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人的『专利』
—— 坐月子
2017-04-06本刊编辑部
坐月子也是一种传统
【山西民间传统】
坐月子,山西民间传统的做法是:三日之内不准下床,一月以内不许出房门,也不准上街,而只准在室内吃、住。主要是要照顾好产妇与婴儿的身体,怕闹出月子病来。产妇要比平时多加衣服,前额要用帕子遮住,怕受风。坐月子期内,吃食要有节制,尤其是不能食太饱,饱了会伤脾胃,弄成终身不愈的症状。在山西农村,大多给产妇吃小米粥、鸡蛋、面条,大米与其它食物都很少食用。坐月子期间,禁止产妇多说话,说多了怕弄成舌疾;禁止产妇干活,怕干多了弄成劳疾;禁止产妇用冷水洗手,怕弄坏关节;同时,禁止生人进入产妇房中,生人进房怕“踩生”,弄出婴儿的疾病。产妇房中,连自己家里人一般也不许进入,只许产妇的母亲、婆婆、丈夫等照料产妇的人入内,连产妇的父亲、公公都得到产妇足月之后才好见面。
中医如何看待坐月子
【老祖宗留下来的月子习惯是有道理的】
分娩至身体恢复前的这一时期称为“产褥期”,一般为6周时间,差不多42天的时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月子”。
月子里有很多习惯一直沿袭至今,从中医角度讲是有道理的,比如月子里包头巾、不洗澡、关窗防风、喝汤、吃鸡蛋、喝红糖水等。
中医讲“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
之所以说新产妇人有三病,是因为从胎儿分娩,产妇容易发生与分娩有关的疾病,临床称为“产后病”,怎么预防这些“产后病”,那就得从月子里的习惯开始。
不洗澡不开窗是为了防风寒。产妇分娩后因失血过多,气随血泄,汗出腠理不密,寒邪乘虚而入,正虚不能驱邪外达,所以怕受风寒,而导致痉病,也就是筋抽搐,所以要戴头巾、关窗、不洗澡、以防受寒。
鸡蛋红糖是为了补血。正虚外邪不出,反逆上冲,而出现头眩目瞀、昏蒙而神不清,郁闷不舒等症。所以要补血、补充营养预防此类疾病。鸡蛋、红糖便是如此。
此外汤是孕妇必须要喝的。不管鸡汤、鱼汤还是其他汤类,一是为了补充营养,二是补充汤水是为了防止大便困难,就如动物分娩后会舔干净幼崽身上的黏液一般,都是为了补津液护正气。
【坐月子是为了补虚去瘀】
女子在生产完后,身体的气血受损,气虚导致血停,瘀血阻滞,正气不足,外则腠理不密,而易感风寒,内则脏腑虚弱,稍有不慎,百病由生,所以产后注重调理是非常必要的,此时就需要“坐月子”。
月子期间总的调养原则是,产后调理的饮食以温热为主,清淡少盐为宜,禁辛辣、油腻、难消化的食物;若需要进行药物调补,其原则是宜补气血、化瘀滞、调理脾胃。
此外,如果不注意防寒保暖,“虚邪贼风”便会乘虚而入,引起一系列人们所谓的“月子病”。
中医产后名方“生化汤”,既可养血祛瘀,又可温经止痛,是产后调理的常用处方,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试一试。
西医医学上称坐月子为产褥期,是孕妇经过280天的妊娠,分娩后子宫等生殖器官逐渐恢复到正常这段时间(约6~8周)。在产褥期,母体全身各个系统组织器官和生理变化很大,加上出血和分娩时以及哺育婴儿体力的消耗,致使机体免疫力降低,抗病能力减弱,因而容易催患疾病。
【梅州客家人传统】
客家妇女生孩子后要守在房内调养,直到满月后(一般为30天)才出房门。坐月子期间,产妇享受最优厚的待遇,周全的服侍、好的饮食、充分的休息,成为全家人都围着团团转的中心人物。
坐月子期间,一般每天三正餐三点心。所吃的东西都比较讲究,一要富有营养利于补身子的,利于增加奶汁;二要选择温、热、平性的食物,禁食寒、生、冷性食物,一般不吃青菜,吃干菜。
产妇所吃的食物中最普遍和最有特色的是鸡子酒(含姜、鸡、酒)。姜要老姜,多用于煮鸡、煮蛋。梅州人煮鸡用油锅将姜炒熟,再加上糯米酒,用文火煮熟。产后的当天就要吃鸡子酒,最好是一只能祛风驱寒化瘀活血的大公鸡(叫“雄鸡”),此后一般食阉鸡,若有未生蛋的小鸡更好。客家妇女坐月子期间,一般要吃10来只至30只鸡、10多斤老姜和30斤以上的糯米酒。
坐月子期间,产妇除料理婴儿之外,不做其它家务劳动。用某种树叶(如龙眼树叶、枫树叶、拔子树叶等)或树根熬过的水洗澡,这是为了消毒和祛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