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苏大本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2017-04-06

福建质量管理 2017年12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大学

(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123)

浅析苏大本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姚绍强薄润嫣

(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123)

广义上,大学的开放是一个持续的自我更新、发展的过程;狭义上,大学的开放指的是取消过多大学校园进出的禁止。狭义上的校门开放是广义大学校园开放的一个进程。苏大本部校园的开放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将从人居环境的视角,浅析苏大本部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苏大本部;开放;必要性;人居环境

苏大本部,硬件上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等,软件上有大学特色的学术气息;对外不光包括外面的人,还有他们代表着的不同阶级、生活环境以及环境造就下的不同思想文化,人的加入势必加速这些思想文化的融合;校园的开放,不单纯意义上是解除校园校园进出上的过多限制,更深层次上是包容力和创造力的进一步解放。

一、开放的社会背景促进更开放的校园环境

(一)越开放的环境越能促进思想文化的交流和文明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的讲学,奉行有教无类的宗旨,没有过多场地的限制;唐朝书院模式的产生和兴起,受于当时社会环境的限制,但它打破了官学的垄断,面向社会取才。书院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在明朝的中期达到了巅峰,根据《虞山书院志》所载:“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凡我百姓,年齿高者,与年少而知义理着,无分乡约……果胸中有见者,许自己上堂讲说[1]。”而这些所在的时期,都是文化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较快的时期。

(二)深层次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需要开放式的校园改革。近代由于社会的动荡,封闭式的大院模式校园都能够起到防御、划界等保护大学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趋于稳定,这种保护作用大幅减弱;相反,全球前200的大学中国一所都没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鲜有中国本土教育产物的现状以及国外的大学教育让我们反思。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我国大学开始逐步“打开”校园,从最初的引进校外资金、设备、人员到校企合作,再到现在的开放校园的尝试,这些都是适应时代和社会需求下的产物。

苏大作为一个争创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应该是敢于突破、勇于开放的包容性的大学。本部的开放符合当前社会背景,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校园文化的需要。

二、学生的自我发展需要本部校园的开放

(一)学校专业教育和社会需要的脱节。当代大学生学校的专业学习与企业需求脱节的问题日益突出。作为学生,高年级实习的过程中发现学校学习的知识大多在实际工作中用不到;作为企业,认为高校大学生在校教育内容滞后、能力不行。作为大学生,大学的学习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课堂,社会是一个更深层次的讲堂,学生应更主动融入社会,而不是被迫接受社会。从生活环境开始改变,在这个基础上,本部校园需要对外开放。

(二)大学生社会教育的滞后。目前大学毕业生迈入社会后,普遍处理突发事件的社会经验严重不足,这与封闭式的教学环境有直接程度的关系。迈入大学后,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应更主动接受社会教育。然而简单粗暴采用一禁了之的方法只是将这样的问题留给社会和学生本人。封闭式的校园环境不利于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不能很好从环境开始让学生得到生活上的历练。因此,本部校园需要对外开放。

三、学校与城市的协同关系需要本部校园的对外开放

(一)学校核心功能的转变。目前的大学教育是金字塔状的,当代教育资源的不充分利用导致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质疑。当代大学正从传统意义上的学术研究和博雅教育转向一个智力、文化、经济复合体,而作为其容器的大学校园空间在调整完善之中亦出现了开放性的时代发展特征。

大学教育应该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平台培养模式。伴随着大学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这种模式的转变也渐渐发生。同样,模式的转变势必带来校园环境的改变。苏大由传统的教会大学模式到公立大学,再到现在高水平的大学发展模式的转变,也势必要求苏大更开放的本部校园环境。

(二)学校和城市的相互促进机制。大学校园形态与大学当时的办学理念、教学制度和内容是一致的[2]。苏大本部的前身是教会学校,当时的社会环境造就了高墙围合的背向社会的校园形态。学校和社会属于两个不同的文化圈层,交流的机制是相对单向的。

目前,中国大学教育的现状、进一步的社会发展需要打破学校和城市的界限,激发创造新的活力。学校与城市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本质上是两个文化圈层的深层次交流,学生从生活环境开始,进入苏州这座城市;社会中的人也能进入大学,体验大学校园的文化气氛,带来新的思想文化,两者之间近距离的接触摩擦产生新的思想活力,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统一机制。因此,苏大本部校区需要对外开放。

(三)学校管理和开放的关系。大学的开放势必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大学的开放决不是无挑选、无节制的滥开放,开放的大学也不是完全没有管理的大学。目前国内校园开放的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等都有相应的管理措施,来遏制校园商业化、人流过多、校园安全等问题。通过有效的管理手段,能有效缓解和避免这些问题。

苏大本部校园开放产生的问题会不断产生,同样,管理制度也会不断完善。校园开放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但决不能等管理制度和手段全部都完善后才开放。

四、本部校园的开放促进开放式校园的研究和城市一体化的发展

大学校园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3]。开放的校园设计一方面能将校园资源最大化的利用,缓解和解决城市压力,比如交通、公共设施等;另一方面,城市的进入刺激学校新的思想和设计的发展。

以苏大本部为例,具体表现在:1、校园道路和城市的共用。苏州一体两翼的规划布局下势必造成古城区的拥堵。苏大本部独特的地理位置,城市步行系统的延伸和车行系统的融合,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压力;2、校园绿化对城市的补充。苏州古城区建筑密度大,苏大本部是附近最大的一片公共绿地,它的开放有助于增加城市居民绿地面积的共享,带来生活效益和社会效益;3、校园设施对城市的开放。校园体育场、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闲置时期的对外开放,能有效提高城市相关公共设施的覆盖率;4、开放式校园带来校园空间设计的变革。开放式校园必然带来的校园建筑空间设计思路的转变,这种转变是对社会以往封闭空间开放式改革的一种探索和尝试。

五、总结

评价一个校园规划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准是看规划方案能否最大限度的激发人们与其他学生、教师、游客、艺术作品、书本及非常规活动的即兴交流……只有当校园规划具备能够激发好奇心,促进随意交流谈话的特质时……它所营造出的校园氛围才具有真正广泛意义上的教育内涵[4]。苏大本部的开放,不仅是教育发展的需要,学生融入社会的需要,更深层次上也是学校系统融入城市系统的需要。它带来的创造性、包容性和矛盾性,引发的教育、文化、经济、设计等方面的变革,将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苏大本部的开放,势在必行。

[1]杨慎初.中国书院文化与建筑[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1-54

[2]姜耀明,王晓丹.大学校园规划结构的研究[J],新建筑,2002,(4).

[3]郑明仁.大学校园规划整合论[A].台湾:建筑学报,2001,(2):41-47

[4](美)克莱尔·库珀·马库斯,(美)卡罗琳·弗朗西斯编著;人性场所——城市还是开放空间设计导则[M],俞孔坚等译.第2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65

姚绍强(1993-),男,汉族,硕士,苏州大学,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理论;薄润嫣(1992-),女,汉族,硕士,苏州大学,研究方向:室内设计及理论。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山西大同大学校园植物区系特征分析