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2017-04-06李静雯
李静雯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试论《牡丹亭》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
李静雯
(河南大学文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牡丹亭》塑造了柳梦梅、杜丽娘、春香、杜宝等一系列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其中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可爱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作者借这一形象来批判传统的道德礼教,讴歌可以超越生死的真挚爱情。杜丽娘是封建时代典型的大家闺秀,集美貌与才情与一体,最难能可贵的是她身上具有的大胆反抗精神,这放在整个封建时代来看也是熠熠生辉的。本文则以文学作品为依托,试从德才貌兼备的大家闺秀、情与理的矛盾体、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三方面综合来分析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
汤显祖;《牡丹亭》;矛盾;社会意义
汤显祖是明代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剧作家,其主要的戏剧作品有《还魂记》《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因这四部戏剧皆涉及梦境的描写,因此被称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这四部作品奠定了他在明清剧坛上无可撼动的地位,一直流传至今广为传颂。《还魂记》又名《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这位剧坛翘楚也如是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1],这部作品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深度上都较之前期的作品有很大的超越。其中塑造的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集中体现了汤显祖的“至情论”,她听从内心的召唤勇敢地为爱献身,最终获得幸福,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美与纯情的化身。
一、德才貌兼备的大家闺秀
杜丽娘是南安太守杜宝的独生女,出身于封建时代的上层社会。她有着十分美丽的容颜,汤显祖常用芙蓉花、腊梅花、美人蕉等多种花卉来形容杜丽娘,还多次把她比作嫦娥、观音等仙子,刻画了一个如花般娇艳纯美的杜丽娘的形象。优秀的作家往往并不直接描写美而转向写美产生的效果,文中柳梦梅在梦中与杜丽娘相遇后,常常以“姐姐”、“美人”相称呼,冥界的判官在看到她时也感叹到“倒有几分颜色”,通过他人的反应来描绘杜丽娘的美丽,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杜丽娘身上还体现了家闺秀应有的行为规范,她敬顺父母,第一次出场便道:“娇莺欲语,眼见春如许。寸草心,怎报的春光一二”,[2]祝酒请安,一切都合乎封建孝道;对待自己的老师陈最良充满敬意,在学习《诗经·关雎》时,虽然对老师的讲解有异议,但是仍以礼待之,在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就提出为师娘做修鞋来表达心意;对待自己的侍女春香,也能做到爱护有加,并不时对其的行为进行劝诫。在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里,杜丽娘无疑又是一个幸运儿,古代社会的女子地位低下,能够接触到学堂的少之又少,而杜丽娘出身在富贵之家,父母还为其请了老师到家中给她授课,知识的熏陶使得她的才情愈显,她不但女红做得好,还能作诗作画,书法也堪比卫夫人。
杜丽娘身上表现了明朝官宦女子与外界的纷扰污秽彻底隔绝的状态,显示出了坚贞幽静的品质,然而这是以对人性的压抑与束缚为代价,但传统的教育并没有扼杀掉杜丽娘作为一个正常的人的天性,这些伏笔为就为后来杜丽娘情感的强烈喷发埋下了伏笔。
二、情与理的矛盾体
汤显祖推崇“至情说”,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说:“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3],“中国传统的女子教育以培养相夫教子、料理家务的女子为其目的,主要偏重于妇德妇职的教育”[4],在这样的背景下,杜丽娘无疑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下文将从主要围绕情与理的矛盾来展开,杜丽娘本身存在着情欲与理教的冲突,其父杜宝所代表的封建伦理纲常的维护者与杜丽娘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又构成另外一对情与理的矛盾,两种矛盾前后相承,促使故事情节逐渐展开,最终以情战胜理而结尾。
情与理的矛盾在杜丽娘的身上主要表现为内心情欲与外在理教约束的冲突,冲突的爆发有一个逐渐开展的过程。在讲授《关雎》的时候,陈最良用“后妃之德”来解释这首诗歌,但丽娘仍然能够领略到其中男女之间的爱恋思慕之情。后来的“游园惊梦”则成为杜丽娘为情而死、因情而生的转变的关键环节,红颜女子在花开花谢的春季最易生发思春愁春之感,内心淳真性情的萌动和园中春日景象的萌发使得杜丽娘渴盼能够收获美好的爱情。王实甫《西厢记》中莺莺也感叹道:“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5]。对礼教束缚的不满,对自然与青春的热爱,对春光的惊叹及命运的感伤促进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因情所至,柳梦梅入丽娘梦,“惊梦”是杜柳初恋爱情的灵肉合一,也是情的第一次胜利。杜丽娘对她向往的爱情显示出一种欲罢不能的执着,由于太过于专注于人世间所爱,往往会带来伤害与痛苦,杜丽娘的生命在思念中日渐凋零最终走向死亡。然而真正的感情是可以超越一切的,杜丽娘的爱情感动了冥界的鬼神,她得以去找意中人并与其深夜欢会,柳梦梅宁愿冒杀头的重罪也要开棺助丽娘还魂,这是情取得的第二次胜利。
在重返人世后,杜柳二人的爱情又重新面临情与理的矛盾。由于封建理教根深蒂固,理的消亡也需要一个过程,以杜柳二人为代表的情和以封建家长杜宝为代表的理展现了新一轮的冲突,在“圆驾”一节中杜丽娘大胆反抗,更是一改往日的柔弱争取自己作为人的基本生存和婚姻自主的权利,面对父亲的威权她大胆回应,坚决捍卫自己的爱情,最终皇帝也深受感动为其二人亲自主婚,这是情的第三次胜利,杜柳二人的爱情取得了圆满的结局。
写情是《牡丹亭》的主旨,但该戏剧绝不仅限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同时包含了君臣、夫妇、父子(女)、朋友之间的人伦之情。杜丽娘身上体现的情与理的矛盾并不冲突,这正代表了人性的两个方面,人物形象也显得更加立体饱满。
三、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
《牡丹亭》的蓝本是《杜丽娘慕色还魂》,原来话本中男女主人公双方门当户对,很轻易地得到了双方父母的认可,《牡丹亭》中则增加了情与理的冲突,主人公双方克服重重阻碍,最终情得以战胜理。原话本中杜丽娘的人物形象呈现出相对单一化的特征,而《牡丹亭》中,杜丽娘在一步步的觉醒中成为了大胆的时代反叛者,这样的设置也反映出作者对不合理的婚姻制度的批判以及对平等的向往,符合当时追求解放的个性思潮。
杜丽娘是明代万千女性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位:“杜丽娘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而是一个被‘理’掌控的无情的礼教社会,是一个延续了千百年的杀人于无形之中的无情的时代,而杜丽娘则代表着千千万万的和她同样处境的有情女子”[6]。像杜丽娘和柳梦梅那样最终由于皇帝而促成的爱情毕竟只是极少数,更多的是有情男女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与束缚而被迫分开,汤显祖的《牡丹亭》则通过杜丽娘这一至情的化身向传统的封建礼教发出呐喊,展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的觉醒。由此赋予了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以深刻的社会意义。
明代是程朱理学盛行,对女性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戕害,当时社会中女子的地位低下,在人身自由都受到束缚的情况下更不用提爱情的自由。而杜丽娘用情至深甚至不惜以生命的代价,她勇敢地冲破封建伦理的束缚,大胆地去追求爱和幸福。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却对人的自然欲求进行了肯定,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一开始就是情与欲的结合体。作者借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热情地赞美人性,歌颂真情,丽娘人物形象的转变也表现了女性的意识从觉醒到发展的过程,在当时的社会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一直延续至今。
四、结语
在分析杜丽娘这个人物形象的同时,我们不能忽略体现在她身上的局限性,杜丽娘与柳梦梅美满姻缘的成就是借助皇帝亲自下旨实现的,但存天理灭人欲的发出者就是统治阶级本身,汤显祖塑造的杜丽娘反对这种枷锁,却还要求助于制造出来这种枷锁的人,皇帝因其特殊的经历成全这对有情人,但仍有千千万万的人在忍受这种枷锁带来的痛,当然,这也是由于作者本身的阶级与历史的局限性造成的,杜丽娘虽然不能成为带领人民解放的领袖,但是她勇敢地凭借自身与封建阶级对抗,其身上显示的巨大的社会意义是无可置疑的。杜丽娘该形象的诞生温暖了无数女性的心灵,她在爱情中获得了生命,为争取自己的爱情所生发的举动足以让统治者震惊,替当时大多数如她一样深受礼教压迫的妇女阶层发声,因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7].杜丽娘也因其形象的真实生动成为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不朽的女性人物形象之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1](明)汤显祖著,邹自振、董瑞兰评注.《牡丹亭》[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第1页.
[2](明)汤显祖著,邹自振、董瑞兰评注.《牡丹亭》[M].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5.第15页.
[3](明)汤显祖.《汤显祖全集·牡丹亭记题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9.第1153页.
[4]谢雍君.《<牡丹亭>与明清女性情感教育》[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第185页.
[5](元)王实甫著,王小雷点校.《西厢记》[M].湖南:岳麓书社,2002.第3页.
[6]尧鑫.《<牡丹亭>“至情”主题的文化意义》[J].戏剧文学,2012(1).
[7](明)沈德符.《顾曲杂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9.第7页.
李静雯(1994-),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本科,河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