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山羊链球菌病的诊治
2017-04-06韦素利
韦素利
(广西柳州市沙塘填广西柳州种畜场,广西 柳州 545003)
一例山羊链球菌病的诊治
韦素利
(广西柳州市沙塘填广西柳州种畜场,广西 柳州 545003)
羊链球菌病是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1)严重危害山羊、绵羊健康,是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多发于冬春寒冷季节,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吸呼道传染。最主要特征为全身性出血败血症,颌下淋巴结和咽喉肿胀,大叶性肺炎,胆囊肿大,跛行。(2)链球菌在羊养殖的各个环节广泛存在,羊患病后会在较短时间内传染整个羊群,如果防治不及时将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随着饲养规模化不断扩大,羊的链球菌病呈现高发的趋势,做好羊链球菌病诊断与防治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发病情况
2016年2月,广西柳州市郊区某舍饲隆林黑山羊养殖户,存栏3~5月龄的断奶山羊共102只。从2月9日起该批断奶山羊群陆续出现高烧甚至病死的羔羊,其中,发病羔羊35只,死亡病羊8只,但其他阶段的羊只并没有出现发病羊。
2 临床症状
病羊食欲减退或废绝,精神萎靡,体温40~41℃,结膜充血、流泪。有部分病羊出现咳嗽,舌、眼睑、面颊等出现肿胀。呼吸困难,咽喉脓肿,张口伸舌有泡沫样流涎。死前有磨牙、呻吟和抽搐现象。部分病羊体温不高,但出现关节肿胀、跛行、不愿站立。
3 病理解剖检查
尸僵不全,血液凝固不良;咽喉高度水肿,有块状出血;淋巴结、肺表面、心外膜、胃肠、肾表面有出血点;肺水肿、气肿,有的肺脏与胸壁粘连,有黄色积液;胆囊肿大,全身淋巴结肿大。
4 实验室检查
取病死山羊的淋巴结、肝、血液触片或涂片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发现呈双球形荚有膜或短链状排列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细菌培养。无菌条件下取病料组织分别接种在血液琼脂斜面,培养24 h,生长露滴状、无色透明、湿润菌落;普通琼脂生长不良;血液平板上培养24 h,有大小不一的菌落,大的菌落呈灰色,小的呈无色透明,有的菌落周围有明细的溶血环。将培养的菌落革兰氏染色镜检呈双或短链状带荚膜的革兰氏球菌。
动物接种。将病死羊的病理组织研磨,制作成生理悬浊液注入健康小家兔的体内,48 h后死亡。病理解剖检查同病死山羊的病变相同,将实质器官组织进行细菌培养后也分离出同样的细菌。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解剖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羊链球菌病。
6 防治措施
及时对疑似病羊采取隔离措施,并对病羊的分泌物、粪便和棚舍、用具等进行彻底消毒;病死羊要深埋处理。
做好羊舍的干燥卫生和保暖工作。2月份是本地比较寒冷的季节,也是山羊链球菌病的高发季节,因此做好羊舍的保暖工作可以使羊群降低感染病菌的几率。同时定期用200倍复合醛水溶液对羊舍和生产器械全面消毒。
对未发病的其他阶段羊只用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背部皮下接种1次,免疫期半年,每年接种两次。>6月龄的羊每只用5 mL,<6月龄每只羊用3 mL。
在全群羊的精料中添加电解多维+益生复合酶,可提高羊只的抗应激能力,还能调整肠道中正常菌群平衡,促进有益细菌的生长,增加羊只的抗病能力。
同群未发病羊每只每天用160万U青霉素作预防注射,连用3 d。疫情结束后,补接种羊链球菌氢氧化铝菌苗。
对刚发病的病羊用青霉素240万U+地塞米松2 mL+安乃近5 mL一侧颈肌注射,另一侧用磺胺间甲氧嘧啶0.2 g·kg-1(首次量加倍)颈肌注射。连用3 d,每天1次。
食欲废绝和病垂羊,用10%葡萄糖250 mL+头孢曲松0.2 g·kg-1+地塞米松2 mL静脉滴注,同时肌注磺胺间甲氧嘧啶0.2 g·kg-1(首次量加倍)颈肌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
S826
:B
:1001-0084(2017)07-0064-01
2017-05-11
韦素利(1970-),女,广西柳州人,助理兽医师,主要从事兽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