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信仰法治校园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卫桦臻陈向军

(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高校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高校的全面建设以及大学生个人的成长成才都具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状况不是很乐观,法治教育不充分,法治实践相对较少,大学生存在严重的法治信仰缺失现象,要想搞好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学校必须依靠校方、教职工及学生等多方合力,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高校;法治信仰;法治文化;高校法治文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的依法治国,使得法律一词早已深入千千万万人民群众的内心。“当今,法治化也是一种国家现代性的体现和表达”①,法律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战略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意识,特别提出党员干部要“自觉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②高校作为社会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引领等重大责任,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影响着社会法治建设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校园的主体之一,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党领导人民建设国家的后备军,大学生进入社会将会给社会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新时期加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必须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增强其法治信仰。

一、高校法治文化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根据词典对文化一词的解释,文化是指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法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它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基于法的产生而进行的法治建设,离不开先进文化的支撑,没有先进文化支撑的法治建设也难以取得成功。至于法治文化的定义,学术界以及社会各有见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需要构建一种积极的、新型的、先进的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语境下的法治文化特指,在法治国家、法治社会和法治政府一体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催发与促进法治状态形成的心理、意识和思想,以及通过这样一些心理、意识与思想所表现出来的行为与方式。”③

根据以上对法治文化的理解可知,高校法治文化是指高校主体(包括学校管理者、教职工、学生等)对校园法律生活所持有的态度、意志和情感。它体现在校园环境、基础设施等物质载体中,凝聚在校纪校规、校风校训等制度体系上,存在于高校主体在依法处理校园事务等原则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精神风貌里。“从本质上说,高校法治文化是在高校领域里与高校法治相关的体现着高校法治的精神和理念、原则和制度、运作实践和行为模式,与高校人之文化相对独立而存在的一种进步的文化形态。它以国家的文化为背景,是国家法治文化的组成部分。”④

了解了高校法治文化的含义,便可知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意义所在。每一所学校都是社会的军营,每一名学生都是社会的士兵。首先,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社会法治建设的重要环节。大学生队伍庞大,专业素质较高,培养他们的法治精神,使他们养成学法守法用法的习惯,懂得用法律约束自己并保护自己,通过他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有助于在全社会树立起强烈的法治意识,促进社会法治建设的有序健康发展。其次,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培育合格人才,构建和谐校园的内在要求。合格的人才首先必须是守法的人才,高校在培养人才的同时,应注重法治信仰的培养。此外,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有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依法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减少校园违法事件的发生。最后,高校法治文化建设是大学生建立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机。大学也是培养个性,健全人格的黄金时期,健全的人格不仅仅是健康的心智,还应包括法治理念。法治理念与勇于担当、充满自信、善于创新等一同构成现代人的健全人格模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健全的人格,才能正确地参与社会实践,为社会创造财富,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整体上看,由于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以及整体文化素养的提高,社会法治建设大大改善了社会风貌。大学生也积极参与法治建设中,这有利于法治文化建设的发展,但是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以致效果不理想。法治信仰是法治文化的精髓与核心,但从当今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来看,大多数只是了解一些法律知识,法治信仰却严重缺失,这使得法律体系的完善得不到信仰的支持,法治文化建设效果不理想。

(一)高校规章制度体系不够健全,且执行力度不强

“就目前高校的法治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教师以及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不明确,校内规章制度不健全,不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要求,法律制度过于笼统,不够详细。”⑤这就导致了高校的规章制度与法律法规的联系不够紧密,在校园内部主体行为违反学校规定但是不违法的情况。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时候校园主体的行为与法律理念是相违背的。比如,在班级负责人、社团负责人及学生会部门负责人的选举上,或者是在奖助学金的安排上,有的学生私下里跟同学或者老师打招呼、攀交情,校纪校规全都抛在一边。由于这些行为与法律相距甚远,所以都不被重视,但是这对学生进入社会后的行为造成了潜在的影响。

(二)高校法律类教师缺少,法治教育不充足

根据相关要求,高校都有一定程度的法律知识的教育,但显而易见,对于培养法治信仰来说这是远远不够的。法律类教师几乎只负责法学专业学生的教学,所以法学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另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来获取法律知识,而这门课程中“思想道德修养”部分占据了一大半,“法律基础”部分明显被摆在了次要地位。而且,这门课程的两部分内容都是由同一个老师教学,但这门课程的任课老师很多并非法律专业出身,在法律教学上也不够专业,最后的期末考试内容也相对过于简单,甚至有的学校采取开卷考试。可想而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这样的法治教育方式下,校园法治文化氛围也就难以形成。

(三)法律类的相关活动与实践较少,大学生法治信仰缺失

一般情况下,高校里的法律教学都仅仅停留在了课堂上的理论灌输方面,而相关的活动和实践相对少了很多,这就会让学生对课堂的学习逐渐感到乏味,最终储存在头脑里的只是理论上的法律知识,法治的精神始终难以在他们心中生根。法治信仰是指发自内心地认同法律、信赖法律、遵守并捍卫法律的一种信念。从实际情况看,很多大学生并不把法律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而是更多依赖于关系和权利,在遇难以解决的事情时,考虑得更多的是通过熟人或亲戚开辟“绿色通道”,甚至认为只要事情能解决,轻微违反法律规定也并无大碍。这种思想长期发展下去,将会使法律在他们心中将毫无地位,头脑里存有法律知识,心中却没有法治信仰。

三、完善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对策

要想建设好校园,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与学的环境,为社会输送更多有用的人才,高校法治文化的建设,需要学校从多方面着手,多种措施合力形成法治文化氛围,其中最核心的应该是通过传播法律知识及培养法治信仰来促进校园法治文化建设。

(一)完善高校规章制度体系,增强高校管理者与教职工的依法办事意识

具备了制度文化的基础,法治文化的建设才能有章可循。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工作的指引,没有一个良好的指引,工作势必出差错。“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制度》增加了‘学生的权利和义务’专章并明确列出了学生所享有的6项受教育权利。规定了学生在校期间依法享有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正评价,完成学校规定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对学校给予处分或者处理有异议,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等权利等。”⑥高校可以根据此规定审核学校、学院、学生会、社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邀请学生一起参与规章制度的“立、废、改”,鼓励学生积极发表意见,酌情采纳。

完善的制度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对制度的遵守程度和执行力度,不被遵守和执行的制度也只是一纸空文。作为高校主体的一部分,管理者与教职工应树立强烈的权利与义务共存的意识,依法办事,依学校规章制度办事,注重程序,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形象,以带动学生严格遵守学校相关制度,养成良好的遵守规则的习性。为确保学校规章制度的良好执行,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纪律监察措施,对违反校纪校规者,无论学生还是老师,或者是学校管理人员,一律由学校纪检部门严格惩处,对包庇纵容者,更应加大惩罚力度,一定要形成从上到下都尊重校纪校规的优良风气。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及老师遵守规章制度的习惯,日后对法律也会心生敬畏,这对法治信仰的养成具有铺垫性作用。

(二)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学模式并转变教学理念

“一个社会,法学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法律文化的状况和法律文明的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社会的法制或法治的现状,以及能否或多大程度上实现法制和法治。”⑦针对法律知识的专业性,必须加强法律专业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要适度招聘更多的法律专业教师,壮大专业教师队伍。正如上所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很多并非法律专业出身,法律知识不够健全,对法律的认识不够深刻,与法律相关的案例了解也相对较少,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必然会有纯理论灌输的现象。另一方面,要提高法律专业教师的专业素质。只有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才能教出更适宜的相关知识,在教学方法懂得适时调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应定期组织法律教师交流会,并邀请学生也参加,以了解到学生内心的真实想法,提高以后教学的针对性和规避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法律知识最便利的方式,可以说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到高校法治文化建设的成果。课堂教学应改变满堂灌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参与。比如,可采用案例教学,由老师给出案例,一部分同学对案例提出问题,另一部分同学来回答问题,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另外,转变教学理念至关重要,必须把教学重心从传授法律知识转变到培养法治信仰上来。法律的信仰比法律知识本身更有力量,正如哈弗大学教授伯尔曼所说:“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⑧近年来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杀人案件,如“马加爵案”、“药家鑫案”、“林森浩案”等等,都是缺乏法律信仰的表现。这些方面案例都告诉我们,仅仅传授法律知识是不够的,法律的威严只能约束人的行为,要想约束人的内心,最有效的方法是让他们对法律有着崇高的信仰。

(三)完善社团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社团是大学校园的活跃细胞,也是学生参与最多的组织,搞好法律类社团建设,对校园的法治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推动作用。首先,在社团的换届竞选上要严格遵守校纪校规,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的存在,以及如何行使这些权利。其次,法律类社团应多组织与法律相关的比赛,如法律知识演讲比赛、法律知识辩论赛、模拟法庭等。在比赛过程中,选手互相竞争,对法律的理解将更加深刻,这就有利于他们对法律的信仰更加坚定。最后,法律类社团可以在校园里多做些法律宣传活动,如在宣传栏粘贴法律知识的海报,每周举行一次法律知识讲解,同时通过校园广播、校园微信等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拓宽大学生的法律知识面。上述方式在让学生们学到法律知识同时,还能够使校园里宣传法律和学习法律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法治文化氛围也将变得越来越浓厚。

除了社团法治活动外,学校还应创造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只有在实践中,他们才能亲身感受到法律的正义之所在。高校可以组织法律知识下乡活动,由老师带队,队员中包含法学专业学生和非法学专业学生,与村民进行法律知识的互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真真切切感受到法律的实际运用,看看自己的课堂所学与实际中的应用的差距所在。另外,学校可以在“3.15消费者权益日”、“12.4法治宣传日”邀请名家和法官律师来学校进行法律知识的讲座,学生有不懂的问题可以直接提出来,看看名家是如何看待,同时法官和律师可以更加直接地教授学生法律知识以及让他们了解审判方面的问题,在这样的交流过程中,学生就会逐渐弄明白更多与法律相关的问题,所学的法律知识就能得到检验。最后,除了这些正面教育措施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监狱,让学生亲眼目睹违反法律所付出的代价,从反面教育学生要遵守法律,要做一个有法治信仰的人。

总之,“法治意味着一种常态性政治生活和公民日常生活方式的建立”⑨,法治建设也是一种先进文化的构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对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都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学校必须做到从“制”到“治”的转变,做到从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到对师生进行法治教育的转变,做到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通过多渠道、全方位的法治教育,培养校园主体的法治信仰,才能使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注解】

①段凡:国家的现代性理解[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6年第2期,第177页。

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③段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研究[J],科学社会主义,2014年第4期,第80页。

④胡建华.论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长江师范学院报,2008,24(6):92-97

⑤张宇.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妇女:理论前沿.2014(9):172-172

⑥刘鲁吉等,大学校园法治文化建构研究.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99-102

⑦简敏.大学生权利保障的制度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7).

⑧[美]铂尔曼.法律与宗教[M].梁治平,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14.

⑨段凡:权力与权利:共置和构建[M],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69页。

本文系2017年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17ZD013)的阶段性成果。

卫桦臻,男,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6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陈向军,男,湖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信仰法治校园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信仰
论信仰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开心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