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震灾害及地震应急疏散理论研究
2017-04-06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59)
城市地震灾害及地震应急疏散理论研究
王琦
(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59)
近年以来,全球范围内多次发生的地震灾害,给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破坏。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的发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地震相对于其他的灾难有其独特的特点,突发性、破坏性、不可预料性,它成为威胁国家安全的主要灾难。
地震;灾害分类;应急疏散
当地震发生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时,由于区域中的人们过度恐慌,没有接受过系统正规的防灾的知识,大量的人群会出现惊慌失措并且争先恐后的逃生,交通线路、逃生通道等因此会变得堵塞、混乱,许多人也就无法获得逃生的机会,在这样的无序、恐慌的场景中,地震给人群带来更大伤害的可能性自然而然的被提高[1]。因此本文在介绍了关于地震的知识的基础上,研究了针对地震灾害的相关应急疏散的理论知识,了解地震应急疏散的概念,应急疏散的体系框架,针对地震这一自然灾害应急疏散的一些特征,总结了有关应急疏散的原则与任务。
一、地震灾害理论研究
(一)城市灾害的概念及分类
“城市灾害”是通过人为因素、自然因素两个方面对城市市民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形成短暂或长期的坏的影响的灾害,属于一种混合体的灾害类型,灾害的主要承载体就是城市。
城市灾害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通常依据灾害形成原因分成三种类型:人为自然灾害、纯自然灾害和人为社会灾害。
(二)城市地震灾害的特征
地震灾害不可预测,人们在地震面前显得很脆弱与无力。城市地震灾害的特征主要包括:
(1)不可预测性(突发性):地震灾害发生前迹象不明显,给人反应的时间很短,且无法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以及地点。
(2)陌生性:地震的破坏力很强,而且人们对于地震的逃生知识比较陌生,所以地震伤亡巨大。
(3)波及范围广:在地震中,震源的最上方的地面为震中,震中所处位置为极镇区,具有很强的破坏性,由极震区向四周扩散,破坏力逐渐减弱,例如在四川汶川地震中,我国许多地区都有震感。
(4)余震随机性:一般较为强烈的大地震都会有许多次的余震持续破坏灾区,余震发生的时间和余震的震中位置无法确定。
(5)衍生灾害性:由于城市是一个多元的网络体系,一级的破坏可能会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地震发生的区域同时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威胁,例如山崩、大火、泥石流、大规模爆炸、房屋倒塌等等,它将产生比原生灾害更严重的威胁。
二、地震应急疏散理论
(一)地震应急疏散的特点
地震应急疏散具有四个特征:突发性、紧迫性、有组织性、不确定性。首先因为地震的发生是突然的,人们来不及反应,相对应的地震紧急疏散的部门组织的疏散工作也是仓促的,并不是在充足的准备之下进行的;而受灾的群众对于疏散工作的相应也比较混乱,尽管科技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科学预测灾害的能力在增强,在提高,但是对于地震这种灾害依然束手无策。所以,地震的不可预测性导致了应急疏散突发性特征[2]。
其次,地震疏散是一项争分夺秒的救援工作,由于地震可能带来的次生灾害比较多,需要用最短的时间去做。对于一些难以预料的突发情况,紧迫性体现得更加明显,如果处理的不及时或着延误了疏散的时间,他必然后造成重大损失。由于地震疏散的这样一个特性,要求相关的决策部门从开始制定决策到实施决策的每一步都应该体现出时间的宝贵、刻不容缓。
(二)应急疏散区域选址的影响因素
应急疏散区域作为灾后安置的安全场所,是受灾人群避难的收容之处,一个理想的疏散区域的选择一定要选择一些量化的指标,考虑选址的影响因素,在所研究范围内,选出合适的疏散场所。
(1) 疏散避难区域面积在1900平方米以上。
(2) 疏散区域的抗震影响应当高于烈度7级。
(3) 疏散避难区域应当与建筑物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设置为15米。
(4) 疏散区域的地形应当是平坦、地势较高。
(5) 应当考虑次生灾害对受灾人群的二次伤害,安全距离应当按照规范标准设定。
(6) 规划应当考虑快速可达,以保证疏散的效率。
(三)疏散区域评价指标的设定
1.安全性
地震一旦发生,那么疏散区域势必会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人群,安全性是组织人员进行疏散工作的不容忽视的头等大事。主要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1)高程方面:应急疏散区域的高程不宜过高,需要首先考虑平缓的地形特点、偏高的地势是理想的,高程大一点,地势高一点,它的安全性就有了更多的保障;
(2)灾害源的四周的建筑物的密集情况:地震会对建筑物造成破坏,高层建筑在地震之后隐藏的危机更大,因此要使疏散区域远离密集分布的建筑群;
(3)控制与次生灾害的最小距离:通过以往的研究的结果,得出不同高度的楼层对周围的影响,得到对应区域的建筑物高度以及对周围的影响距离,设定安全距离的最小值。
2.适宜性
选择一个安全的疏散区域,一定要考虑该区域对不同地震烈度的承载能力和该区域自身的容纳量。
(1)可容纳程度:在评价疏散区域的适宜性时,它的服务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参考。区域可用的疏散面积大,能够容纳的群众就多,从选址上考虑就越合适。
(2)抗震性能:若在疏散区域范围内有建筑物,需要考虑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如果该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满足规范的要求,就可以作为疏散区域的安置建筑,如果抗震级别达不到或者抗震烈度低于七级,则需要对他设定安全缓冲距离,以免在疏散区域内造成人员的二次伤害。
3.通达性
紧急疏散区域的场所选择需要考虑可通达性,考虑到地震中可能会有人员伤亡,通达性的考虑从距离医院的距离和距离指挥疏散点的距离两个方面考虑[3]。
(1)距离医院的距离:受在人群中出现受伤人士时,提供必要的治疗是毋庸置疑的,两者之间的连通性是患者得到医治的保证。若出现重伤人员,通达性能够保证将伤者顺利转移到医院,展开紧急救治;
(2)与指挥疏散单位的距离:指挥疏散单位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要有充分的协调,在指挥单位的协调、努力之下,保证地震灾后,救援疏散工作的高效、有序的进行。
三、结语
本文研究了地震灾害的特点,系统的研究了地震应急疏散的相关理论,规划与建设应对地震的紧急疏散场所是一个很大的系统工程,它和很多方方面面都有联系,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在地震发生时做出最佳的决策,选择最适合的路径和最合适的疏散区域进行紧急的人员疏散工作,加强国土资源的有效利用。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中国地震局.GB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计.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8
[3]费文君.城市避震减灾绿地体系规划理论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