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西民居建筑简析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吊脚楼湘西沈从文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00)

湘西民居建筑简析

刘星街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610000)

通过通过对当地自然环境、传统民族风俗、建筑,来表达湖南湘西传统民族的绚丽多彩。对一个传统地域的分析包括许多内容,如少数民族文化艺术、民俗学。本文通过古村落、古宅、吊家楼三种湘西民居的建筑形式,对湘西民居建筑做简要分析。

湘西民居;吊脚楼;黄茅坪村;沈从文故居

一、湘西地域概论

两万多平方公里的湘西位于湖南西北部,与湖南、重庆、四川、贵州四省相连,在古籍中的号称“蛮夷苗疆”。在1957年,当时湖南省将吉首设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1994年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设立为张家界市,设四个区为管辖区。

湘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境内重峦叠嶂丘陵起伏,一千多条河溪在境内穿过使得湘西水资源丰富,而澧水、武水、沅水、酉水及辰溪就是湘西重要的五水溪流。整个湘西达到35%森林覆盖率,其中境内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汞、锰、铅矿产居全省矿产首位。

湘西地带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于亚热带山地气候。由于境内地形变化起伏,从而有着一山显四季的独特气候。湘西地区的气候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集中在春夏两季使得这里雨量充沛。

作为多民族聚集的湘西。全州人口有30.09万人,其中34.5%为土家族,其次是占总人口21.4%的苗族,还有0.3%的其他回族、瑶族、侗族、壮族等族占总人口,汉族则占全州总人数的43.8%。

湘西的风景资源极其丰富,驰名中外的景区就有武陵源、不二门、猛洞河、天门山、等景区。同时还有沈从文笔下的四大古城的凤凰古城。在19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编制《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时将武陵源景区列入其中。

湘西人的审美主要体现在湘西妇女的服饰上,她们常在服装的袖口裤脚上用一些花边来点缀服装的美感,有的是别出心裁的刺绣纹路,有的一些是用碎布拼凑而成的几何花纹。前身也常围一个有着美丽刺绣图案的围裙。湘西的手工艺品如编织刺绣、蜡染、苗银等也是名气相当大。这些工艺品图案生动活泼,生产生活成为这些图案的思想来源,使得这些手工艺就像从湘西这个古老传统的民间艺术中生长出来的。

二、湖南湘西村落布局

山江乡黄茅坪村的村落总体布局就是典型的孤寨子——山顶村落型。黄茅坪村位于凤凰县城的西北方向,属于山江乡。山江乡是一个苗族聚居的山区,以前这边区域荒凉,因而有土匪患难,使得这里形成了一个个寨子,多十几户或者几十户组成。布局为内向防御型,多数寨子都有碉楼,从而使得村子能攻能守。

石头堆砌的寨门是寨子的入口,走入寨门后有一口非常抢眼的池塘,池塘上面飘满了浮萍,池塘边种着一棵一百多年的柳树,而这棵老树和池塘在湘西风水说中就是“风水树”和“龙池”的说法,这样能保佑在土匪横行的年代让村子得到安宁、幸福。一幢不知建于多少年的古老房子坐落在池塘对面,整个建筑用石材打造地基,其上然后用大块的黄泥土砖将建筑砌到顶。两种材质使得建筑形成两种分明颜色。整个寨里都是采用石材的材质,踩在脚下的石板路、映入眼前的石板墙、石板房,在这个由石头构筑的世界里我们只能只能是惊叹苗族人民的无穷智慧。黄茅坪里这个苗寨的面积没有多大,每个寨子里只有不到一百栋的民居,这些民居顺山而建,由几条石头砌成的小巷将整个村子贯穿,便于村民的行走。坐落在村寨的最高处的碉楼(保家楼),基座是用石块堆积而成,石基上方继续用黄泥砖堆砌而成,土墙四周都开有小方孔,这些小方孔用于空气通流,更便于瞭望和射击。

像黄茅坪这种村落在湘西地区有很多,进入现代社会之后,由于村子与社会接触较少,使得村子还保持着原始的模样,但是这种原始的村落生活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因此,发展这种村落要加强交通建设,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所以,在1958年,山江村修建了一座山江水库,使得当地飞速发展。同时发展旅游业,在黄茅坪村不远处修建了苗王庙,使得偏僻的黄茅坪村开始面向社会。

三、湘西建筑——吊脚楼简析

吊脚楼作为土家族生活场所之一,一般陆水分半,多依山而建。建筑中间常为正屋,两旁作居住、做饭之用的房间称之为饶间。建筑中间的柱子作为饶间的分界线,前部分修建火炕,后部分作为卧室。将绕楼的曲廊作为吊脚楼的外立面装饰,同时将曲廊配有栏杆,栏杆上雕刻花纹。

单吊式是吊脚楼中最普遍的一种建筑形式,这种形式称它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地面悬空,下面用木柱作为支撑点。

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即在正房两旁都有延伸出来的厢房,是在单吊式的基础发展而来。单吊式和双吊式的选择主要看家庭人口需求和家庭经济状况而选择。

二屋吊式,在一般湘西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可以说是单吊和双吊的加强版。

平地起吊式,这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按地形原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用厢房抬起,使得厢房高于正屋。

最后一种就是四合水式,这种吊脚楼建筑的特点是,将房屋的屋顶连成一体,从何使空间围合成一个空间形成四合院样式。这种吊脚楼一般有两层,厢房的楼下则是四合院的大门,进入大门后走几步石阶才能走到正屋。

山区气候潮湿多雨而且炎热,吊家楼为了适应当地气候,将房屋下部架空,这样能够让建筑上部干爽透气、通风采光,同时下部架空可以防止野兽侵害的功能,当然不仅仅如此,下部架空还可以使人畜在下面通行,作为牲畜饲养及储存杂物的地方,相比建于平地的建筑而大大的利用了土地。吊脚楼的材料主要以杉木为主,整个建筑大部分使用卯榫构筑而成,除了固定掾梁要用钉子。湘西吊脚楼在建筑选址上讲究的是“天人合一”,根据当地情况而定,因此使得建筑的朝向东西南北,四面八方都有。湘西人是最崇尚“道”的一群人,他们遵循的是一种与大山、大自然统一协调的意境。

四、湘西建筑——以沈从文古宅为例

该宅为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先生的出生地。宅子始建于1866年,建筑形式为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600平方米,分为前后两栋,共有房屋十间,沈从文在这里度过了年少时代。

住宅前后两个部分左右错位,中间及后部分设天井,保持的住宅的通透性。在建筑的布局上,宅子布局紧凑,形象简朴,与南方的大部分四合院建筑一样。沈从文住宅构成空间的元素从内部元素来看,主要由许多的“间”元素来构成,通过灰空间亭、廊道、楼梯将每个“间”元素联系过渡起来,从外部空间形态来看这个住宅,“间”的组合形成了整个建筑的空间实体。空间实体与天井、庭院等室外空间围合成住宅的室外空间。同时灰空间廊道、楼梯等将内部空间和室外空间过渡。

从沈从文故居可以看出,住宅的承重主要有木构架承重,民居中的外墙内墙一般仅起到围护或者空间分割的作用。在外墙中,沈从文故居采用的是砖墙,这是在较发达的地区,而之前将的黄茅坪村这种落后的地区常常使用土坯墙或者垒石墙。在内墙中,一般均为木板墙,是在柱子、枋间所形成的框内镶木板。同时刷上桐油,保留木质的原始感。

五、总结

在湘西苗族吊脚楼,传统时期因为当地木材资源丰富,同时由于当地多为山地水路,从而形成这种极具特色的杆栏式框架式能够满足当代人们的日常需求生活的建筑。在湘西地区你会发现,吊脚楼的构造满足了一般人们的需求,同时也会满足于人们的生产需求,建筑形式的不变,但是功能却在发生着变化。中国传统建筑中大部分的建筑形式都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生产的需求,这种需求是我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不断跟新的。在现代社会中,资源的减少,我们会用水泥钢筋来代替以前的木材,用科技来代替资源,这种方法是现代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继承,一种延续。

刘星街(1994-),男,苗族,湖南人,本科,四川大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吊脚楼湘西沈从文
丁玲 沈从文 从挚友到绝交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欢乐湘西
走进湘西凤凰城
湘西 国画
探析重庆吊脚楼对山地建筑的启示
微博评书:沈从文家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