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安画派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石鲁黄土高原画派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论长安画派山水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公璇

(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长安画派”为新中国美术史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为新中国现实主义绘画奠定了基础。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长安画派”代表人物石鲁、赵望云、何海霞、方济众、康师尧等画家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这也是“长安画派”创作的纲领。“长安画派”的画家们用焕然一新的时代面貌从笔墨技法上、表现形式上创新绘制了贴近人民大众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山水画作品。

长安画派;黄土高原山水画;艺术语言;表现形式

溯源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当代文化艺术的内容,提出山水画意境的新追求,明确黄土高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灵魂。黄土高原在新时代下焕发了新的活力,在千沟万壑之间修筑了铁路、公路,在平原之地建起了高楼大厦,这些元素构成了黄土高原的新面貌,也是创作的新素材,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在新的形式发展中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精神。

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在北京等地组织了一次巡回展,他们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厚重为特征的山水画和表现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在中国画坛引起轰动,人称"长安画派"。长安画派描绘西北地区地理风貌,属北方山水,与金陵画派、岭南画派三足鼎立于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坛。

“长安画派”山水画以黄土高原及秦岭为创作元素,呈现了独特的西北广袤的地理风貌,黄土高原的春耕、秦岭山伟岸的雄姿、终南山的古韵、山林林场丰盛的矿产资源、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还有曲折蜿蜒的山麓。这些都是“长安画派”的大师们所描绘的风景。以黄土高原为题材的山水画是长安画派重要的艺术语言,壮丽的黄河、苍劲的山川、雄伟险峻的黄土风貌以及丰富的人文风俗等都是长安画派的创作元素。石鲁、赵望云等长安画派的画家们将创作的生活化与传统的元素融合并将黄土高原题材的山水画推向了更大的舞台。

石鲁早期绘画作品表现为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现实主义表现形式,强烈的“叙事路线”和“豪迈从容”的基调是石鲁山水画的艺术语言和表现形式。五十年代末革命历史画《转战陕北》,笔墨凝练、抑扬顿挫,既有黄土高原的宏阔高迈,又有陕北民风的大气粗狂,带有强烈的革命时代性。石鲁以黄土高原为背景创作的山水画汲取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山型以浓墨线勾勒结构,大笔皴擦,大气不失张扬。将革命乐观主义的价值观理想熔铸现实主义绘画中,厚重的朱砂、赭石等色交叠挤压,浓墨重彩,塑造了热烈、沉雄、厚重与伟岸西北风貌的气势。画面中毛泽东的侧立身影虽占画面比例小但确是整幅画最有分量的地方,再远景衬托下浓厚的墨色压住全局,呈现了一幅毛主席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伟岸形象。石鲁认为:“画有笔墨则思想活,无笔墨则思想死。画有我之思想,则有我之笔墨;画无我之思想,则徒作古人和自然之笔墨奴隶矣。”“笔为心造”使石鲁把《转战陕北》把这一原本壮阔的自然形式转换为艺术形式,使《转战陕北》意境宽广、气势磅礴,成为革命历史题材绘画的经典,也是时代的经典。

赵望云的一生创作均来自深入农村、大西北、塞上写生,他亲历宝成铁路、黄河、终南山、陕北、祁连山、陕南、终南山等地。将“长安画派”主张“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发扬光大,到生活中去、到自然中去,这是赵望云创作山水画的素材来源。他发掘了黄土高原这片辽阔、苍凉、厚重、质朴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培养和滋润了他的艺术气质和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农村写生集》、《塞上写生集》、《黄河写生册》、《西北旅行画集》等,面向生活,画风质朴厚重。农村的田园风光,塞上的广阔天地,风沙不断的戈壁广漠,积雪的祁连山,他足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反映山河大川壮丽浑厚的作品。他所表现的题材都是前人所没有表现过的,对国画传统笔墨艺术语言上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创新。

“长安画派”的另一位大师何海霞以青绿山水、金笔山水著称。画风热烈、神秀绚丽,构图讲究严谨,笔墨华丽,题材也多以黄土高原西部风光为主。她一生上西岳华山数次,笔下的华山气象万千、巍峨高耸。无论从审美情趣还是艺术语言上都体现何海霞的成就。方济众也是长安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是全国人大代表、陕西省政协常委、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陕西国画院院长等。方济众的山水潇洒如流水,古朴纯真却画境幽远,他所描绘的巴山蜀水、牧区风光,都体现了他是一位真正艺术家的心态反应。色墨融合、拖泥布水的技法将书法的艺术语言应用其中,不慕名利肆意追寻的精神。

“长安画派”的出现具有时代性,是随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政治背景下产生发展的,是中国美术史上宝贵的精神财富,满怀激情的用手中的画笔描绘翻天覆地的新中国的壮丽山河和根植于每个中国人心中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热忱,突破了传统国画的局限性迎来了山水画创作的新篇章。上世纪六十年代“长安画派”留下“笔墨当随时代”的创作来源,在平凡中见新意,于生活中挖掘艺术创作的养分,将“传统”与“生活”有机结合,才是继承和发扬新的“长安画派”精神的原动力。

溯源中国传统绘画,结合当代文化艺术的内容,提出山水画意境的新追求,明确黄土高原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灵魂。黄土高原在新时代下焕发了新的活力,在千沟万壑之间修筑了铁路、公路,在平原之地建起了高楼大厦,这些元素构成了黄土高原的新面貌,也是创作的新素材,践行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在新的形式发展中表现黄土高原的新精神。

继承与创作新时代新题材的黄土高原题材的中国山水画,追求笔墨技法为创作意境和形式服务。使得更多的画家将会把焦点看向沟壑纵横又极具民俗特点的黄土高原,使得黄土高原在新的时代焕发新的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

[1]陈传席 著《中国山水画史》[M]. 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梁鑫喆 著《长安画派研究》[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韩林德 著《石涛与《画语录》研究》[M]. 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版.

[4]崔振宽 著《崔振宽06-10新作选》[M]. 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年09月版.

[5]徐兴 著《从长安画派谈起》[J]. 人民日报、人民网.2005年01月16日版.

公璇(1992.05-),山西太原人,毕业院校: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专业:国画与书法。

猜你喜欢

石鲁黄土高原画派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石鲁的画——随笔欣赏
石鲁用意之道
狂狷石鲁
“石鲁”是如何诞生的?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选举 沸腾了黄土高原(下)
选举沸腾了黄土高原(上)
薛永年:谈古代的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