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街坊变迁:城镇化进程中回迁者社区归属感研究
——基于福建省光泽县F社区的调查

2017-11-07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9期
关键词:街坊归属感重构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354100)

街坊变迁:城镇化进程中回迁者社区归属感研究
——基于福建省光泽县F社区的调查

邵婷婷傅海雁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兰州354100)

本文从社区研究的理论出发,试图探讨在中国城镇化加速推进背景下,小城镇大规模拆迁改造对回迁者社区归属感的影响。以福建省光泽县F社区作为个案调查,结果显示,回迁者对拆迁安置社区归属感的总体水平不低,但大多数回迁者对传统的街坊社区仍保留较高的怀念留恋之情,回迁者对社区的自豪感及社区关心两个维度得分较低。因此,关注回迁者对安置社区的归属感情况,也是使得拆迁改造工作能够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的可行方式。

转型社会;安置空间;回迁者;社区归属感

一、研究背景

我国正在推动城镇化的进程,在建设新型的现代化城市社会过程中,必然要对城市进行拆和改造。可以说,城镇化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过程。相对于中国大城市的城镇化建设而言,大部分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偏于滞后。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推进,小城镇的城市建设也正加速进行,城市社会朝现代化迈进。

城镇相比于城市,其更加表现出乡村的特点,融城乡与一体。(小城镇特点乡村,地缘,业缘,交往)。“街坊”是城镇中传统的居住生活区,代表小城镇中乡土性的一面,邻里之间相互了解交往频繁,居民对该社区有着稳定的归属感。但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也必然在传统“街坊”式的居住区的土壤之上更新城市,建设新型现代化城市社会。拆迁安置社区正是“街坊”式的传统空间向现代空间转型过程的直接产物。

社区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齐美尔指出:“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除了它一般所包含的意义外——也被感到是空间的填充”(齐美尔,[1908]2002:461)。而空间的界线则是心灵的相互作用的边界,“如果说这种相互划定界线的普遍概念是取之于空间的界线,那么后者——更为深刻地——只不过是唯一切实的、心灵的划分界线过程的结晶或空间化”(齐美尔,[1908]2002:466)。心灵及互动赋予了空间社会意义,一定界线的空间内人们具有稳定的归属感。在传统“街坊”社区空间过渡到现代社区空间的过程中,原本“街坊”中居民们稳定的归属感在拆迁中渐渐消失殆尽,居住空间的重构并不意味着心理空间的重构。社区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回迁者在拆迁安置社区中归属感的形成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讨论回迁者对拆迁安置社区的归属感,能够较为具体地反映出当今转型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深刻变革,探讨城市大规模的拆迁和重建背后客观存在的社会问题。因此,面对社区空间重构下现代社区空间,如何重构回迁者的社区归属感,使城镇化真正实现人的城镇化,构建理想的现代社区空间,正是本研究试图解释的问题。

二、个案介绍、理论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个案介绍

本研究以福建省光泽县F社区作为个案调查,该社区建成于2016年,总用地面积11643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6177平方米,拆迁安置房4栋,目前共迁入258户,其中95%以上为回迁户。迁入该回迁安置社区的回迁者均是居住在镇岭街的居民,F社区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拆迁安置社区,安置点按就地安置的原则,拆迁安置房建设选址仍在原处。但在社区空间重构的背景下,居住空间却由“街坊”式的传统空间转变为商品住宅小区式的现代居住空间,街坊里原有的较为稳定的联系也同时被拆散。那么,社区空间的重构、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中回迁者对安置空间的归属感如何?拆迁安置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对回迁者的社区归属感有正向影响还是负向影响?由此,本项研究在回迁者搬进F社区后的一年里,以量表法和问卷法对其归属感进行测量,并且结合半结构式的深度访问收集资料。共计发放问卷120份,有效回收109份;深度访问5例;并且查阅该县拆迁补偿安置方案,控规方案等收集详细资料。

(二)理论视角

社区成员对本社区的归属感是社区存在和发展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是一个社区生命力的表现。社区研究中的类型学视角是将各种社区置于一个农村——城市的连续统之间,以此对社区进行考察。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最早将二分法运用到社区研究。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社会必然经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过程,而在滕尼斯看来传统社区的成员因血缘、地缘和精神,彼此关系密切,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现代社区里亲属、邻里和朋友关系的联系被一些次属关系取代,社会成员基本是分离的,在这个过程中对社区的归属感逐渐削弱。这一观点的提出影响了许多学者对社区的认识。继滕尼斯之后许多学者也对社区归属感进行了探讨。美国学者沃思(L.Wirth)认为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认为人口的聚集和社会规模的扩大导致了对次属关系而非首属关系的强调,居民之间相应地增长了对他人的冷漠。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社区解放论”将社区从邻里地域的限制中解脱出来,人们之间仍然存在一种松散又稳定的联系。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中社区归属感借鉴了蔡禾(2005:35)对社区归属心理状态表现的相关阐释,即社区归属心理状态的表现如下:一是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并以自己为某地居民而自豪;二是一种对社区投入、参与、喜爱和依恋的情感;三是对社区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同时,针对回迁者这一特定群体的研究,本研究最终确定回迁适应程度、身份认同、社区依恋、社区喜爱、社区关心和对社区自豪感六个维度对回迁者的社区归属感进行测量。

三、分析结果

表1 F社区回迁者社区归属感程度/% N=109

由表1可以看出在这六个维度的测量上,对于回迁适应这一问题的回答时,有20.2%的回迁者表示非常赞同,有51.4%的回迁者表示比较赞同,也就是说,对于回迁安置社区的适应情况有71.6%的回迁者持认同态度。我们可以认为,回迁者在回迁安置社区内居住近一年后,对新的居住生活空间已经有了一定的适应。对于身份确认、社区依恋、社区喜爱、对社区的自豪感四个维度的测量回迁者也同样表现相似的认同水平。但在社区关心这一维度的测量中,仅有28.4%的回迁者在回答“我了解现在居住小区的服务机构”这一提问时持认同态度,这表明,回迁安置社区的建设中还没有与居民建立稳定的联系,绝大多数回迁者表示并不了解小区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机构。

此外,问卷中还设计了回迁者对传统“街坊”社区空间怀念的相关测量,结果显示,对于“对拆迁以前一起居住的街坊感到怀念”的回应,有29.4%的回迁者表示非常赞同,37.6%的回迁者表示比较赞同,仅有4.6%的回迁者表示很不赞同。这表明,回迁者对传统“街坊”社区是具有较强的怀念留恋之情的,在访谈过程中也能发现社区居民在社区空间重构之后生成的较强的失落感并没有在回迁一年后消除,而是对传统的“街坊”居住生活区仍然保留深刻的感情。

为了进一步了解到回迁者在每一个维度的社区归属感的具体状况,本研究采用Likert量表的赋值方法对回迁者的给分进行了数据处理,从1—5分表示回迁者态度由非常赞同到很不赞同的不同梯度。结果显示,对回迁后安置社区生活适应程度的均值为3.74;对社区成员身份确认均值为3.95;社区喜爱的均值为3.79;对社区自豪感的均值为3.66。回迁者在这四个维度的评分上均在比较赞同到非常赞同的位置之间,对其余两个维度的评分则偏低,社区依恋的均值为3.32,社区关心和投入的均值为2.72。在访谈中,笔者了解到许多回迁者大部分回迁者有意愿参与社区活动,为社区的发展献策献力,但其中许多居民表示对社区的服务机构、参与机制等并不了解,这也限制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

四、研究结论

本文以个人为分析单位,探讨城镇化进程中拆迁安置社区里回迁者社区归属感的具体状况。社区归属感方面的研究从人的角度对社区进行考察,是社区研究的重要内容。结果显示,回迁者对拆迁安置社区的归属感总体上并不十分强烈,以F社区为个案的社区归属感研究证明拆迁对居民的社区归属感有一定影响。

现代城市社区和传统街坊社区是人们构建的两种不同的生活空间,在拆除与重建的过程中,旧有的社区解体,原本在“街坊”里的联系也一起解体。解体与重构可以说是两个互补的同时进行的过程,社区空间由“街坊”转变到现代化的新型社区,但是往往社区的联系难以在短时间内建立,正是拆迁使得原本居民的生活方式、家庭居住模式等都发生变化,“街坊”社区邻里之间的交往关系和情感联系被拆散,原本居民对于“街坊”较为稳定的归属感也因拆迁渐渐消失殆尽。居住空间的重构并不意味着居民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的重构,居民对社区归属感的建设大多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是人为建构起来的。因此,探讨拆迁安置社区建设中如何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构建出联系,使回迁者能在现代空间中寻找到传统的熟悉,是重建回迁安置社区的重要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思考和探索。

[1]蔡禾.社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5

[2]齐美尔,林荣远译.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1-466

[3]郑震.空间:一个社会学的概念[J].社会学研究,2010(5):167-245

[4]单菁菁.社区归属感与社区满意度[J].城市问题,2008(3):58-64

[5]汪雁,风笑天,朱玲怡.三峡外迁移民的社区归属感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J],2001(2):129-136

[6]熊远来,周广庆.拆迁安置居民社区归属感研究——以临安市锦城街道文昌阁社区为例[J].人类工效学,2016(2):26-31

[7]彭兆荣.论乡土中国的城镇化[N].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7(1)

[8]孙其昂,杜培培.城市空间社会学视域下拆迁安置社区的实地研究[N].河海大学学报,2017(4)

2017年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金资助项目,“街坊变迁社区空间重构下回迁者社区归属感研究——”基于福建省光泽县F社区的调查[项目编号Y17095]

邵婷婷,福建人,西北民族大学,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

猜你喜欢

街坊归属感重构
价值感与归属感
长城叙事的重构
以街坊为单元的老城区微更新方法研究
——以柏林Kreuzberg 地区为例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唐朝城市街坊布局规划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北方大陆 重构未来
百万庄小区街坊调研及街区改造设计
北京的重构与再造
论中止行为及其对中止犯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