津300000)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制定并规范了大学章程,初步建立起与高校自身办学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如何开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举措、运行有效性,是决定高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促进高校办学目标实现的重要举措。本文将阐述内部控制评价模式,剖析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高校;内部控制;评价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高校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制定并规范了大学章程,初步建立起与高校自身办学特点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高校内部控制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以实现高校办学目标。如何开展高校内部控制评价,评估高校内部控制的技术路线、实施举措、运行有效性,决定高校未来是否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对深化教育事业改革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内涵与模式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

高校内部控制是指高校为了更有效的获取、整合和利用现有资源,提高经营效率,而在高校内部实施的各种调节和制约的程序、方法、计划和组织。高校内部控制规范益于保障财务真实可靠、资产安全完整,为高校创造发展条件和更好的实现高校发展目标。

鉴于高校不是以经济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单位,其内部控制活动较多,影响要素也较多,因此需要借助外部框架或者外部模型进行多角度评价。作为内部控制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具有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引成效,在评价上可以有目标导向、要素导向以及整合观三种模式,在评价指标的选择要以高质优效为导向,以科学、客观为内在要求,符合可行性、科学性、定量与定性的结合的原则。

2012年,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文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校建章立制,规范相关经济活动,防范舞弊和预防风险。2015年财政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文件为高校进一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强化内部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在提升内部治理水平、规范内部权力运行、促进依法行政、推进廉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二)内部控制评价模式

内控评价模式目前有目标导向、要素导向及整合观三种模式。

1.目标导向模式。目标导向评价是评价内部控制目标实现的有效性,它针对单位内部管理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及其处理整改情况,明确单位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工作的方向和重点。目标导向模式具有内部评价目标精准、客观性强、成本效益好,更适合外部监管或利益相关者进行评价。

2.要素导向模式。要素导向模式主要考虑到内部控制要素特征,按照COSO报告的每一项要素的必要条款来确定评价标准,对各个要素的在机制中设计和执行方面进行评价。要素导向模式具有可执行性强、逻辑严密、易于实施和推广,更适用内部控制的自我评价。

3.整合观下模式。整合观下模式是将目标导向评价模式与要素导向模式的相互融合,是将内部控制要素作为反映内部控制活动的载体,按照有关规范对内部设计与执行进行评判,确定其有效性及每项内容是否实现了预定的内部控制目标。整合观下评价更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更强,提高了评价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使内外部相协调,实现强化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管的双重效用。

三、高校内部控制评价问题与对策

(一)高校内部控制评价问题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个有机整体,评价和监督是这个体系的反馈机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高校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价,诊断出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以及执行中的弱点和不足,对高校改进内部控制制度、进一步强化实施力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具体问题如下:

1.内部控制评价意识缺位。部分高校领导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擅长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而对推行高校内部控制尚缺乏专业性,对风险缺乏科学的认识,虽然建设了相关制度,但对内部控制评价存在可有可无的想法。

2.内部控制的评价引领性差。内部控制评价是高校内部控制建设的指挥棒,但现阶段,相关制度规范对高校内部控制仅仅起到原则性指导,在评价上制度设计上缺少必要评价指引。

3.内部控制评价执行不力。高校与企业相比,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非常迟缓。目前高校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做参照,一些高校有设置内部控制的制度,但各高校的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遵循各不相同的“规范”,有些即使设置了规范完全不参照规范执行,导致了执行力不到位,内部控制不能发挥其作用。

4.内部控制评价职责分工不明确。一些高校内部控制各经办人员的职责划分不清晰,缺乏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高校内部控制工作人员组成往往是跨部门协作,而部门间往往存在职能交叉重叠的现象,这影响到内控评价人员后续工作的开展。

(二)高校内部控制评价问题对策

目前,高校内部控制已有所实行,也陆续采取了一些评价举措,取得了一些管理经验和成绩,但这些成绩还远远不能适应国家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和高校经营管理的需求。

1.提升内部控制评价意识。提升高校校内教职工内部控制评价意识,打造内部控制评价内部外部沟通机制,促进高校内部员工参与内部控制评价的积极性。内部控制是高校运行有效保障,内部控制评价具有引领导向作用。做好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相当于用好了管理者手中的“指挥棒”,使得高校能够成为更快捷、更高效的运行主体。

2.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引领性。建立健全“以预算为主线、资金管控为核心”的业务协同机制,积极发挥财务、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科研、合同管理等经济活动相关部门或岗位作用,保证内部控制在分权基础上充分高效运行,从而达到内部控制的引领成效。

3.强化内部控制评价执行力。强化内部控制领导示范作用,领导带头学习内部控制及评价相关知识内容;强化内部控制评价全员参与,领导亲临一线指导实际工作,确保内控实施过程中,不存在推诿扯皮的现象发生。

4.厘清内部控制评价职责分工。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大学章程,结合校情实际,明确内部各层级机构设置、职责权限、人员编制、工作程序和相关制度安排。根据科学精简、高校透明的原则厘清各部门在组织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的角色分工,确定具体岗位、职责和工作要求等,避免职责交叉及不相容职务冲突的情况发生。

四、结语

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系统,必须重视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有利于控制制度和控制措施的真正落实,有利于高校决策者和管理者有效的进行工作。高校内部控制评价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提高内部控制评价的意识,厘清内部控制评价职责分工,发挥内部控制评价的引领导向作用,强化内部控制评价的执行力,吸纳社会第三方的评价意见,提升高校运行健康度,为深化国家教育机制做有力支撑。

[1]唐大海.吉津海.支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评价:模式选择与指标构建[J]会计研究.2015(01)

[2]张兆国.张旺峰.杨清香.目标导向下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构建及实证检验[J]南开管理评论.2011(01)

杨磊(1983.5-),男,汉族,会计师/讲师,硕士,天津商务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管理会计、内部控制。

)

猜你喜欢

导向要素规范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来稿规范
“偏向”不是好导向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