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的研究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海南大学大类分流

(海南大学 海南 海口 570100)

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的研究

张斌琦谢辉强邹佑林

(海南大学海南海口570100)

近年来不少高校开始实施“大类招生”计划,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大类招生在强化基础教学、拓宽专业口径、培养创新型人才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作为最先试点的计划,在分流方案、教学计划、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做出了新的尝试。本文通过阅读相关文献、问卷调查、教师咨询三个方面发现工商管理类专业取得的成效以及现存的问题,通过同其他高校在大类招生方面的政策作对比,综合考虑老师与同学的看法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

海南大学;大类招生;工商管理类;政策

一、大类招生

(一)大类招生概念及培养模式

大类招生全称是按学科大类招生,指高校将相同或相近学科门类,通常是同院系的专业合并,按一个大类招生。学生入校后,经过1~2年的基础培养,再根据兴趣和双向选择原则进行专业分流。大类招生是相对于按专业招生而言的,是高校实行“通才教育”的一种改革。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是高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改变过去长期按专业招生的一贯做法,改革为高校招生不分专业,而是按学科大类或院系招生,让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基础平台学习后,根据本人意愿、兴趣、就业去向以及社会需求和自主择业的实际情况,进行中期专业分流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1]。这种模式实现了从原先单一学科专业教育到多学科交叉、通识教育的过渡,给大学新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选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需求,让高校教育,学科发展也更加科学合理。

(二)高校大类招生相关政策

大类招生最早可以追溯到2001年北京大学的“元培计划”,即前三年一直接受通识教育,到第四学年才真正选定自己的专业,但现在大部分院校还是采取2+2或1+3模式,学校在学生第一学年或第二学年结束后开始进行专业分流。

分流程序上,不同于很多高校给学生考虑分流志愿的时间较短,复旦大学采取两轮模式,在专业分流之前先根据学生当前成绩做一次预分流,学生可以通过努力学习提高绩点,改变自己的分流志愿。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缓解专业分流带来的不良影响。

继清华大学宣布所有本科专业开启大类招生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也表示通过“大类招生+入校分流”、降低转专业门槛、强化辅修等方式,让学生选择真正感兴趣的专业。

在北大等部分综合性大学推行“按类招生”之后,许多学校纷纷效仿,有七成的人相信北京大学按院系招生的改革代表了国内大学将来在招生时发展的大方向。于是国内一些学校纷纷亮出“按类招生”的牌子[2]。然而并不是所有大学都适合大类招生,需要结合学校自身情况进行合理判断,采取正确措施。

大学应该强化“通识教育”,让学生学习各门学科,广开知识面,为进一步深造打基础。过早将学生局限于一个划分过细的专业,看似专业学习的时间多了,其实未必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尤其是职业变化频繁的未来,更需要通才。

通过以上政策不难看出,大类招生模式已经成为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通过大类招生模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被社会广泛需求或感兴趣的专业,加强学科知识间的联通,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专业发展的结合。同时由于以往学生被录取入校后,基本就在报考院系进行专业学习。但现在按照大类招生和培养之后,不少大类涉及不同的院系,包括多个专业,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选择哪个专业方向,要看相关院系以及这个专业方向是不是能够站在国际前沿,培养方案和课程对学生有无足够吸引力。也就是说,对于院系和相关专业方向来讲,压力比以往更大,要考虑如何通过优质的培养将优秀的学生吸引到自己的院系来,让学生有更多“获得感”。这个压力也是双向的,对学生来讲,一些你感兴趣的院系,如果不去认真努力,不表达出自己在专业上的特长兴趣,就很难可以进入理想院校。对老师来讲,需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介绍引导学生对本专业的理解,吸引更多学生的兴趣,同时大类招生对于专业老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这就为学校提高办学质量以及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提供了检验的标尺。

大类招生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要将其置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与其他改革措施一起,并驾齐驱才能奏效。因为,“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对高校的课程设置、学科体系、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要避免采取大类招生,等到学生分专业时,出现“喜热怕冷”,“热门”专业僧多粥少,“冷门”专业出现“一个人的毕业照”的现象。

二、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大类招生分析

(一)海南省相关政策

海南省7部门日前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若干意见》,提出在现有按专业招生的基础上,支持符合条件的学校结合实际推进大专业类招生改革试点,试点学分制收费管理。指出大专业类招生试点的思路是,专业设置主要以院系为单位,实行宽口径、大平台的专业设置与培养,最大程度满足考生的报考志愿,为学生培养提供更大的学科平台。

1.支持高校调整优化学科专业。落实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除了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外,高校可自主设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内所有专业。支持高校在博士、硕士一级学科授权内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简化高校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的审批备案手续,便于高校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设置。

2.精简高效办学规模和发展需要。在机构编制限额内,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和使用编制。高校党政管理机构、教学教辅机构的设置,根据相关规定由高校自主确定,报省教育主管部门和省机构编制部门备案。对以特设岗位引进的国家“千人计划”、“特支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可按照规定申请设置特设岗位,不计入学校岗位结构比例。

3.建立高校生均拨款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完善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学费标准并动态调整,在本科院校开展学分制收费管理制度试点工作。

(二)海南大学相关政策

海南大学于2015年正式开始大类招生试点,通过参考2015年全日制本科招生章程发现,招生专业同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材料与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农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均产生了大类招生专业。

经济与管理学院目前按照工商管理类(包括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金融学类(包括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经济统计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物流管理)等三个大类和农林经济管理一个专业的模式开展招生。

(三)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现状

工商管理类专业将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三个专业合并。

1.工商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诚信品质,系统掌握工商管理知识、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意识、团队精神,具有实践能力与沟通技能、能够在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从事管理工作或理论研究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组织行为学、运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

2.人力资源管理。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备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实务、能从事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科研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绩效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劳动关系管理、人力资源战略规划、薪酬管理、组织行为学、管理沟通技巧、领导科学、招聘管理、培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3.市场营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具有扎实的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技术,掌握牢固的法律基础知识,具有发现、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市场调研、信息分析、品牌管理、产品营销策划等市场营销业务及工商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

主要课程:市场营销学、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品牌营销、广告学、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

我们发现以上三个分流后的专业在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上均有相似之处,都是为培养适应现代市场经济需要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专业人才。对于这几类专业在大一、大二的通识教育课程方面几乎都相近。

三、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海南大学大类招生目前只在尝试阶段,现阶段大类招生对于学生的帮助体现并不是很明显,而且关于专业指导方面可能确实不尽人意。通过对大类招生的同学进行广泛的抽样问卷调查以及对专业教师进行采访,发现大类招生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专业间发展失衡、对办学效益重视不足、专业设置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等[3]。

(一)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了解程度低

根据问卷得出,在“您对高校大类招生的认识程度如何?”问题中,有54.41%的同学表示对于大类招生并不了解,只是听说过,选择非常了解选项的只有4.41%的同学。在“您认为高校是否有必要进行大类招生?”的问题中有接近40%的同学认为没有必要进行大类招生或者对此表示无所谓。在“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对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是增加了还是减少了?”的问题中有44.12%的学生认为分流培养对于学生专业选择的盲目性是增加的。

由此不难发现虽然大类招生已经成为大学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然而学生们的了解程度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造成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推广的难度较大,同时会大大降低大类招生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最初效果,在无形之间造成学生对于专业选择的盲目性加大,造成结果与目的背道而驰的现象。

(二)专业间发展失衡

在“您选择专业的时候主要考虑哪些因素?”的问题中我们可以发现有80%—90%的学生选择“兴趣”和“就业前景选项”。同时学校在实行专业分流时未能实时考虑学校的自身情况,如师资力量、社会需求、办学条件等,完全根据学生自身报考的专业进行分流,使得产生很多热门专业人数过多,冷门专业无人问津的情况。这种分配方式肯定是不可取的,最后也必定会造成专业的发展不平衡。海南大学目前就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金融专业人人都向往,不过目前海大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即根据高考成绩分数高低来排序控制各个专业的人数,达到一定的要求则会考虑调剂等。

(三)对办学效益重视不足

在“您觉得在大类招生模式下,学校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的问题中,其中大约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的课程设置安排一般,只有19.12%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安排是合理的。29.41%的学生认为课程设置安排不合理。而在“您认为大类招生对您的学习有帮助吗?”这个问题中,42.65%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对于自身学习帮助不大,17.65%的学生也认为大类招生没有帮助。只有39.71%的学生认为大类招生是有帮助的。在“专业分流之前,院方是否提供更好的专业指导?”的问题中,也有45.59%的学生认为并没有接受到更好更专业的指导。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学校在努力推进大类招生的培养模式转型,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具体的实施办法,加之学生对于大类招生基本知识的了解度等原因,在推进过程中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

(四)专业设置及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

在“您对于本专业没有进行专业分流前学校设置的课程满意吗?”的问题中只有14.71%的同学选择满意,虽然64.71%的同学选择基本满意,但是在“您认为大类招生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中仍有72.06%的同学选择“专业分流前,学习内容太宽泛,对专业课重视不足,很多知识与未来所学的专业关联不大”这个选项。而且学校分的“类”过少、覆盖面过广,几乎是按照学院分类或者按照文理科分类,模糊了非相近学科之间必要的界限这样的问题也存在。

由此可见,在大类招生实施的过程中,课程设置方面仍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能为学生专业分流做好良好的准备工作,同时由于大一、大二接触的是通识教育,使得本该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没能达到大三学习前的要求,还需要通过一些实习、导学课来进一步提升,这样就与大类招生的本身目的背道而驰了。

(五)专业分流及实践指导课程开设过少

在“您认为专业分流前还应该增加什么课程?”的问题中,大多数学生是希望增加与该大类相关的其它基础课程,专业分流、学习、就业指导课,其它能培养各种能力的实践课程等。说明还是有很多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并不了解,学校应该多提供这类的辅导课程,而不只停留在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中。在“您认为大类招生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的问题中,也有35.29%的学生选择“学校在各个专业上配备的设施和师资差距较大,有些专业实验设备较少,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机会少”。同时学校应该进一步给学生提供更多有意义的实践课程,而不是以参观介绍的形式去实习,更多的时候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感受,这样的意义会更大。

四、加强海南大学工商管理类专业大类招生模式建设的有效措施

在查阅相关文献,整理问卷及老师访谈记录后,我们也了解到对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方面还需要转变观念,建立健全配套的管理制度。高校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培养计划、课程体系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进行全面修订、调整和改革,建立一套与按大类招生及培养模式相适应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制度,并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和完善,以满足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4]。

(一)做好大类招生模式的宣传及培训工作

由于调查结果普遍显示学生对于大类招生了解程度低,由此影响了大类招生的后续推进工作,因此教育部门及老师应该对高中毕业生以及填报大类专业的学生进行必要的有关大类招生知识的培训,帮助学生明确大类招生的运转模式、培养目的和分流工作,学校应该在开学前给大一新生进行大类招生的相关知识普及,让大家明白这种体制对于减少盲目性、选择感兴趣的方向、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等是很有帮助的,让学生明确自己进入大学以后应该为进入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做怎样的努力。

学校应该深入思考加强通识教育的效果、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等问题,深入思考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专业确认等各环节的工作。要求在各个大类都要把握好时间节点做好招生宣传,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制定好专业确认方案,让考生明确政策,为后期专业确认做好准备,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目标,进一步改革教学理念、教学形式、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引导教师加强对教育教学的投入。

同时可通过在网络上开辟专区,以提供学生问答,或是班长收集学生意见反馈给老师、学院以及展开老师学生座谈会的形式等对大类招生具体情况与学生进行必要沟通,从而减少学生对于未来分流选择专业的盲目性,更好的推进大类招生的发展。对此2017年里海南大学增设新生“导学课”,通过资深教授介绍各个专业,将教学同学生的兴趣程度相结合,引导学生来认识专业等,这是一个增强学生对大类招生了解的有益尝试。

(二)做好分流调研工作

在进行专业分流时学校应该充分做好调研工作,一方面保证学生对于分流后的专业有足够的了解,另一方面则是使得大类中的专业人数保持相对平衡。同时学校还应当加强对信息的预测,包括近几年的专业就业信息,专业拥有的教学资源等,还需要对学生的专业分流意向,未来希望的发展情况进行统计预测。这也是为后来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举措,让学校明白问题所在和应当做出的改进提升。院校还应做好服务指导工作,在按类培养时,必须统筹兼顾,努力做好协调指导工作。

(三)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学习质量

在大类招生的教学环节中,还应将教师的教学同学生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大类招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有很高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在日常授课的时候需要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入手,多采用启发式、师生对话互动的方式授课,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目的在于能够对学生课程选择、专业方向选择、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进行指导,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影响学生,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5]。这也是让学生能够认识了解各个专业的必要途径。

(四)提升专业设置的合理性

学校在设置大类的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办学情况与实力,同时结合学生需求与社会发展状况,用以下五个方面作为衡量标准。一是在社会上进一步扩大和提升清华的声誉,吸引更多优秀青年来清华读书深造;二是让学生的大一学习生活更加充实、高效、阳光,更有“获得感”;三是大幅提高学生的通识教育素养;四是更好地帮助学生找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专业;五是更有利于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融合与促进,可仿照清华大学建立专业的大类培养领导小组,结合具体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五)提升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重视大一、大二通识教育的重要性,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招生专业中的通识教育课程中应该多加入心理学类、统计类、社会类的课程,同时由于学生毕业后从事同原专业相关工作的同学大约只有50%,对于未从事相关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学习的通识课程相对于专业课对他的意义更大。亦可开设哲学类、研究方法类、市场调查类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加强学生在分析社会问题时的素养,提高学生对于调查数据分析的能力。大类招生对于学生的教育的导向要多方面、多选择,提供创新创业、就业等方面的教学引导。同时根据问卷中“您认为针对上述不足学校该如何改进?”的问题的反馈,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选择“参考学生的合理建议调整课程设置方案和培养方案” 这个选项,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都是希望学校和学生之间能够相互沟通,实现一种更加合理有效的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只是学校单方面的决定,学校应为此定期举行座谈会,倾听学生对于大类课程设置的意见,综合考虑。

(六)实事求是同实际情况相结合

大类招生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需求为导向,给予学生选择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的自由,这就需要配以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弹性的学制和弹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来适应这种改革。对学校来说,一方面学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现有的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等,制定出合理的培养方案,在这样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分制的广泛选择性和高度灵活性,允许学生多进行多种多样的课程学习,主要通过公选课的形式来实现,再拿到要求的7学分后还可以继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习。以此来拓宽学生自身的发展,这也需要院校合理安排。除此之外,院校还应当严格教学管理过程,开展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互评考核,建立健全信息反馈系统,以此来评估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和教师的教学水平。

[1]陈士夫,王瑛.关于地方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01):64-65.

[2]吕慈仙.高等学校按学科大类招生的现状分析[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1):65-68+78.

张斌琦(1996.9-),女,汉族,辽宁庄河人,学生,在读本科,海南大学,人力资源管理。

猜你喜欢

海南大学大类分流
海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油画作品选登
基于4G和5G上下行分流策略研究
涉罪未成年人分流与观护制度比较及完善
基于CiteSpace 的中医软坚散结法的可视化分析
NSA架构分流模式
海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Assessment of Automated Essay Scoring Systems on Graduate Students’ Writings
谈大类招生背景下音乐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化学学科大类人才培养研究
肝胆胰外科手术与动、静脉自然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