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再析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基于历史发展时期视角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工业部门刘易斯农业部门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再析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基于历史发展时期视角

徐雪莲

(华中科技大学湖北武汉430074)

中国要向现代化,就必须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所要实现的目标一致,中国需要从理论上对刘易斯模型加以学习借鉴,并对不完善之处加以改进。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模型与中国的适用、应用条件有所不同。本文通过介绍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内容,指出模型的值得借鉴和不足之处,根据国情阐述模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我国的适用性与应用前景。

二元经济;刘易斯;适用性;历史发展时期

当前,探究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的文章有很多,但是该些文章主要是针对理论存在的优点与缺陷进行评述,选择固定的历史节点进行探讨,而不是从中国长期历史时期发展演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阐述。因此本文立足于新中国建立后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适用性探究,以求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适用价值。

一、简述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

刘易斯指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即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二元经济结构存在互动过程,一是农业部门劳动力的向外转移过程;另一个是现代工业部门的产量增长和就业增长。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的建立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首先它开辟了结构主义思路,形成二元经济结构;其次模型把经济增长与人口联系起来,让学界意识到人口结构的重要性。同时,我们不能忽视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存在的缺陷,首先它假设工业部门资本—劳动比例始终不变,这一暗含的假设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次模型假定工业部门工资不变,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再次,模型只关注储蓄,忽视了需求的重要价值。

二、从历史发展时期看模型在中国的适用性

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是为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提出来的,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是否具有适用性成了学界讨论的重要课题。有人认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适合中国经济发展,中国原本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急需向现代工业经济转型;有人认为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并不适合中国,中国经济国情远比二元经济结构复杂的多。本人认为我们可以分历史时期来考察模型是否适合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

(一)开始转变计划经济时期

1.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工业部门的差别明显

建国初,毛泽东采取苏联模式以发展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重、轻、农为序来发展国民经济。重工业优先发展有其必要性。我国基础设施落后,严重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此外,只有优先发展重工业,才能为轻工业、农业的发展提供生产设备与交通等基础设施。但是,“一五计划”后,出现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的情况。为了尽快发展重工业,国家大炼钢铁,忽视轻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施行粮食统购统销,牺牲农业为重工业服务,这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降低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甚至导致了三年的经济饥荒。“工业化建设虽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水平上的差距拉大了。二元经济结构形成了。”[1]

2.城乡二元社会结构

从上可知,国家在建国初为了快速发展经济,实行“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在这一政策下,为了集中资源投入到工业中去,防止农业部门对工业部门的排挤,逐渐衍生了城乡户籍制度。1956年1月9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从而从行政上正式确定二元户籍制度。这种城乡二元社会结构无疑促成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农业户口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即使农民流入到城市打工,但是也没有一系列应有的社会保障与社会地位,农民受到歧视、排挤。同时,在农村中开展“大炼钢铁”运动,妨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运行。不仅如此,国家还通过行政手段扭曲价格,对农产品大大减价来降低工业生产的原材料成本,城乡差距更加拉大。“美国经济学库兹涅茨的统计分析表明,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这一差距为4.09倍,而1979年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强度却高达6.08倍。”[2]

3.中国人口数量为世界第一

从整体人口数量来说,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人口大国,一直占领着世界第一的位置。在七八十年代我国的人口已经达到了7亿之多,同时期的的发达国家还不到一亿人口,人口大国印度也远远不及中国;从人口地区结构分布来说,中国庞大的人口几乎全部滞留在农业或畜牧业。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广阔的平原,适宜的气候条件,长江、黄河横穿版图,非常适宜农业与畜牧业的发展,加上中国有大量的人口数量,可以精耕细作,农业文明享誉世界,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传统“重农抑商”的思想制约着工业经济。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农村生产技术的提高,农业部门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中国的历史背景在短期符合刘易斯提出的农业部门能为工业部门不断供给剩余劳动力的前提。

(二)市场经济确立后

1.三元经济结构的提出

“三元经济结构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制度渐渐确立,多种经济形态开始共同出现、发展。中国虽然有着二元经济结构,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性质。我国的二元经济具有特有的行政制度性的特征,不同关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此外,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验也证明简单的按照二元经济结构方式发展行不通。1991年李克强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发表文章中提到中国特殊的国情不可能从传统农业经济直接过渡到现代工业经济,需要三元结构,即农业部门、农村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并存。三元经济结构出现的典型标志是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工业部门和乡镇企业的兴起,使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它打通了农村富余劳力向农村工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转移的渠道,改变了农村经济的产值构成,扭转了就业状况,为我国农村城市化提供了客观需求和可能性。”[3]

2.刘易斯拐点是否达到

刘易斯拐点就是实现全部就业,农业部门没有剩余劳动力,是经济起飞的标志。对如今的中国来说,是否已经达到了刘易斯所描述的刘易斯拐点,在中国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他们的争论主要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首先是关于剩余劳动力展开。由于近年来城市出现“民工荒”,许多工业部门职位闲置的现象,同意到达刘易斯拐点的学者就以此为据,认为这是计划生育政策的产物,导致人口老龄化,已经没有了人口红利,所以这标志着拐点的实现;相反,持反对意见的学者认为,青年劳动力数量下降是暂时的,未来会有所上涨,最终能为非农业部门提供劳动力。同时民工荒最大的原因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素质低,不符合工业部门要求。其次就劳动力市场上工资上涨变化的展开讨论。一方面,学者认为工业部门工资上涨正是刘易斯拐点到来的标志;但另一方却认为这种想法是片面的。“周天勇认为,刘易斯转折点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农村的劳动生产率和工资水平与城镇的劳动率和工资水平基本接近,而我国农村和城镇在这方面还相差甚远。”[4]。最后学者主要通过研究城市化水平和农业产量来探讨。一方认为,二元结构,就意味着城市与农村的收益差距很大。近几年,由于农民转移到城市,存在大量农地闲置,造成农业部门收入下将,拉大与城市收入差距;另一方从城市化水平来反驳。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还不到5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不能直接推断已经达到拐点。

3.资本外逃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发展走向国外,步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了中国,一方面我国工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外资;另一方面也把国内资本大量流向国外,资本外逃属于一种特例。李晓峰认为“因恐惧、怀疑或为了逃避本国的一场风险或管制,或是为了获取较高的相对收益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资本外流。”[5]比较常见的资本外逃方式有出口低报和走私等。“从1987年至2001年,中国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误差与遗漏金额从-14亿美元逐步扩大,最高为1997年的-233亿美元。”[6]资本外逃有着严重后果。首先会对人民币汇率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其次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税收下降,影响社会发展;同时会影响利用外资的效果。因此,国家一定要严加防范。一方面,需要国家要增加吸引外资的能力,完善市场秩序;另一方需要增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对内外资一视同仁,打击违法行为,保证汇率平稳。刘易斯模型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资本投资,中国的资本外逃严重,也不能在工业部门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这与刘易斯模型不一致。

三、小结

就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是否在中国适用来说,本人认为中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后初期是有着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的特征,需要从传统的农业部门转化为现代工业部门,也需要通过转移农村人口来实现这一目的,在这一历史时期总体上中国经济环境符合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国情更加复杂。首先中国二元经济结构更多的是行政制度的产物,不同于西方的市场自发孕育的结果。同时,我国是农村人口众多的大国,工业经济基础相当薄弱,加上中国重农抑商的历史传统,乡土观念浓厚,这加大了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因此说在短时间内不可能简单直接地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三元经济结构”开始出现。中国政府在经过多次经济发展方式转换尝试后发现,中国经济结构更加复杂,不可能直接由农业经济直接过渡到现代化工业经济,实现一步到位。中国要顺利的实现转换,需要一个中间性过渡,这不同于刘易斯所强调的两个过程。中国需要一个过渡桥梁,类似于前面提到的农业工业部门,实现农村工业化,把农村转化为城市。因此说在此历史阶段刘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模型在具体转换过程上逐渐失去在中国的适用性。

任何理论模型都不可能随时随地都适合,就像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样,同样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只要吸取精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实际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完善理论,还是会产生巨大的效益。刘易斯的总体转换方向以及通过转移农村人口的根本方式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不同的是具体转换的过程。因此为了进一步的推动中国实现工业现代化,在过渡时期中国还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努力。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我国已经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如2016年7月,国务院专门印发《关于实施支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若干财政政策的通知》,提出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途径,是扩内需、调结构的重要助手,并提出了十条具体政策措施。但是措施还是存在许多不足,如经常性的寻租、农民在城市社会保障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加以改善;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城市的产业调整与升级,加大城市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此外,要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就地城镇化。许多大城市承接农村转移人口已接近饱和,对吸引和接纳农村人口丧失了积极性,因此实现就地城镇化是打破僵局的关键一步。大力支持乡镇企业、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服务体系是必要措施。走向现代工业经济时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中国必须在理论支撑下结合国情有选择的借鉴、改进,推动经济现代化。

[1]史芳倩.从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看中国的城市化道路[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6):39.

[2]周振华.体制变革与经济增长——中国经验与范式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1999:369-370.

[3]冒国军. 论三元经济结构下“三农”问题的出路[J]. 经济论坛,2013(10):37.

[4]张晓强.“刘易斯转折点”与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2.

[5]李晓峰.中国资本外逃的理论与现实[J].管理世界,2000(4):125.

[6]王东纬,颖青.中国资本外逃的主要途径和防范建议[J].时代金融旬刊,2012(4):247.

徐雪莲(1992-),女,汉族,河北省唐山市人,华中科技大学2016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工业部门刘易斯农业部门
美国太空部队与工业部门分享内部数字模型
欧盟采取额外措施扶持农业部门
国会议员、民权偶像约翰·刘易斯逝世,享年80岁
强化会计管理监督 促进农业部门廉政建设
人才培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
中国产业生态化转型的IOOE模型分析
中国碳市场免费配额发放政策的行业影响
刘易斯:被自大击败的拳王
不要轻视任何对手
世界上最短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