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北京贡献”分析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1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北京

(北京物资学院 北京 101149)

在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北京贡献”分析

韩宇航

(北京物资学院北京101149)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北京身处首位并起着核心作用。因此,要以北京之“为”助推协同发展之“进”,展现北京新作为、做出北京新贡献。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北京贡献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统筹设计的重大决策部署,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京津冀协同发展以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为基本出发点,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推进产业升级转移,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快市场一体化进程,打造现代化新型首都圈。北京身处首位并起着核心作用,要以北京之“为”助推协同发展之“进”,展现北京新作为、做出北京新贡献。

一、在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北京贡献”的重要性

(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处在首位,责任义不容辞。北京作为首都,各方面工作具有代表性、指向性,尤其在政治上要有更高标准。为充分发挥其政治功能,北京在贯彻落实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实施的过程中本身就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北京作为此项国家战略所涉及三大区域中最为核心的区域,更应该积极作为,将京津冀协同发展落到实处。

(二)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任务艰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场重大深刻的改革,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利益关系复杂,必然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攻坚克难过程。同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要围绕疏得出存量、控得住增量,迁得出去、落得下来,建立疏解功能的长效机制。

二、在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做出“北京贡献”的原因

(一)疏解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必须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近年来,北京存在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困难、环境恶化、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症状”,治理“城市病”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把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作为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解决北京大城市病,优化提升首都核心功能的先导和突破口,坚持标本兼治,从源头入手,加强规划调控,科学分析、综合施策,走出一条内涵集约发展的新路子,探索出一种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的模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二)北京拥有密集的优质资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必须起引领带动作用。北京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对外围具有强大的“虹吸效应”,资源、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向北京流动,使三地的发展落差巨大。新阶段,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要正确认识到这种“虹吸效应”的存在,将北京集聚的优质资源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布局中去,积极推动北京发挥“溢出效应”,形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强大动力。

北京在承载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等首都功能的同时,也有着经济、教育、卫生等方面的首都配套基本功能。这些功能对于北京自身的发展来说是很重要的,需要在市域内调整疏解。然而,北京还集聚了过多的非首都功能,例如低端高耗能产能、非紧密型行政辅助服务功能等,为实现这些功能所付出的代价过大了。北京应积极主动把这些非首都功能拿出来,大力支持津冀的发展,最终取得协同发展。

三、在推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做出“北京贡献”

(一)向外“疏解”非首都功能。一是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一些高能耗产业、非科技创新型企业和一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型企业,以及高端制造业中缺乏比较优势的生产加工环节,这些企业都有可能从北京转移到天津和河北。

二是疏解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服务行业。包括物流基地、批发市场,包括第三产业的呼叫中心、服务外包和健康养老等,这些产业聚集了大量人口,服务于整个区域,也需要向周边地区转移。

三是疏解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性机构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包括部分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疏解部分北京及国家部委的一些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性机构,如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医疗、科研、会展、文化等。

四是金融后台服务。北京主要集中在金融管理上,天津的一个功能定位是金融创新运营试验区,所以北京天津会有金融合作,北京的一些金融创新资源也会向天津转移,一些金融服务后台活动等则向河北转移。

(二)“舍”——在区域合作中“贡献”。一是加大对京津冀协同的项目投资。加大区域协同资金投入力度,不仅有利于非首都功能疏解,也有利于提高津冀两地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产业升级、科技创新、扶贫开发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

二是加快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构建对外交通新格局,打造京津冀交通枢纽,以打通断头路、改造联通路为重点,率先实现交通一体化。以解决交通拥堵、建设高效交通体系为首要任务,构建一流交通网络,统筹做好区域交通的规划建设和运行管理。坚持交通引导发展的建设理念,编制交通建设规划,分步加快实施。

三是加大生态环境的补偿力度。加快京津冀生态功能区规划整治和联动实施,北京应寻找并把握京津冀全域的生态优势,着眼于生态功能区的构建并形成体系。发挥北京在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治理的实践经验,对津冀周边地区进行生态补偿。强化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协同,改善生态环境。

四是产业在“输出”中“带动”。通过产业技术的扩散转移,促进京津冀产业整合、布局优化、链接融合。第一,北京应凭借其科技创新优势,积极推进与津冀合作,共建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的示范区,突出各自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将断裂的产业价值链修补齐全,才能实现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打破各自为营的局面,提升区域整体的综合实力;第二,北京应推动形成“四带”的京津冀产业布局,即京津发展带、京保石发展带、京唐秦发展带、滨海发展带;第三,加强区域产业互动,积极引导区域产业梯度转移,通过将产业和资源向比较发达和欠发达的城市转移,以大带小,以强带弱,进而实现整个区域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

五是促进人才在区域间的流动。通过建设“通武廊人才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京津冀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等,重点聚焦人才体制机制创新,统筹国内与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利用北京集聚资本、政策、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优势,促进资本、人才在区域间流动,带动区域共同发展。

(三)“得”——在区域合作中“增能”。在区域合作中“增能”,提升北京的内生发展驱动力。疏解就是做城市功能的“加减法”。从北京自身来说,疏解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因此,城市功能做“减法”,是为了给发展势能做“加法”,舍弃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功能和产业,缓解现阶段首都核心功能供给不足的压力,通过“腾笼换鸟”、“脱胎换骨”更好地履行好首都职责,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1]祝尔娟. 北京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应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J].中国流通经济,2014(12):16-19.

[2]安树伟,肖金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的“困境”与河北的“角色”[J]. 广东社会科学,2015(04):5-11.

[3]韦文英,孙莉.京津冀协同背景下的北京治理[J].开放导报,2016(06):28-32.

韩宇航(1989-),男,汉族,河北邢台市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北京物资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学、流通经济。

猜你喜欢

京津冀协同北京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北京,离幸福通勤还有多远?
北京春暖花开
北京的河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北京,北京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