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变迁视角下回族老人养老模式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回族变迁养老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00)

社会变迁视角下回族老人养老模式研究

袁越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动摇了家庭养老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传统意义上的依托家庭的养老方式已不能很好的满足和解决老人的养老问题。回族作为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对于老人的赡养是建立在与汉族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上的。因此,在当前变迁的大背景下探讨回族的养老模式问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文化变迁;家庭养老;养老模式

一、问题缘起

当前中国面临着非常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但国内目前关注的养老问题大多集中在汉族群体,针对少数民族群体的养老问题探析相对还比较少。回族的人口目前已超过1000多万,老龄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回族的价值观念、家庭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过去传统意义上的三世、四世同堂的家庭结构已明显减少甚至不复存在,如今更多的是三口之家的“核心家庭”,这种传统家庭结构的解体导致了代际关系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回族老人的养老模式的变化。

二、传统家庭养老文化的变迁

(一)由传统封建的家族主义转变为民主的家庭方式

在传统的回族社会,家族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可以制定家族内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甚至规范和制约着各个小家庭以及个人行为。这种权威性和制约性强有力的保障了回族老人的养老生活。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主体意识的逐渐增强,家族的功能在逐渐弱化,家庭逐渐分解为核心家庭,这些小家庭可以自主决定自己的养老方式和养老态度。

(二)家庭养老由传统的制度保障转变为舆论约束

在传统的回族社会,老人有着至上的权威和地位,这种封建式权威的制约也为人们的养老观念和敬老行为提供了可能。千百年来“孝文化”的概念深入人心,而如今的赡养老人主要依靠的是社会的习俗和舆论的约束力量。这样就会出呈现出不同的家庭养老实施状况。有的家庭甚至出现了许多赡养矛盾和纠纷,还有老人被弃养的状况。

三、变迁下养老问题面临的新挑战

(一)家庭规模缩小、核心家庭增多、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

纵观中国历史,长期以来中国历来崇尚多子女的大家庭。但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家庭户规模日益缩小,越来越多核心家庭开始出现,老人一直依托的家庭养老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了,子女数量的减少使得家庭养老的承担者急剧萎缩,供养资源急剧减少,供养的能力也在逐渐下降。

(二)老人在家庭中地位下降、出现代际失衡

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回族老人的思想还较保守,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他们已习惯在家庭生活中拥有决策权。而市场经济的强烈冲击导致回族青年的流动性大大增强,流动带来了新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老人的陈旧观念和思维方式不再为子女被动接纳,代际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从而产生了一些孤独和失落感。

(三)劳动力的转移、流动导致空巢老人增多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大量回族青年流向城市挣钱,大量的青劳动力外流使得回族村落的“空巢”老人急剧增加。这些老人的子女常年在外不能时常照料父母,老人们不仅要自己照料生活、从事繁重的农活,可能还要担负起照料孙子辈的重担,无论是物质供养还是精神慰藉都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四、回族养老模式的特征

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伊斯兰教伦理道德思想十分丰富,敬老对于他们来说,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回族的传统文化对其养老模式具有着深刻的影响,与汉族相比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

(一)传统意识观对养老模式具有很深的影响

回族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的形成和延续多是依靠民族的传统道德来维系和监督的。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有多处关于穆斯林必须孝敬父母的训示,此外,回族的老人往往是家庭内部力量的核心所在,总的说来,由于传统道德观念的规范和制约,回族老人在家庭的地位还比较高,子女后辈们必须恪守孝道。

(二)回族的家庭养老模式传统比较牢固

由于回族传统的“孝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有的老人的观念还比较守旧并未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改变,思想上还无法接受除家庭养老外的其他养老模式。因而目前家庭养老仍然是回族最普遍的养老模式,这种回族老人对于传统的家庭养老文化的观念比较牢固。

(三)回族的养老模式受风俗和宗教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转型和文化的变迁回族的传统家庭养老模式功能已经逐渐弱化,但是大部分回族老人依然选择在家养老,不愿意选择和接受其他的养老模式。

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机构养老是指老人直接居住到养老院等专门的养老机构,这些机构负责照料满足老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需求。但是许多回族的老人不愿意进机构养老,他们认为这样很丢人,会被别人说自己的子女不孝,“太丢面儿”。第二,回族是有伊斯兰教信仰的,他们必须生活在清真寺附近,需要每周去清真寺礼拜、祷告。而且他们不吃猪肉、不喝酒,回族老人如果去机构养老有着很多限制条件。

五、社会变迁下发展回族养老的思路和建议

(一)引起政府、社会对回族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关注

社会学界各方关注的焦点都主要集中在汉族养老问题上,回族作为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老龄化的趋势也很严峻,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应该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应该有更多的学者来深入研究回族群体目前面临的养老问题。

(二)着眼长远,积极探索“居家养老”模式作为养老的重要新出路

社会变迁下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遭到冲击和弱化,已经无法很好的保障回族老人的养老,这就需要努力积极探索与寻求适合回族的养老新模式。回族较多分布在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比较落后,机构养老和社会养老可能在实施上还存在着资金短缺、老人观念无法接受的状况,因而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模式就成为了解决回族老人养老问题的新出路,目前,这种模式在兰州市内已经大力发展开来。

(三)不遗余力地加大对民族地区养老政策的支持的资源投入

目前国家针对民族地区的养老保障政策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这些政策需要进一步的加强和整合,充分发挥好每一项举措的最大效用。例如,最近几年习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就可以和民族地区的养老政策结合起来。

[1]苏雪.民俗与养老——借鉴回族养老习俗解决同心县养老问题的思考[M].合肥学院学报,2010(07).

[2]陈文娟.社会变迁视野下的农村养老模式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3]赵立新.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J].人口学刊,2004(03).

[4]张昆玲、张红娟.探讨养老模式构建和谐社会[J].科学之友,2006(08).

[5]任德新、楚永生.伦理文化变迁与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嬗变创新[J]江苏社会科学,2014(05).

袁越(1992-),女,汉,河南信阳,研究生,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社会学。

猜你喜欢

回族变迁养老
40年变迁(三)
40年变迁(一)
40年变迁(二)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清潩河的变迁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
养老之要在于“安”
回族文献目录工作述评
回族族称起源新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