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变化研究

2017-04-06于占成麻应太

陕西林业科技 2017年4期
关键词:羚牛光头栖息地

于占成,杨 振,麻应太,高 文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100)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变化研究

于占成,杨 振,麻应太*,高 文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陕西 西安 710100)

利用他人已有研究成果和保护区观测资料,对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分布范围及其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区内羚牛种群的分布范围在逐渐扩大。自1998年以来,羚牛分布面积扩大了9.30 km2,水平分布范围向东扩展了4.5 km,最低分布海拔高度下降了200 m,羚牛冬季栖息地数量增加了1块,冬季栖息地总面积增加了15.75 km2。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秦岭羚牛;分布;变化

始建于1980年10月的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唯一以羚牛秦岭亚种(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位于陕西秦岭东段,横跨秦岭主脊南北,地处柞水、宁陕、长安三县(区)交界处,地理坐标为108°47′~109°03′E,33°47′~33°55′N。其边界形状为一个沿秦岭主脊东西狭长分布的带状,总面积为16 418 hm2。对于区内羚牛种群数量与分布等情况,先后有多位学者进行过一些研究报道[1-8]。本文根据以往的文献资料,结合近年来的连续监测结果,对区内羚牛种群的分布与变化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1 研究地区概况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属秦岭中山和亚高山区,区内海拔1 000~2 802 m,垂直高差1 802 m。区内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2.7℃,极端最高气温43.4℃,极端最低气温-21℃,≥10℃的活动积温4 040.8℃。年均降水量756.9 mm。无霜期130 d。

秦岭主脊从保护区中部东西向穿过,将保护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发源于秦岭主脊南坡的有旬河与乾祐河,属长江水系,发源于北坡的有石砭峪河与沣峪河,属黄河水系。区内溪流众多,水源丰富。

保护区植被属暖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型,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规律:海拔1 000 ~1 300 m为低山落叶阔叶林带、海拔1 300m~2 200 m为针阔混交林带、海拔2 200~2 600 m 为中山阔叶小叶林带、海拔2 600~2 802 m为亚高山针叶林带。森林植被保存基本完好。

牛背梁自然保护区是秦岭羚牛在陕西秦岭东段重要的栖息分布区。保护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据调查统计,区内有种子植物113科525属1 268种,脊椎动物24目78科204属305种。其中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第一批),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植物28种。同时,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31种,陕西省地方重点保护动物23种。牛背梁保护区在秦岭乃至陕西与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

保护区周边地区交通十分便利,东部有西康铁路与包茂高速公路从保护区腹底穿过,西部有210国道(G210)从保护区内南北向穿过,将保护区分割成了东、西两部分。南部有102省道(S102)沿保护区边界经过,同时还有不同等级的乡镇公路和乡村公路与保护区边界相连接,人员流动十分频繁。

2 资料与数据来源

2009年以前资料与数据来源于吴家炎[1]、麻应太等[3,4]、曾治高[5]、邵建斌等[7]分别于1981年4—5月、1998年1—4月、2003年5月—2004年8月、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分别进行的4次全保护区范围调查研究,以及杨芳等[6]2007年9月—2008年12月光秃山(即光头山)地区羚牛分布调查。

2009年以后资料与数据,则依据各保护站近年来持续开展的野生动物资源监测、红外相机监测和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开展的其他专题性调查研究观察结果综合分析而得。野生动物资源监测工作自2007年3月起,采取机械抽样法,在保护区辖区共设置了8条固定监测样线(路线),每季度沿固定样线对野生动物的种类、数量、活动、分布、采食情况,以及人为活动干扰等情况观测记录一次;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于2014年7月开始,利用在保护区全境机械布设的20台远红外自动触发相机,进行24小时全天候自动记录,每季度进行一次结果汇总分析;此外,自2010年4月起,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相继开展了“红豆杉资源现状与保护研究”“ 光头山区域羚牛集群现状调查”“ 野生杜鹃花科植物资源调查研究”“ 牛背梁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等多项工作,其中对羚牛的数量、分布与栖息地选择等情况也进行了相应的观察记录。

3 羚牛在保护区内的分布与变化

3.1 羚牛的垂直分布与变化

在牛背梁保护区境内,羚牛主要栖息分布在海拔1 300~2 700 m区域[7],垂直跨度达1 400 m,而以海拔1 900~2 680 m的分布更为集中,垂直跨度780 m。比较1998年麻应太等[3,4]的调查研究发现,羚牛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700 m的范围内,垂直高差为800 m,在海拔2 200~2 600 m的分布更为集中,垂直高差仅为400 m。

从羚牛在整个牛背梁保护区内的垂直分布情况来看,1998年至2007年间,羚牛最低分布海拔高度由原来的1 500 m下降到了1 300 m,垂直分布高度下降了200 m,垂直分布高差增加到1 400 m。

而从羚牛在保护区分布最为集中的西部光头山地区的垂直分布情况来看,由于受光头山地区地形地貌的限制,以及210国道的阻隔及其巨大的车流量的影响,加之该地区日益扩大的旅游活动和人为干扰的综合影响[4,9],羚牛则分布在海拔1 500 ~2 800 m之间[6],垂直分布高差为1 300 m,在海拔1 700 ~2 700 m的分布更为集中,垂直分布高差为1 000 m。其分布的最低海拔高度要比东部地区高出200 m,最高海拔也要比东部地区高出100 m。

3.2 羚牛的水平分布与变化

从羚牛在牛背梁保护区东西水平分布情况看,羚牛分布在霸沟~光头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在保护区内的分布区面积为96.46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58.75%,大钱池、牛背、土溜子、北沟、苍子沟和光头山等地为羚牛最为集中的分布区。此外,研究还发现,羚牛在G210国道东、西两部分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210国道以西地区的分布明显多于东部地区,分布也更为集中。对比1998年的调查结果,羚牛在保护区东西向的水平分布范围由原来的大东沟向东扩展到了霸沟区域,向东水平扩展了约4.5 km,分布区面积增加到了9.30 km2,涨幅达10.67%。

从羚牛在牛背梁保护区南北两部分的分布情况看,羚牛在保护区南部的分布明显多于北部。特别是羚牛冬季栖息地,皆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的保护区南部地区,而只有保护区西部的光头山羚牛冬季栖息地的范围部分延伸到了秦岭主脊以北。

另外,从光头山局部地区情况看,羚牛在该地区的水平分布范围则比较广,分布面积达15.23 km2,占到光头山地区总面积的75.14%。羚牛主要分布在十八盘、转角楼、干沟脑、梯子沟脑和麦秸垛等处,在月亮崖、鹿角河、西平沟脑和白羊爬等地也常可见到羚牛的踪迹。

3.3 羚牛冬季栖息地的数量、面积与变化

近年来的调查监测结果显示,牛背梁保护区的羚牛在冬季主要栖息分布于秦岭主脊以南的霸沟~光头山之间的大钱池、牛背、土溜子、北沟、苍子沟和光头山6块相互隔离的栖息地内[7],栖息地总面积38.8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63%。在邵建斌等[7]的调查研究之后连续多年的监测中发现,直至目前,羚牛冬季栖息地的数量和面积几乎一直维持在2007年调查时的水平,几乎没有发生变化。

而1998年1-4月的羚牛冬季栖息地调查研究结果则表明[3,4],在当时,羚牛冬季主要分布在大东沟~光头山之间的牛背、土溜子、北沟、苍子沟和光头山5块相互隔离的栖息地内,冬季栖息地的总面积为23.05 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04%。

对比1998年和2007年前后两次调查结果发现,近十年间,羚牛冬季栖息地的数量在原来5块的基础上增加到了6块(新增了大钱池冬栖地,面积为7.5 km2),栖息地总面积增加了15.75 km2,增长幅度高达68.33%。除新增的大钱池冬栖地外,其余5块冬栖地的总面积共增加了8.25 km2,平均增加了1.65 km2,增幅较小。前后两次调查研究结果充分说明,光头山冬栖地的面积范围始终为最大,牛背冬栖地最小,新增的大钱池冬栖地位居第二。

4 结论与讨论

牛背梁保护区内羚牛垂直分布的最低海拔高度发生了几次大的变化:在20世纪50年代,羚牛在保护区分布的最低海拔高度为1 100 m,至1998年则上升到了1 500 m,四十多年间,分布下限至少升高了400 m。到2007年,分布下限有所回落,降到了海拔1 300 m左右。1998-2007年的20 a间,分布的最低海拔高度下降了200 m,垂直跨度增加到了1 400 m,垂直分布高差逐渐加大,分布空间得到扩展。但从2007年以后近年来的连续监测结果来看,羚牛在保护区内的分布下限不但没有继续下降,反而有回缩的迹象和趋势。

羚牛在牛背梁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平分布范围及其变化,在20世纪50—90年代大幅度减小[3],分布的最东界一直退缩到了大东沟区域[3]。直至2007年,随着羚牛保护管理的不断加大,在保护区境内水平分布的最东界又由大东沟扩展到了保护区东部的霸沟区域,向东水平扩展了4.5 km多,恢复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分布范围[1],恢复的速度几乎是缩小速度的一倍。

冬季栖息地的数量和质量对羚牛种群的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羚牛及其生境保护极为重要的环节。多年来的调查研究与监测结果显示,牛背梁自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虽然在逐年上升,分布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但羚牛在冬季仅分布在6块呈斑块状的栖息地中,斑块之间的间隔达6 km以上。虽然羚牛冬季栖息地的面积较之以前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也只有38.8 km2,仅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3.63%,冬季栖息地的数量与面积明显偏小。

上述变化充分说明,紧邻保护区的周边地区人为干扰活动的频繁发生是导致这些变化发生最直接的原因。近年来,保护区周边地区经济开发活动异常活跃,特别是森林旅游活动十分兴盛,造成了周边地区羚牛生境破碎化,甚至局部生境丧失,牛背梁保护区几乎与外界隔离了起来,保护区的“孤岛化”程度日渐加重。随着周边地区人为干扰活动的持续发生,迫使羚牛种群逐渐由区外向保护区内迁移,从而导致羚牛种群被局限或隔离在了生存空间狭小、资源有限的保护区内。这一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周边地区的压力不能得到有效缓解,长此以往,牛背梁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将不堪重负,羚牛种群的生存将会受到极大威胁。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积极加大与周边社区各级政府部门的协调与沟通,加强对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以确保羚牛生境的完整性和足够的生存空间。同时,要积极加大周边地区经济开发对保护区的影响、保护区羚牛环境容纳量,以及人工干预措施等的研究工作,以确保羚牛种群的安全。

[1] 吴家炎.中国羚牛[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0.

[2] 解文治,宋世英,毕永周,等.牛背梁保护区的兽类资源现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25(Sup):22-27.

[3] 麻应太,田联会.牛背梁自然保护区羚牛的分布与数量[J].兽类学报,2002,22(4):248-253.

[4] 麻应太,李振斌,吴逊涛,等.秦岭东部羚牛越冬栖息地及其特征[J].兽类学报,2004,24(2):93-97.

[5] 曾治高,宋延龄,麻应太,等.牛背梁自然保护区食肉目和偶蹄目动物的区系特征与生态分布[J].生态学报,2005,25(9):2249-2255.

[6] 杨芳,王西峰.光头山地区羚牛种群分布与变化[J].陕西林业,2010,(3):31.

[7] 邵建斌,赵文超,解振锋,等.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羚牛种群状况及濒危原因分析[J].野生动物,2012,33(2):55-58.

[8] 郑怀文,王西峰.秦岭东段光秃山地区羚牛种群的分布格局与活动规律[J].科技致富向导,2012,(15):54.

[9] 麻应太,田联会,吴逊涛,等.210国道对牛背梁保护区羚牛东西扩散影响的研究(III)-210国道对羚牛东西扩散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s1):112-115.

DistributionandChangeofGoldenTakininNiubeiliangNatureReserve

YU Zhan-cheng,YANG Zhen,MA Ying-tai*,GAO Wen

(ShaanxiNiubeiliangNationalNatureReserve,Xi’an,Shaanxi710100)

Golden Takin(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distribution range and changes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materials and literatur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akin distribution range gradually expanded.Since 1998, the Takin distribution area increased by 9.30 km2and the horizontal distribution range extended by 4.5 km to the east,with the minimum altitude decreased by 200 m.Thee number of Takin winter habitat increased 1 patch,with winter habitat area increased by 15.75 km2.

Golden Takin(Budorcastaxicolorbedfordi); distribution; change; Niubeiliang Nature Reserve

2017-06-10

于占成(1968-),男,内蒙古赤峰人,林业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

*

S718.65

A

1001-2117(2017)04-0022-03

猜你喜欢

羚牛光头栖息地
光头强开花店
剃成光头就不会有头皮屑?错!
自力更生的羚牛
羚牛爱上玩直播
ТАКин оБЫКноВΕннЫй
野生羚牛遭遇人类会怎样
BEAN SCENES
抵达栖息地
我家有个“光头强”
何群:在辛勤耕耘中寻找梦想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