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绿道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04-06孙鹏凤

山西建筑 2017年8期
关键词:绿道景观评价

李 文 孙鹏凤*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园林·绿化·

我国绿道评价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李 文 孙鹏凤*

(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介绍了研究绿道评价的意义,从绿道景观因素评价、绿道方案优化评价和绿道使用状况评价三方面,论述了我国绿道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了绿道评价方法的局限性,提出了今后绿道评价的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

绿道评价,生态环境,景观,局限性

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力逐渐增大,工业革命之后,城市的快速发展使自然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1]。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城市绿道作为追求现代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两者矛盾的中和,逐渐引起世人重视。绿道运动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认为,绿道运动的产生,是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蓬勃发展之中,人们对于生态自然的反思和积极保护所孕育而成的一种诉求,也可以认为是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自然在人类社会的一种延伸的体现和表现方式。自“绿道”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之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了绿道的相关研究之中,但较之国外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深入,专门针对绿道的评价类文章更少。因此,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国内绿道评价的研究现状,总结出现今绿道评价方面的不足之处,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从而为今后绿道的建设提供可参考的依据,减少建设过程中的失误和浪费。

2 我国绿道评价的研究现状

不同国家的绿道建设背景多有不同,理论研究切入点也各有差异,对绿道的评价标准、评价体系也随之不同。国内关于绿道的研究起步较晚,绿道评价方面的研究更是处于探索阶段。大体来说,我国学者对绿道的评价集中在三个方面,即绿道景观因素评价、绿道方案优化评价和绿道使用状况评价。

2.1 绿道景观因素评价

绿道景观因素的评价方法一般有定性描述和定量评价两种,通过评价现有资源,确定资源质量、开发潜力,为接下来的绿道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袁颖、徐文辉[2](2011)提出运用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的VRM评价体系进行游憩型绿道的规划,以便更好管理和引导沿途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增加规划的有效性,减少开发建设过程中的负面影响。郜春丽等[3](2013)运用专家系统从生态、美学、心理等3个方面考虑,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郭闽[4](2015)选择福州市作为研究地点,根据福州市绿道的建设情况以及绿道的分类,将规划建成的132条绿道作为研究目标,选择具有福州特色的评价指标构建评价体系。通过资料整理和问卷的形式收集必要数据,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计算处理,结合辅助技术手段,将绿道的资源评估和空间结构分析结合起来进行评价研究。徐蕾、赖钟雄[5](2015)以冬季福州市滨水绿道植物景观为研究对象,运用美景度评价法,对其中的典型群落进行评价,同时量化了滨水植物的景观要素,最后通过SPSS软件对景观要素和美景度评价值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黄河等[6](2015)运用VRM系统,选择了地形地貌、植被、色彩、景观特色等7个指标对周宁县的景观资源进行了评价,为绿道系统规划选线提供了依据。

2.2 绿道方案优化评价

目前绿道规划方案评价的研究多集中在运用生态学理论、适宜性评价、景观格局分析、层次分析、图论等方法进行绿道选线,以及基于评价体系的绿道方案优化。

阮煌胜[7](2010)应用适宜性分析法,结合景观生态学基础,对城市绿道网络进行了评价。张庆军[8](2012)在总结国内外绿道评价的基础上,从绿道的生态和社会功能等方面,建立了城市绿道网络的评价体系,同时为绿道建设后的反馈提供了相应的技术支持。黄浦江[9](2014)创新性的提出了基于网络流量的网络廊道和节点的评价方法,他对绿道网中的各个廊道都进行了流量的测评,这一方法使绿道网络评价的质量更加完善,同时增加了绿道网络评价的应用性与科学性。李方正等[10](2014)探讨了绿道建设与低碳城市的关系,构建了以低碳城市为目标的绿道网络评价指标体系,对绿道网络进行评价。最后结合迁安市城市特色,提出迁安绿道规划的优化策略。郑超[11](2015)总结分析国内外关于绿道网络构建的方法,经过适当改进,初步确定城郊游憩型绿道网络构建的程序和方法;根据临安市游憩型绿道网络构建目标,结合GIS技术与多层次分析法选取土壤适宜度、地形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人口需求、线性景观资源步行距离可达性、斑块状景观资源车行时间距离可达性和斑块状景观资源吸引力影响范围7个因子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并对现状游憩资源评价分级,整合已有资源,进行架构布局与选线,最后形成游憩型绿道网络。空间分析技术和网络模型构建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2.3 绿道使用状况评价

绿道实施效果评价,大多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通过收集绿道使用者的反馈信息,总结绿道建成后的实际效果,检测了个体或群体对环境的满意程度,并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为今后绿道的规划、管理及改进提供了相关意见和建议。

黎秋萃、胡剑双[12](2011)从社区级绿道的使用后评价着手,试图通过对人在社区级绿道中的活动特征,人的行为模式,以及人对已有社区级绿道的各种细节的意见总结社区级绿道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关注的重点。李谡[13](2012)在对成都198绿道进行调研后,采用CVM评价法对绿道进行了评价,针对绿道的景观、服务和安全等几个方面设置调查问卷,通过使用者的反馈信息得出绿道的心理可达性和行为可达性,并依据可达性指标提出了绿道改进的相关意见。杨香花、刘云刚[14](2012)采用重要性—绩效分析模型(IPA)方法,对影响佛山绿道满意度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了市民、游客对绿道建设、使用状况的评价及其满意度。何志明[15](2013)采用模糊评价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城市滨河绿道的环境评价体系,并利用该评价体系对杭州主城区的三条滨河绿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评价,通过收集使用者对绿道的态度,评断绿道是否发挥了其应有的作用。徐容容等[16](2013)采用GIS技术,根据增城市2010年landsat TM数据,运用CITYgreen模型对增城市2010年绿道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并结合景观结构分析影响生态效益的因素。吴正旺等[17](2015)通过人流量计算和网络信息采集等方法,从使用者角度对北京门城湖景区滨水绿道的可达性、使用功能、景观布局等方面,进行使用后的评价分析。孙雅楠[18](2016)以大连金州绿道为例,运用使用后评价法(POE),从使用者的角度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绿道使用情况,总结出使用者对绿道的使用需求,针对研究中发现的绿道规划、交通换乘、可达性、服务、宣传等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优化策略。

3 绿道评价的局限性及发展趋势

绿道的建设自引入我国,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逐渐在我国各个城市实践起来,很多城市都建设了属于自己的绿色通道。但是在绿道研究的相关文献中,对绿道评价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更没有形成一个标准的评价体系。这使得绿道在建设的过程中主观性较强,建设后的反馈系统也不够完善,使绿道不能充分发挥其景观效益。目前我国的绿道评价大多针对于大城市,对于中小城市甚至于城郊、乡村中的评价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

在绿道资源评价方面,大多针对自然资源进行评价,对自然、人文相结合的综合资源评价较少。

在绿道规划方案的评价方面,大多利用各种技术进行绿道规划,由于土地格局时空变化及演变的复杂性,各项评价因子的选择与设定是关键,而目前国内外的研究中还没有在这方面形成公认的准则,因此往往存在一些主观因素,不能满足绿道构建的多元化的需求。

绿道作为一项城市公共政策进行实施,其目的是为了实现园林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而当前在绿道实施效果评价方面,对绿道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评价仍然较少,大多仅是通过绿道使用者的信息反馈对现有绿道设计进行评价。

总体来说,绿道评价的深入研究应立足我国实际,对实际绿道规划设计起辅助作用,同时由于环境的复杂性,绿道评价也应该更加多元化,不能只考虑单一因素。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增加绿道实施中的相关评价研究以及对于绿道建设的反思研究,进行深入总结,以便更好的对绿道进行建设和管理。

[1] Eker M.,Coban H.O. Impact of road network on the structure of a multifunctional forest landscape unit in southern turkey[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Biology,2010,31(1-2SI): 157-168.

[2] 袁 颖,徐文辉.游憩型绿道规划运用风景资源评价体系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3):197-198,202.

[3] 郜春丽,翁殊斐,赵宝玉.基于AHP法的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J].西北林学院学报,2013(3):206-209.

[4] 郭 闽.城市绿道资源及空间结构适宜性评价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5.

[5] 徐 蕾,赖钟雄.冬季福州市滨水绿道植物景观美景度评价[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2):11-16.

[6] 黄 河,高雅玲,胡清林,等.福建省周宁县绿道规划选线评价[J].中国城市林业,2015(4):54-58.

[7] 阮煌胜.安庆市城市绿道路线规划理论与方法的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2010.

[8] 张庆军,戴 菲.多元目标导向下的城市绿道网络评价体系构建[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风景园林规划)[C].2012.

[9] 黄浦江.城市绿道网络识别、评价与优化[D].武汉:武汉大学,2014.

[10] 李方正,张云路,李 雄.低碳视角下的迁安绿道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J].动感(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4(3):114-118.

[11] 郑 超.城郊游憩绿道网络构建研究[D].杭州:浙江农林大学,2015.

[12] 黎秋萃,胡剑双.社区级绿道实践使用后评价研究——以佛山市怡海路和桂城东社区绿道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

[13] 李 谡.基于CVM评价法的绿道可达性分析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

[14] 杨香花,刘云刚.基于IPA方法的绿道公众满意度评价研究——以广东省佛山市为例[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1-7.

[15] 何志明.城市滨河绿道使用状况评价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3.

[16] 徐容容,江璐明,陈水森,等.基于CITYgreen模型的绿道生态效益评价——以增城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2013(17):4,173-176.

[17] 吴正旺,韩宇婷.北京门城湖滨水绿道的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华中建筑,2015(9):109-113.

[18] 孙雅楠,杨立新,李俊英.城市绿道系统使用状况评价及优化策略研究——以大连金州绿道为例[J].热带农业科学,2016(3):92-97.

On study status of green roads in China and its trend

Li Wen Sun Pengfeng*

(College of Garden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150040, China)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ing the green road evaluation, indicates the research survey of the green roads in China from the evaluation of the green road landscape, optimal evaluation of the green road schemes, and utilities of the green road, sums up its limitation of the evaluation methods, and provides the trend and the research for the green road evaluation.

green road evaluatio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limitation

1009-6825(2017)08-0194-02

2017-01-06

李 文(1971- ),女,博士,硕士生导师,副教授

孙鹏凤(1991- ),女,在读硕士

TU985.122

A

猜你喜欢

绿道景观评价
景观别墅
骑行绿道“潮”玩成都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环湖绿道游憩机会谱构建及应用——以南京市玄武湖为例
诚诚&嘟嘟的成都生活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